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行病学08研究.ppt
下载文档

ID:129179

大小:1.18MB

页数:62页

格式:PPT

时间:2023-02-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流行病学 08 研究
第八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ology 概述 1.传染病防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消灭天花、脊灰、I和M均下降 2.仍是危害人类健康十分严重的疾病 白喉、鼠疫时有爆发 WHO “结核病全球告急”3.新发现传染病不断出现 AIDS、O157H7、疯牛病 概述 4.与慢性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微生物感染 动脉硬化症、风湿性关节炎、型糖尿病、某些癌症关系密切 5.仍是我国卫生防疫工作的重点 性病死灰复燃 HIV呈几何级数增长 感染腹泻 6.传染病的新课题 温室效应、环境改变、人口流动、不良行为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定义 感染症(infectious disease)感染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由人传人或动物传给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染症。“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内经 素问 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区别 1.活的致病因子引起 感染与免疫 2.进化问题复杂:病原体、宿主、关系 3.可以传播:传染源、传播途径、疫源地 4.放松防治,发病率就会上升 5.防治有区别 “只治不防,愈治愈忙”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传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病原体侵入机体,二者相互作用、斗争过程 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机体反应轻重频率 1.以隐性感染为主 冰山现象 iceberg phenomenon eg:脊灰、乙脑、流脑、AIDS 2.以显性感染为主 麻疹、水痘 3.大部分以死亡为结局 狂犬病“冰山”现象(iceberg phenomenon)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仅有小部分感染者有明显临床征象出现,如同冰山外露于海面的尖顶部分,而绝大部分感染者在临床上无法观察到,如同隐于海平面下的庞大山体。此种感染状态称为“冰山”现象。图图 8-2 艾滋病的艾滋病的“冰山冰山”现象现象 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病原体从已感染者排出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 新感染不断发生、发展 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两因素:自然因素 环境因素 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reservoir of infection)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病原体来源:恒温动物(人、动物)病人作为传染源 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 是否排出病原体:量、频率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 流行病学意义 1.流行特征 短:爆发;长:持续时间长 2.推断感染时间,寻找传染源 3.确定留验、检疫、医学观察时间 4.确定预防接种时间 狂犬病狂犬病:72h 麻疹麻疹:5d 5.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临床症状期(clinical stage)出现特异性症状与体征 大量繁殖,易于排出 途径多 慢性过程持续时间长 最主要的传染期,传染源意义最大。恢复期(convalescent stage)某些传染病临床症状消失后仍可排出病原体 白喉、伤寒、痢疾、乙肝 部分病例慢性带菌者终身传染源“伤寒玛丽”传染期(communicable period)即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是决定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短:续发病例成簇发生 长:续发病例陆续发生 判定传染期:病原学、流行病学调查 病原携带者(carrier)作为传染源 带菌者、带病毒者、带虫者 incubatory carrier convalescent carrier healthy carrier Carrier作为传染源意义 职业、个人卫生习惯、社会活动范围 1927年,加拿大Montreal伤寒奶型爆发奶场一名 carrier引起 5000人发病 1980年,英国牛奶引起的弯曲菌爆发流行13起,病人达4560人。喝生牛奶习惯 动物作为传染源 动物源性传染病 人畜共患病 1.动物为主:森林脑炎、狂犬病、钩体病 2.人类为主:人型TB、阿米巴痢疾 3.人畜并重:血吸虫 4.真性人畜共患病:牛、猪绦虫病。流行特征 1.人群中多散发,也可大流行:鼠疫 2.较明显地区分布 3.有严格季节性 4.病原体多样性 二、传播机制与传播途径(mechanism of transmission&route of transmission)传播机制 即病原体更换宿主的过程。三个阶段:1.病原体自宿主排出 与其定位有关 四类定位:肠道、呼吸道、血液、体表 2.停留在外界环境中 3.侵入新的易感者 同样与定位有关 肠道:吃 呼吸道:吸 体表:接触 血液:叮咬 例外 少数例外 钩虫:卵入土,经发育为幼虫,皮肤侵入 血吸虫:卵入水,孵出毛蚴钻入钉螺,形成尾蚴,皮肤侵入 传播途径 病原体自宿主体内排出后,侵入新的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一切途径。必须借助一定物体传播因素 水、空气、食物、节肢动物等 经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因素 飞沫传播:流脑、流感、百日咳 尘埃传播:TB、炭疽 经空气传播的流行特征 1.传播广、发病率高,传播易于实现 2.季节性明显 冬、春 3.儿童多见,抵抗力低 4.与居住条件、人口密度和易感者比例等有关 经水传播(water-borne transmission)经饮用水传播的流行特征:1.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 2.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差异 3.停用/净化水源后,爆发/流行可平息 1.有接触疫水历史 2.有季节性和地区性 3.处理疫水或加强防护可控制发生 经疫水传播的流行特征:经食物传播(food-borne transmission)肠道、呼吸道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流行特征:1.有吃某污染食物历史,不吃不发病 2.易形成爆发 3.停止食用,即可平息 4.持续时间短 接触传播(contact transmission)1.直接接触传播:性病、狂犬病等 2.间接接触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流行特征:1.多散发 2.与卫生习惯不良、卫生条件差有关 3.流行过程缓慢,无季节性 4.控制对策:加强管理 严格消毒 注意卫生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arthropod-borne transmission)1.机械携带传播:苍蝇、蟑螂 2.生物性传播:吸血 蚊子、蚤 流行特征:1.地区性、季节性 2.病例分布与媒介昆虫分布一致 3.有职业、年龄分布特点 4.人与人之间不相互传播 经土壤传播(soil-borne transmission)土壤在肠道寄生虫病中具有特殊意义 如:蛔虫、钩虫、鞭虫病 能形成芽孢的病原体可在土壤中生存 如:炭疽、破伤风、气性坏疽杆菌 取决于存活力、接触机会、卫生习惯 医源性传播(iatrogenic transmission)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 原因:1.器械消毒不严格 2.药品、生物制品污染 3.血制品污染 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在产前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 1.经胎盘传播:风疹、乙肝、腮腺炎、AIDS、巨细胞病毒 2.上行性传播: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球菌、白色念珠菌 3.分娩引起的传播:淋球菌、包涵体、疱疹病毒 三、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人群作为一个群体对传染病容易感受的程度 人群易感性群体免疫性 影响因素(1)使易感性升高的因素:1.新生儿增加 2.易感人口迁入 3.免疫人口免疫力消退 4.免疫人口迁出/死亡 影响因素(2)使易感性降低的因素:1.计划免疫 2.传染病流行后,因感染而获得免疫力 3.隐性感染后 四、疫源地及流行过程(epidemic focus&epidemic process)几个名词 1.疫源地:波及范围 2.疫点:小范围的疫源地 3.疫区:范围大或几个疫源地连成片 疫源地的范围取决因素:活动的范围、途径的特点、人群的免疫 消灭疫源地的条件 1.消灭或移走传染源;2.外环境中的病原体被清除;3.易感接触者经过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新感染。流行过程 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 流行强度 1.散发(sporadic)2.流行(epidemic)3.大流行(pandemic)4.爆发(outbreak)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对传染源、途径、易感人群影响 社会因素较复杂:制度、生产、居住制度、生产、居住、营养、经济文化、人口密度、营养、经济文化、人口密度、社会动荡、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社会动荡、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风俗与宗教 新疆 锡伯族人 察布查尔病 起病突然,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如眼肌及咽肌瘫痪,抢救不及时,病死率较高 制备面酱(米送乎乎)染肉毒杆菌毒素 新几内亚东部高地人 女性和小孩中流行Kuru病(小脑变性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食人俗葬仪 病原:一种慢病毒 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提出:“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躲避这场危机”。第二节 传染病的防治 一、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预防策略:1.预防为主 2.加强传染病监测 3.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 方针:以预防为主,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发展三级保健网,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1.免疫预防,预防接种 2.改善卫生条件,经常性预防措施 3.健康教育 4.病原携带者检查及国境卫生检疫 预防为主 加强传染病监测 监测内容:传染病发病、死亡;病原体型别、特性;媒介生物宿主种类、分布和病原体携带状况;人群免疫水平及人口资料等。流行病学研究,并评价防疫措施效果。常规报告和哨点监测。常规报告覆盖了甲、乙、丙三类共37种法定报告传染病。传染病的全球控制 1980年全球宣布消灭天花,1988年WHO启动了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至2002年全球病例下降了99.8%,发病国家由125个降至10个。中国在2000年也正式被WHO列入无脊髓灰质炎野毒株感染国家。2001年WHO发起了全球“终止结核病”活动。艾滋病、疟疾和麻风的全球性策略也在世界各国不同程度地展开。全球化预防效果明显体现。二、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包括:传染病报告和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多种预防措施 报告种类 2004年8月人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甲、乙、丙,共37种 甲类:鼠疫、霍乱 强制管理 乙类:SARS、病毒性肝炎、AIDS、疟疾25种 严格管理 对对 SARS、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采取甲类的防制措施的防制措施 丙类: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10种 监测管理(一)疫情报告 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检验人员皆为报告人 责任报告机构:医疗卫生、疾病控制、采供血机构 报告时限: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发现后,城镇 6h、农村 12h 内(现在要求小时内网络报告,同时以最快的方式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如电话)乙类:城镇 12h,农村24h 内(现在要求24小时内网络报告)丙类:24h 内(现在要求24小时内网络报告)无条件的,填卡,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代上网报告。(2)责任报告人及报告时限(二)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病人:五早 早发现、诊断、报告、隔离、治疗 病原携带者:登记管理,指导、随访、调离 接触者:留验、观察、药物预防、应急接种 动物传染源:消灭 如灭鼠灭犬 隔离治疗 针对传染源污染的环境的措施:肠道:物品及环境消毒 呼吸道:空气通风,空气消毒 虫媒:杀虫 消毒: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三)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免疫预防/应急接种 胎盘球蛋白、丙球 药物预防 磺胺 流脑 金刚烷胺甲型流感 个人防护 口罩、鞋套、护腿、蚊帐、WHO 提倡使用安全套,预防性病、AIDS(四)对易感者的措施(五)传染病爆发流行的紧急措施 1.限制或停止人群聚集活动。2.停工、停业、停课。3.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4.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各级卫生防疫机构、医院和有关部门应立即组织开展传染病爆发调查,采取措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