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传统文化
传承
视角
民族民间
舞蹈
发展
问题
探讨
天道酬勤
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民族民间舞蹈开展问题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开展,我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大,中国文化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国友人。然而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我国的文化学者从不同角度意识到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本文将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意义、传统文化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开展现状以及其开展的具体策略三个方面进行相关论述,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 民族民间舞蹈 开展 探讨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在民族历史进程中延展出了多种形式的特色文化。舞蹈作为一种具有表现力的艺术表达方式,在我国不同民族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极大地增加了人们生活的娱乐性,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强化了人们对自身文化以及民族的认同感。然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开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开放和自由。人们在增加与外来文化交流学习的同时,也出现了传统文化消亡的迹象。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更加迎合时代的开展,导致民族民间舞蹈不再那么受人关注。因此,民族文化艺术工作者及相关文化部门应该重视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宣传和发扬,通过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行形式吸引更多人关注传统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自信,从而促进国家文化的开展。
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意义
多民族是我国开展的特色,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舞蹈被称为“艺术之母〞,人们通过舞蹈寄托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通过舞蹈陶冶情操,得到内心的欢愉和满足。人们也借助舞蹈的表现形式,灵活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对生活场景进行描述,能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引起观看者的共鸣。总的来说,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是对民族文化的发扬,当人们进行舞蹈表演时,往往都是以自身的文化作为主题和依托,舞蹈表演其实就是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人们可以通过舞蹈的形式传播民族文化,增进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从而加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开展。其次,舞蹈可以说是人类的精神肖像,是一个国家、民族群体文化最真实的呈现。精神力量能够诠释出文化的力量和内涵,让舞蹈更加具有生命力与活力。
二、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开展現状
〔一〕民族性流失
我国民族舞蹈是不同民族文化开展中的艺术产物,在开展的过程中蕴含了显著的文化特征,表达出了强烈的民族性。对于民族民间舞蹈而言,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进行融合和改进,但是其中文化属性以及民族性必须保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舞蹈,使人们在对民族舞蹈进行了解和欣赏的时候,能够深刻体会到舞蹈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然而,随着我国文化艺术的不断开展,我国民族舞蹈中的民族性正在不断流失。由于时代的开展和变化,人们对待文化的态度更加自由和开放,文化的融合是一件有价值的事,但舞者只是为了迎合市场而放弃舞蹈当中的精神内涵,是不值得推崇的。随着当代群众审美的转变,我国很多舞者对民族舞蹈加以改编,然而在改编的过程中却忽略了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抛弃了民族性这一要素,这就使民族舞蹈丧失了本真的生命力和活力,无法再表达出它的精神内涵。
〔二〕传承者消失
任何文化与艺术都需要优秀的传承人对其进行开展和传承,民族舞蹈也是一样。传承人是文化传承的根本保障,然而随着我国市场化的推进,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艺术形式更多,群众娱乐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时代特征,青年一代更容易被新奇的艺术形式所吸引,从而降低了对传统艺术内容的兴趣,不愿意全身心投入到相关行业中。除此之外,现实的压力也导致更多的青年人在择业的时候更加愿意选择那些能够创造更多经济价值的事业,这样一来,民族舞在传承方面就出现了断层的现象,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及传承。
〔三〕群众认知弱化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都来自民间,拥有稳固的群众根底,这个特点也使得民族舞的艺术形式能够在民间不断地传承和开展。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为了迎合市场,有些舞者摒弃了原有民族该有的舞蹈特色,如傣族舞在着装上把传统的小坎肩上衣变为抹胸,为博观众眼球舞动时多以扭胯为主,这是不对的,误导了群众对本民族属性的认知,使人们无法正确感知到该民族舞蹈本身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三、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开展策略
〔一〕发扬本民族文化的价值
要想探寻民族民间舞蹈的开展新方向和策略,首先就要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开展、文化交流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的来说,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全球化是一项好的举措,能够促进国家的经济开展以及民族文化的发扬和传承。然而,外来文化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是有一定冲击的。我们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首先应该树立自身的文化自信,增加对本民族文化内涵的了解,从而保持民族舞蹈的特色,发扬民族舞蹈文化的独特性。适度地进行文化创新既能够保存民族舞蹈的独特性,又能够表达文化形式的创新性。因此,现代人更应该主动发扬民族舞蹈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价值,增加宣传的力度,提高国人的文化自信。
〔二〕加强新艺术形式的融入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由于文化理念的不同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质,随着时代的开展可以适当增加新的艺术形式,丰富民族舞蹈的表现形式,促进其发扬和传承。艺术形式可以进行创新,但是在根本文化内涵表达上必须坚持民族文化的本质。作品改进时要注意创新的度,既要创新形式又要坚持民族特色。在艺术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时代以及地域的艺术特点,增加与时俱进的外在形式,同时尊重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在保存文化底蕴的根底上进行创新,才是民族舞蹈开展的最终目标。
〔三〕加大民族舞蹈的推广宣传
影像资料及文字宣传是我国民族舞蹈传承与开展的重要方式,也是群众认知民族舞蹈文化的主要方式,因此,相关文化部门必须加强民族舞蹈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保存工作,通过信息档案的建立以及文化杂志的宣传,尽量保存我国具有时代感的民族舞蹈。除此之外,还应该组织不同的文化宣传活动,增进群众对民族舞蹈的了解,同时通过民族舞蹈的体验深入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增加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开展,相比之前的记录和宣传方式,现在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移动终端对民族舞蹈进行宣传和保存,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弘扬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四〕创新高校民族舞蹈教学
除了社会方面的宣传与推广,人们还应该将视角放在高校舞蹈教学方面,在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不断推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开展,将民族舞蹈文化与高校舞蹈教学进行有机融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民族舞蹈的发扬与传承。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传承:首先,应该从教师层面入手,高校的舞蹈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尤其在传播民族舞蹈时,应该准确把握舞蹈的内涵,并不断提升自己对民族舞蹈的认知,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不仅要教会学生舞蹈技巧与动作,还应该让学生深入领会舞蹈的文化内涵。其次就是对舞蹈教学内容的编排与创新,教师应该重视民族舞蹈教学内容的编写与完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内容的改进,不断提高教材的针对性,这样才能够促进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创新。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为学生讲解民族舞蹈开展的规律与趋势,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民族舞蹈学习的核心,领会其不同形式蕴含的文化价值,更好地把握民族舞蹈的开展趋势。最后,高校教师还应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对民族舞蹈的认知,提高舞蹈教學质量。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及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提高民族舞蹈教学的质量。教师可以充分挖掘互联网里的舞蹈资源,扩大教学宣传的覆盖面。
除此之外,学校也要通过互联网扩大民族舞蹈的宣传面,进而促进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播,进一步提高传播效率。最后,教师应该充分开发互联网中的民族舞蹈新资源,不断吸收优秀的舞蹈文化,促进民族舞蹈的开展,实现与时俱进,并能够扩大民族舞蹈的影响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舞蹈,实现民族舞蹈的传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时代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但是民族舞蹈中所蕴含的优秀民族文化和内涵是我们珍贵的财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断注入文化特性,既让群众看到了民族团结的国家形象,又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了文化自信。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发扬本民族文化价值,增加新艺术形式,加大民族舞蹈推广宣传等方式,促进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繁荣。
参考文献:
[1]杨丹妮.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民族民间舞蹈开展问题探讨[J].北方音乐,2023,39〔13〕:241-242.
[2]吕雪.新时代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传承体系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3,40〔03〕:116-119.
[3]吕倩.新时期民族舞蹈开展展望[J].中外企业家,2023〔33〕:206.
[4]姚英姿.结合优秀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舞蹈教学效果[J].北方音乐,2023,38〔21〕:235-236.
[5]杨丹妮.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民族民间舞蹈开展问题探讨[J].北方音乐, 2023〔13〕.
[6]李炳辰.基于实践视角下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 2023〔7〕:33-34.
〔作者简介:罗婧劼,女,硕士研究生,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