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传统
海洋
青岛
水战
天道酬勤
传统海洋强市青岛的背水一战
尹文丽
每年的6月8日,“世界海洋日〞都会如约而至,将我们的目光聚焦到身边的这片蓝色国土。海洋事关人类可持续开展的未来,同时海洋经济也正在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开展的重要引擎。
正因为如此,各地对于海洋经济的重视正逐渐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先后有七个城市宣布竞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从南至北,刚好在中国幅员上画了一道优美的弧线,他们是深圳、宁波、舟山、上海、青岛、天津、大连。
如果再算上这几年跃跃欲试、欲语还休的广州,屡次举办国际海洋周的厦门,将野心放到海洋上的城市,实在不少。
为什么这么多城市越来越重视海洋经济?
从经济增速上看,海洋经济以较高的增速开展,潜力大。2023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超8.9万亿元。数字十年翻了一番。从经济开展的韧性上看,现代海洋经济是一种新兴经济模式,很多城市亟需以新经济模式为抓手,增强城市开展的后生动力。
上述几个城市,既有海洋领域的老牌劲旅,又有众多后起之秀,角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一名号的背后,不仅是各城市在海洋经济根底方面的较量,更是一场城市经济实力的全方位比拼。結果如何,或许现在还难以预料,但隐含在其中的一些细节,却足以令人深思。
这一场白热化的竞争,他们都手握什么牌
也许没有哪一个国家会出现沿海七八个城市同时提出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情况。
1月,深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高质量办好海博会〞等;3月,浙江出台了2023年海洋强省建设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其中明确了一项任务,就是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定为全省目标,具体由宁波、舟山分别启动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规划建设;4月,辽宁大连正式实施大连市加快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在这个意见里,大连不但提出了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还具体给出了五大核心任务及阶段目标;同样在4月,上海在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议提案办理答复座谈会上回应,研究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纳入上海市“十四五〞开展规划中,“当好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排头兵和先行者〞;5月,青岛举行经略海洋攻势推进情况质询会议,明确提出创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青岛又提出六个“恳请〞,第一条就是“恳请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位列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上合组织成员国技术转移中心之前。
在这些城市中,很多人看好深圳与上海,尤其是深圳。早在2023年5月,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联合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开展“十三五〞规划提到,要“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甚至连路线图都画好了,拟“2035年根本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但深圳在海洋人才储藏和海洋技术领域是有短板的,目前还难比肩青岛、天津、上海等,为什么它被这么多人看好?有专家提到一个细节:很多天津、青岛等地的科研成果,都会拿到深圳落地。这些团队的成果为什么不在当地转化,而要跨越千山万水跑到深圳?显而易见,深圳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其市场优势和资本优势,让它们做出了最利于自己的选择。
青岛竞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处于什么位置
从外表上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比国家中心城市更高层级的概念定位。
这个概念由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张春宇博士首次提出,他认为,只有符合这六个要求的城市,才有资格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一是全球航运中心,港口物流业兴旺;二是全球海洋科技中心;三要具有完备的海洋金融、海事法律等高端海洋效劳业;四要具有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能够吸引国际高端人才;五要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城市开展后劲大;六要在全球海洋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如果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标准来考量,在海洋根底研究、海洋经济总量方面,青岛和深圳、上海相比具有一定优势。青岛的海洋经济总量比深圳高,但是海洋新兴产业占比11%,低于深圳的31%。青岛的海洋科技成果产出和产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青岛区位独特,是东北亚的龙头和中心城市,也是山东半岛中心城市,有成为区域甚至国际航运中心的潜力,但与世界一流港口相比,青岛港还有差距。作为传统海洋强市,青岛在海洋根底研究、海洋经济总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根据统计数字,全国海洋科研人才青岛占比近一半,有大量海洋科研院所,占比达三分之一。还有全国唯一一所“中〞字头的海洋高校,唯一一所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实验室、国家深海科考基地……但是在海洋科技方面,青岛偏重根底研究,创新性研究较弱,难称“全球海洋科技中心〞。
在海洋金融、海事法律等高端海洋效劳业方面,青岛更是相对薄弱。虽然自2023年起,青岛开始成立创投基金中心,总体开展良好,但因为起步晚,难与北上广抗衡。统计显示,全国现有2400家投资基金,主要集中在北上广,它们利用中心城市的地位来效劳全国。尽管青岛提出要建设创投风投的全球中心,但这条路还很长。青岛针对海洋产业开展的基金却屈指可数,而真正能投出去、用起来的更是少之又少。
青岛的城市环境是否宜居宜业那么见仁见智,因为是否能吸引国际高端人才是最终的衡量标准。青岛是海洋人才的摇篮,最近几年,青岛出台了很多政策吸引人才,围绕海洋青年人才,青岛实施了青年人才留青行动,对在青岛市落户就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给予一次性安家费;对在小微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发放就业补贴;实施博士后培养留青方案,提升博士后各项补贴标准。数据显示,去年青岛共引进海洋领域领军人才14人、涉海高端外国专家12人。在青高校毕业生留青率到达48.6%、增长8.6%,博士后累计出站留青率达76.7%。
海洋经济开展关键在产业转型
海洋经济开展的根本动力在海洋产业。最近几年,青岛一直在推进产业升级,做强做大产业,但是海洋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开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
应当看到,在海洋产业方面,青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压力一直较大,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处于产业链中下游。青岛的海洋高端资源大多集中于根底研究,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缺乏20%,特别在海洋工程领域,距离天津、上海等城市都有一定的差距。深圳的涉海企业已经有7000多家,而青岛纳统规上海洋企业缺乏千家。这个数字足够说明问题。
在海洋经济开展的环境方面,青岛的产业配套、资源整合、政策支持等相对落后,缺乏产业链和集群化意识,无法有效支持海洋经济的开展。以海工装备为例,产业缺乏高端制造、核心零部件等高附加值的关键工程,本地配套企业很少。反观宁波,在船舶海工产业方面,本地配套率达80%以上。在政策支持方面,部门、区市之间协调统筹能力缺乏。有涉海企业的研发人员向记者坦陈,海洋类的创新产品比方医疗器械、化装品、药物等想要注册,如果在青岛市乃至山东省内没有先例,很难得到政府的支持。目前虽然对此开了绿色通道,但绿色通道的审批仍旧十分复杂。
有鉴于此,青岛更应敢于以担当精神向积弊亮剑,坚持走创新和高端开展之路。首先,要更重视海洋科技创新,打通成果转化的阻碍,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其次,要正视自身优势,防止同质竞争,将自己的优势拉长,引导水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向精细化开展。第三,还应该以工程为牵引,利用好平台、第三方机构引进企业,及时照应企业的诉求。最后,要营造人才创新创业的气氛。用产业开展、创新性的效劳来吸引、留住人才。
时代给予所有城市的时机是均等的。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的时机仍旧很多。目前,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正在推进,青岛是胶东半岛当仁不让的龙头城市。在现代海洋产业开展上,各个城市之间通过资源共享、产业联动、分工协作等,能在一体化过程中实现协同开展,共享开展红利。此外,青岛发起的“十五个攻势〞有望形成综合效应,借助工业互联网的赋能,为海洋产业带来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