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湖南
图书馆
地方
文献
工作
纵横谈
湖南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纵横谈
湖南馆是1904年3月成立的,越92年风雨历程,筚路蓝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地方文献,根本上形成了馆藏特色。
一、整体思路和规模化格局的形成
作为地方性图书馆,必须全面、系统、长期地致力于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这样的观念和认识必须是坚决不移的。湖南馆的地方文献收藏到达现在的规模,是几代湖南图书馆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刚解放时,湖南馆所藏图书报刊不到13万册。解放后,图书馆历届同仁坚持不懈地从事乡邦文献的访求、征集、购置,其效果是明显的。40多年来,藏书量有过几次大幅度的增加。一次是50年代,征集、接收湖南革命文献、毛泽东著作版本、古旧书刊60余万册;另一次是“文革〞期间,征集、抢救、接收书刊资料、字画20多万册(件)。这两次增加的书刊,大都是湖南地方文献,其中不乏珍品,为馆藏地方文献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根底。历史进入80年代,对地方文献工作的认识完成了质的飞跃,由不自觉行为转变为自觉行动。1981年建立湘版书库和地方文献征集组,特别是1983年,中国共产党XX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征集地方书刊资料的通知,以文件形式确定由湖南馆担任全省征集地方文献的具体工作,饬令全省各地、各单位出版(含非正式出版)的书刊资料都必须缴送给图书馆。由于形势的开展,1995年“两办〞文件经过修改,重新颁发关于做好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通知。1984年独立建置地方文献部,专门设立地方文献书库,从组织上保证了地方文献工作的有序进展。2023多年来,工作局面不断拓开,成绩斐然。
1.征集是地方文献工作的前提
如何征集地方文献历来存在宽严不同的两种方法,湖南馆是灵活掌握的,但凡湖南出版物、湖南人士(包括长期在湖南工作的客籍人士)著述和内容涉及湖南的出版物,都属于征集范围,“宁宽勿窄〞;而地方文献库的收藏那么是以内容反映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一切有研究、保存、参考价值的史料性文献(不限作者籍贯、出版地区、出版方式、载体形式),“宁窄勿宽〞。为使各项工作逐步标准化、标准化,先后制定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条例〞、“湖南名人文库征集、管理方法〞、“地方文献库收藏标准〞、“地方文献分类表〞、“地方文献分编细那么〞、“‘文革’资料分类表〞以及“地方文献部工作条例〞。在征集工作中,一靠“红头文件〞,包括省委、省政府的文件,省新闻出版局的文件,“文件〞的出台,给征集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保障,作用无疑是很大的,但不能依赖“文件〞,“文件〞实施的效果与征集人员的主观努力是紧密相关的;二靠征集人员对事业的执着精神,动脑要勤,动腿更要勤。例如,为了搜集已经出版的县、市志,因为大多数县市志是与省外出版社合作出版,无法得到缴送本,只能写信去要,派人去取,仅1995年,就派出两个征集组,分赴29个县市,行程一万公里,征集到县市志60余种、专业志70余种,还有各地出版的地方年鉴和地方史料;三靠广泛联系,湘音湘情牵湘人。这里面包括信函联系,每年春节前寄赠贺年片,纸短情长;到各地召开湘籍人士座谈会,邀请海内外湘籍人士来馆参观,如台湾湖南文献发行人刘修如先生屡次到馆,回台后,撰文介绍湖南名人文库,发动海外湘人捐书;邀请著名作家、画家来馆举办笔会、鉴赏会、展览等。
2.建立较完整的地方文献保障体系
在宏富的地方文献中,地方史志,解放前出版的湖南地方志约450种左右,湖南馆那么藏有42023种,另有缩微胶卷本20多种,此外还藏有山水、古迹、宫殿、陵墓、园林、书院志近百种;民国XX省志稿汇编资料2022余种。近几年已经陆续出版的省、县、市志和各种专业志以及地方年鉴、专业年鉴几近全部收齐。馆藏湖南家谱、族谱202300余种,占存世家谱、族谱总数的3/5。地方报刊,解放前出版的1300余种,解放后出版的近2022种。地方幅员书,民国时期出版的平装书2300余种,解放后出版的2023000余种。湘人著述,包括解放前的抄本、稿本、刻本,约20220种。
3.珍贵文献琳琅满目,蔚为大观
湖南馆因其特殊的地位,因此珍藏了一批珍贵的革命文献,其中包括毛泽东著作版本2600多种、20多个文种、1202300多册;徐特立同志书写的诗词条幅、学习笔记、会议记录、批注圈点的图书等等;湖南革命文献500余种,如刊于1925年12月1日革命半月刊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刊于1927年3月20日向导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湖南区委机关刊物新民(局部)等;陈天华的猛回头,湘江评论、新湖南,湘省大汉报、湖南通俗报等;湘军著名将领曾国藩的奏槁、批犊、信札、日记、诗文和湘军史料20230余箱、几千万字;左宗棠手札70余件;中国首任驻外使节郭嵩焘的手稿养知书屋日记(200多万字),还藏有王船山、何绍基、王闿运、彭玉麟、胡林翼、陶澍、王先谦和谭嗣同、黄兴、蔡锷、陈天华、谭延闿、杨树达、张舜徽等一大批湘籍名人的稿本,其中有著述、信札、日记、诗文以及大量的书画作品。
4.颇具特色的“文革〞资料
“文化大革命〞是历史的逆转,但它毕竟还是历史的存在,此期间生产的成千上万种纷杂的出版物自然也有其收藏的历史价值。“文革〞时,湖南馆的同志独具慧眼,搜集、价购了近百万份小册子、小报、传单、画刊,其中涉及湖南的二三十万份,将为后人了解湖南“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开展以及研究“文革〞中的重点人物、重大事件、重要群众组织的情况提供原始资料。
5.湖南名人资料中心的创立与开展
为增加地方文献工作的特色,拓宽文献搜集的渠道,1989年创立湘籍名人文库,1992年改名湖南名人文库,目的在于加强与一局部不属湘籍而长期在湘工作的外省籍人士的联系。1995年又易名湖南名人资料中心。“文库〞成立以来,搜集到海内外湘籍人士(含湘籍华侨和外籍湘人)和长期在湘工作的外省籍人士5000多人的信息资料,与3000多人建立了联系,收到2022多人寄赠(捐赠)的著作、手稿及个人藏书5万册左右(不含徐特立同志的藏书15800册),建立了一个综合文库和“毛泽东著作版本藏阅室〞、“徐特立同志藏书阅览室〞、“湖南作家文库〞、“张舜徽先生文库〞、“蔡仪先生文库〞以及吴相湘、谭戒甫、陶懋炳等多人的专柜。“文库〞的建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普遍认为,这对弘扬湖湘文化、加强地方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对亮丽图书馆形象也不无裨益。
6.地方文献工作自动化管理已经起步
对地方文献的征集、编目初步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为了建立湖南人物资料数据库,湖南馆自行研制“人物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目前已投入试运行阶段。
二、逐步深化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1.编制了一批书目索引
据不完全统计,先后编制出湖南各专县市报工农业经济重要资料索引、馆藏湖南地方文献资料目录、湖南著者及其著述简表、馆藏湖南地方志目录、湖南家谱、族谱目录、湖南报刊大全、洞庭湖开发书目等等。
2.为修志提供馆藏资料
80年代中期,全省修志工作全面铺开,地方文献的需求陡增,各级各类修志人员涌向图书馆,湖南馆应接不暇。为了缓解“供求〞矛盾,与省志办联合下文,安排预约来馆,增加阅览座位,延长开放时间,帮助组织力量代查代抄。平均每天接待读者20230人左右,持续近4年时间。那时候只考虑“全心全意〞为读者效劳,没有搞与经济效益挂勾的“改革〞。为修志提供资料,起到了全省任何单位无法替代的作用。
3.开掘、整理、编辑各类地方性、史料性图书40余种
一是参与整理,如曾国藩全集、王闿运诗文集、湖南青运史、湖南女运史、湖南工运史、湖南党史等;二是提供稿本,由出版社编辑或影印出版,如郭嵩焘养知书屋日记、船山全书、湖南全省掌故备考、湘城访古录等;三是主持编辑出版湖南地方志太平天国史料、湖南地方志中的少数民族史料、自立军史料集、湖南地方志提要、湖南资料手册、当代湖南人名辞典等。其中湖南资料手册全面系统地反映湖南和平解放以后至1989年2023月,40年间的各方面的情况,资料宏富翔实,编排科学合理,是一部大型的资料性工具书,一部浓缩的湖南史志。出版后,各方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95年出版的当代湖南人名辞典,收录海内外湘籍人士和长期在湘工作的外省籍人士2652人,是全面研究湖南人物的开山之作。
4.开放地方文献阅览室
集地方性图书、期刊、报纸于一室,既接待研究型读者,也接待普通读者。同时,各专门阅览室也实行对重点读者的效劳。
三、廓清迷雾,统一认识
问题与成绩同在,成绩越多,问题也相应
增加和突出,不过有些问题有待于探讨:
1.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没有理顺
地方文献是馆藏文献的一局部,地方文献工作是全馆业务工作的一局部,二者的关系是十清楚显的,局部的作用只能是完善整体,不能削弱和损害整体。而这二者之间关系的处理,长期困扰着湖南馆。例如地方文献是集中入藏,还是分散入藏。是适当集中与分散入藏相结合,通过书目索引集中揭示,搭桥铺路,还是必须搞“小而全〞的地方文献库。几种意见争论不休,决策处理时态度模棱两可,摇摆不定,致使具体工作人员无所适从。地方文献既有图书,又有报纸、期刊;既有近现代、当代文献,又有古代文献;既有大量纸质载体文献,又有其他载体形式的文献。根据一定的藏书体系,已经分藏在各个业务部门,如果一味强调集中入藏,势必会彻底破坏已经建立起来的藏书体系和布局。目前,湖南馆采取的是在不影响全馆藏书体系的前提下,实行适当集中,而大量的还分散在各业务部门。关键问题在于即使分散,但必须整体揭示,恰恰在整体揭示上,2023多年过去了,还只停留在准备上,至今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馆藏地方文献目录,这是一项地方文献工作的根底建设,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被耽误了。
2.工作在浅层面上运行
主要表现在。文献的搜集局限于省内出版的图书、期刊、报纸和能通过出版目录了解到的外省出版的图书,是以种、册为文献单元搜集处理的,而大量的内容具有“湖南特色〞的资料分散在全国各地出版的图书、报刊上,湖南馆并没有全面开展搜集整理。这项工作要求高,难度大,但绝不能因此而不去做,否那么地方文献的收藏是残缺不全的。在文献阅览上,目前仍停留在一次文献的借借还还,而地方文献阅览室主要是提供二、三次文献或经过集中归类整理后的资料。编制书目索引是地方文献工作的主要手段,而湖南馆近几年没有编过地方性专题目录。严格地说,湖南馆的地方文献工作还处在初级阶段。
还有许多的问题,诸如人员群体素质不理想。没有好的人员素质,要求工作的广度和深度,那是一句空话;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不能只简单地提供“原料〞,还必须组织力量进行深加工,提供“半成品〞或“成品〞,进而转化为“商品〞;由于市场经济的驱动和负面影响,社会环境对地方文献征集的支撑力愈来愈小,征集工作的难度愈来愈大,又缺乏相应的对策;工作手段落后,设备严重缺乏,活动经费短缺,等等。
四、创造地方文献工作新局面
地方文献工作是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是一个只有开始没有终结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地方文献工作的规模效应程度决定着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和地位。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地方文献工作在全馆工作中的重点观念和重点意识,遵循既定方针,不断调整工作策略,努力创造出新的局面。今后五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内,湖南馆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完整的馆藏地方文献目录体系
目录体系应含古今各种载体的书刊资料,有分类、题名、主题、责任者4种,从不同侧面全面揭示馆藏,特别要注意目录与目录之间、藏书地点之间的联系,为读者利用地方文献提供全方位的良性效劳。同时,编撰各种为湖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效劳的大、中、小型专题文摘和书目索引。
2.加大宣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