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XX市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五篇新编.docx
下载文档

ID:1293779

大小:20.65KB

页数:10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XX 辐射 环境保护 管理办法 新编
XX市辐射环境保护管理方法五篇范文 【发布单位】 XX省 【发布文号】 XX市人民政府令2023年第3号【发布日期】 2023-01-23【生效日期】 2023-02-01【失效日期】 2023-02-01【所属类别】 地方法规【文件来源】 XX市人民政府 XX市辐射环境保护管理方法XX市人民政府令(2023)第3号 XX市辐射环境保护管理方法已经2023年1月6日市政府第六十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23年2月1日起施行。 市长刘大群2023年1月23日 XX市辐射环境保护管理方法 第一条为加强辐射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防止辐射污染,保障人体健康和环境平安,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方法。 第二条本方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的放射性污染防治和电磁辐射污染防治。 第三条本方法所称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外表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 本方法所称电磁辐射,是指播送电视设施、无线通信设施和雷达等在信息传递中的电磁波发射,高压送变电设施、电气化铁路在运行中产生的电磁辐射,以及工业、科学、医疗设备应用中的电磁辐射。 第四条县级以上政府应将辐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当地环境保护规划。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造成放射性污染和电磁辐射污染的行为提出检举和控告。第六条市人民政府环境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环保部门)对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辐射环境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其所属的辐射环境监测机构按照规定的职责,负责对全市伴有辐射污染的工程和活动进行监测。 市公安、卫生等有关部门依据相关职责对有关辐射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七条监督检查人员进行现场检查时,应出示证件。被检查的单位应予以配合,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监督检查人员应为被检查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对涉及国家秘密的单位和部位进行检查时,应遵守国家保密规定,依法办理有关审批手续。第八条市、县环保部门应配备辐射防护平安监督员。辐射防护平安监督员由具有辐射防护平安知识并经省级以上环保部门认可且从事辐射工作三年以上的专业人员担任。辐射防护平安监督员应定期接受专业知识培训和考核。 第九条新建、扩建、改建的辐射工程以及从事伴有辐射污染的活动,应在工程开工建设前或设备购置前,向有审批权限的环保部门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审批前,辐射工程不得开工建设,不得从事相关辐射活动。 第十条建设伴有辐射污染的工程和从事相关活动的单位向发改、建设、规划、卫生、公安等部门办理审批手续时,应报送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未报送批准文件的,有关部门不予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一条辐射工程中辐射平安防护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并保持正常运行,不得擅自撤除或停止使用。辐射平安防护设施应经验收合格后,主体工程方能正式投入使用。 第十二条对已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辐射建设工程和辐射设备安装使用工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已经批准的建设地点、活度、功率和频率等技术参数。确需改变的,建设单位应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按规定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三条从事辐射活动的岗位人员应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参加辐射平安培训,并取得培训单位颁发的合格证书,未取得合格证书的,不得从事辐射活动。 第十四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取得辐射平安许可证。 第十五条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在申请辐射平安许可证前应组织编制或填报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按规定程序报有审批权限的环保部门审批。 第十六条环保部门应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符合条件的,颁发辐射平安许可证,并予以公告;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许可证有效期为五年。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应于许可证有效期满三十日前向原发证机关提出延续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原发证机关应自受理延续申请之日起,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完成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延续,换发许可证,并使用原许可证的编号;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八条辐射工作场所和设备应按规定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其入口处应按要求,设置平安和防护设施以及必要的防护平安联锁、报警装置或工作信号。 射线装置的生产调试和使用场所,应有防止误操作、防止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意外照射的平安措施。 第十九条放射性同位素和被放射性污染的物品应单独存放,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等一起存放,并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对放射性同位素贮存场所应采取防火、防水、防盗、防丧失、防破坏、防射线泄漏的平安措施。 贮存、领取、使用、归还放射性同位素时,应进行登记检查,做到帐物相符。 第二十条在室外、野外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应按要求划出平安防护区域,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必要时设专人警戒。 对可移动的放射源应定期进行盘存,确保其处于指定位置,如在本市行政区域以外从事辐射活动,应及时告知相关环保部门。 第二十一条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加强对本单位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平安和防护状况的日常检查,并定期监测。发现平安隐患的,应立即整改;平安隐患有可能威胁到人员平安或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应立即停止辐射作业并报告当地环保部门和原发证机关,经发证机关检查核实平安隐患消除后,方可恢复正常作业。第二十二条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按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对相关场所进行辐射监测,并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负责;不具备监测资质的,应委托经省环保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 第二十三条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平安和防护状况进行年度评估,并于每年1月31日前向发证机关提交上一年度的评估报告。 第二十四条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按规定对本单位的辐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发现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异常的,应立即核实和调查,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辐射平安许可证发证机关。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安排专人负责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建立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档案。个人剂量档案应包括个人根本信息、工作岗位、剂量监测结果等材料。个人剂量档案应保存至辐射工作人员年满75周岁,或停止辐射工作三十年。辐射工作人员有权查阅和复制本人的个人剂量档案。辐射工作人员调换单位的,原用人单位应向新用人单位或辐射工作人员本人提供个人剂量档案的复制件。 第二十五条进行以下电磁辐射建设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单位和电磁辐射设备的安装使用单位应办理环境影响申报登记,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一)播送电视设施、无线通信设施和雷达的发射系统; (二)高压送变电设施、电气化铁路; (三)工业、科学、医疗应用中能够产生电磁辐射的设备。 第二十六条播送电视、无线通信、高压送变电、雷达等设施的发射系统产生的辐射污染不得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与居民聚集区、医院、幼儿园等敏感建筑物之间,应保持环保部门批准的防护距离。 工业、科学、医疗应用中能够产生电磁辐射的设备对周围环境产生的电磁场强度和无线电干扰值,不得高于国家规定的限值。 第二十七条从事电磁辐射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定期检查电磁辐射设备及其环境保护设施的性能,发现隐患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在集中使用大型电磁辐射发射设施或高频设备的周围,以及按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要求划定的规划限制区内,不得修建居民住房和幼儿园等敏感建筑。第二十八条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将放射性废物送交具备相应资质的放射性废物集中贮存单位贮存,并承担相关费用。 第二十九条使用放射源的单位依法被撤销、依法解散、依法破产或因其他原因终止的,应事先将本单位的放射源依法转让、交回生产单位、返回原出口方或送交废旧放射源收贮单位贮存,并承担上述活动完成前所有的平安责任。 第三十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含有废旧金属回收熔炼工艺的,应配套建设辐射监测设施;未配套建设辐射监测设施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予通过其建设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废旧金属回收熔炼企业,应建立辐射监测系统,配备足够的辐射监测人员,在废旧金属原料入炉前、产品出厂前进行辐射监测,并将放射性指标纳入产品合格指标体系中。 第三十一条根据辐射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从重到轻将辐射事故分为特别重大辐射事故、重大辐射事故、较大辐射事故和一般辐射事故四个等级。 第三十二条市、县环保部门应会同同级公安、卫生、财政等部门编制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应急机构和职责分工; (二)应急人员的组织、培训以及应急和救助的装备、资金、物资准备; (三)辐射事故分级与应急响应措施; (四)辐射事故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五)辐射事故信息公开、公众宣传方案; (六)可能引发辐射事故的运行故障的应急响应措施及其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第三十三条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根据可能发生的辐射事故的风险,制定本单位的应急方案,做好应急准备。 第三十四条发生辐射事故时,辐射工作的单位应立即启动本单位的应急方案,采取应急措施,并立即向当地环保、公安、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环保、公安、卫生主管部门接到辐射事故报告后,应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并消除事故影响,同时将辐射事故信息报告本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接到辐射事故报告后,应按照事故分级报告的规定及时将辐射事故信息报告上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特殊情况下,发生特别重大辐射事故和重大辐射事故时,事故发生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直接向国务院报告,并同时报告上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禁止缓报、瞒报、谎报或者漏报辐射事故。 第三十五条在发生辐射事故或有证据证明可能发生辐射事故时,环保部门有权采取以下临时控制措施: (一)责令停止导致或可能导致辐射事故的作业; (二)组织控制事故现场。 第三十六条辐射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应按辐射事故的等级,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预案。 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应的辐射事故应急工作,并及时相互通报辐射事故应急响应、调查处理、定性定级、立案侦查和医疗应急情况。 (一)环保部门负责辐射事故的应急响应、调查处理和定性定级工作,协助公安部门监控追缴丧失、被盗的放射源; (二)公安部门负责丧失、被盗放射源的立案侦查和追缴; (三)卫生主管部门负责辐射事故的医疗应急。 第三十七条发生辐射事故的单位应立即将疑似受到辐射伤害的人员送至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医院或有条件救治辐射损伤病人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或请求医院立即派人赶赴事故现场,采取救治措施。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方法规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平安和防护管理方法、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方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三十九条本方法自2023年2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