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市老工业基地建设发展情况汇报.docx
下载文档

ID:1288323

大小:26.46KB

页数:1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市老 工业基地 建设 发展 情况 汇报
市老工业基地建设开展情况汇报 XX省XX市人民政府(202223年8月25日) 国家开展和改革委员会东北司: 在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即将启动成渝经济区建设和全面谋划“十二五〞的关键时刻,国家发改委东北司领导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听取内江工作情况汇报,充分表达了对内江的高度重视、亲切关心和巨大支持。在此谨向东北司各位领导表示衷心感谢。 内江位于四川东南,地处成渝腹心,新中国最早修建的成渝铁路贯穿全境,历来是XX省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川渝滇黔结合部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素有“川中枢纽〞、“川南咽喉〞之称。内江东汉建县,距今已有2022余年历史。1950年设内江专区,1985年撤地建市,1998年行政区划调整后,现辖5个县(区)111个乡镇,面积5386平方公里,人口425万。作为西部典型老工业城市,走过历史的辉煌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步入了全面衰落阶段,经济社会开展举步维艰。近年来,虽然内江经济呈现出向好趋势,但是仍旧处于爬坡上坎的艰难创业阶段,沉重的包袱、转型的阵痛以及环境、资金、资源等瓶颈制约阻碍着内江加快开展的步伐,主要经济指标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并且随着 -1-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反向“抽血〞作用的不断升级,地处成渝经济区腹心的内江遭遇了更加严重的“边缘化〞问题,落后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因此,我们强烈期盼得到国家发改委东北司的支持帮助,以实现老工业基地重新崛起和全面振兴。 现就内江老工业基地根本情况、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作一简要汇报。 一、内江老工业基地的辉煌历史 内江因交通区位独特,自古商贾云集,属开发较早的巴蜀腹心城市。自唐代始就盛产蜜饯;明清时期陶瓷、铸造盛极一时;民国之初,制糖业高度兴旺;抗战时期,酒精生产一度兴盛;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五〞、“二五〞时期开展的根底上,以制糖业为代表的内江工业飞速开展壮大,特别是经过三线建设时期一大批央属企业的落地和带动,内江工业整体实力在“六五〞时期到达顶峰,为四川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过不可磨灭的奉献。 (一)制糖业高度兴旺,奠定内江工业经济开展根底。内江工业首先得益于制糖业闻名大江南北,1919年内江产糖达6万余吨,占全省总量的70%,占全国总量的48.8%。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内江布局了6大糖厂,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地市级甘蔗科研机构,1952年银山糖厂引进台湾设备,率先在全国进行机械化制糖;1959年以蔗渣为原料日产2023吨纸工程试车成功,全国甘蔗综合利用现场会在内江糖厂召开,促进了全国甘蔗综合利用技术的全面推广。火红的制糖业,使全市制糖规模企业达43户,围绕糖业 -2-深加工链条企业达400余户,全市甘蔗种植面积达20230万多亩,白糖产量占全川40%,糖业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高达20.65%,内江因此获得“甜城〞美誉。 (二)“三线〞建设大力支持,奠定内江老工业基地坚实产业支撑。从“三五〞时期开始,根据国家“三线〞建设布局安排,石油部、兵器工业部、航空工业部、铁道部、卫生部、机械工业部等部委,先后在内江新建了一大批工业企业,同时随着外乡企业的成长,内江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强力推进了内江经济的快速开展壮大。到1985年全市工业企业共2214户,其中大型企业9户,中型企业27户,并形成了内燃机车、铁路器材、石油机械、锻压、机床制造、机械加工、医用设备、农业机械、化工、纺织等十多类数百个品种的工业产品。随着三线企业的迁入投产,内江迎来了工业经济开展的黄金时期,工业体系得到完善,生产设备得到更新,核心技术人才得到充实。到1978年,内江工业总产值到达11.1亿元,比1965年增长2.25倍;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到达46.6%,比1965年提高18.5个百分点,工业开始成为内江经济的支柱,也奠定了内江成为四川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地位。 (三)工业经济迅猛开展,奠定内江综合实力“老三〞地位。渡过“十年动乱〞的低迷,“六五〞时期,内江工业建设累计投入1.23亿元,比“五五〞时期年均增加2.93倍,使老工业基地生机盎然,充满活力,浓墨重彩地谱写了辉煌的篇章。1979-1985 -3-年间,内江共创国家银质和部省优质产品20232个,其中,四川峨柴生产的峨眉牌系列柴油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在60%以上,并先后荣获全国单缸柴油机“双十佳〞、“金马奖〞和“中国名牌产品〞等称号,获得了“南有常(州)柴,西有峨柴〞的美誉;银山糖厂在全国制糖业享有“糖业母厂,人才摇篮〞的盛誉;内江制造的内燃机车、x光机、锻压设备、酒精、拖拉机等工业产品均居XX省第一位,占全省的比重分别达20230%、20230%、70%、50.5%、49.77%。1951—1985年,内江累计向国家上解税收达45.26亿元,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老工业基地的巨大奉献。随着工业经济的壮大,内江整体经济实力得到极大提升,198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5.3亿元,约占全省的8%;地方财政收入3.2亿元,占全省的9%。两项指标均仅次于成都和重庆,位居全省第三,成为XX省第三大经济体,由此得名“内老三〞的美称。 二、内江老工业基地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沿海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家区域开展不平衡战略的启动,全国将开展中心转移至了东部沿海地区。这一重大决策对西部“三线〞建设时期的老工业城市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国家投资的锐减和产业政策的边缘化,西部老工业基地的一大批国企由于缺乏设备更新和技术创新资金而逐渐衰败,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众多国有企业在方案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种种弊端,致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失去了活力和竞争力,企业成片倒下,老工业基地由此进入全面衰败的痛苦历程。内江“六五〞时期gdp -4-年均递增速度曾到达2023.2%,但是到了“七五〞时期那么陡降至2.9%。传统产业的衰落和地方经济的低位徘徊,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问题: (一)传统支柱全面败退。因无资金和政策支持,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全市工业设备更新率不到30%,内江工业步入企业全面亏损、迅速下滑的阵痛期。首当其冲的是作为重要传统支柱产业的制糖业,受进口食糖的市场冲击以及自身技术改造滞后,本钱不断攀高等因素影响而败落,6大国有糖厂相继破产倒闭,“甜城〞就此成为历史。久负盛名的柴油机、锻压机床制造、化工、农机、医用设备、纺织等行业也全面败退,纷纷倒闭停产。至此,内江传统支柱产业全面萎缩、衰落。 (二)国企改制本钱巨大。上世纪90年代初,内江企业亏损面已到达80%以上,不得不启动大规模的国企改制。全市141户国有企业中136户进入破产改制程序,涉及改制职工7.4万余人,累计投入改制资金近7亿元。由于企业资产变现能力差、地方财力不强,企业改制资金相当局部是以财政支出挂帐或借款的形式筹集,市级财政改制资金挂帐累计已高达2.6亿元,仅银山化工一户改制企业财政支出挂帐就达1.1亿元。而且目前还有25户国有企业尚需善后处理,新增改制资金缺口超过1亿元。 (三)社会保障压力剧增。我市因国有企业破产改制而分流的下岗失业人员达15万余人,目前尚有3.5万人未实现就业,解决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压力巨大。自1998年到现在,全市国有企业改制破产造成社保基金缺口高达 -5-13.2023亿元,相当于202223年内江全年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202223年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80.8%。近三年来,内江领取失业救济金年均达1.35万人,仅此一项,全年基金缺口达3000万元。 (四)地方财政不堪重负。随着内江传统产业的全面萎缩,加之改革转型所承担的沉重历史包袱,地方财力持续下滑,财政收支矛盾不断激化。1999年,内江地方财政收入占内江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5%,比1985年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202223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9%,比1999年下降了1.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3个百分点。全市人均财力仅4.1万元,较全省平均水平低3.7万元;市本级人均财力5.5万元,连续11年居全省倒数第一位,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对上的依赖度高达78.8%,成为典型的“补助性财政〞。然而由于历史欠账多,财政支出压力有增无减,每年需财政直接偿付的债务资金高达1个亿。仅因别离国企社会职能,地方财政新增供养人员近2022人,每年财政支出缺口高达3500万元。 (五)技术人才大量流失。在内江经济辉煌时期,人才储藏丰富,结构合理,在全省具有突出的竞争实力。据1986年末统计,全市共有各类人才18.8万人,其中,党政人才6.7万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1.2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6.1万人,经营管理人才1.4万人,技能型人才3.4万人。尤其是我市专业技术人才占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83%,在全省地级市中排第二位。但是随着大量企业的改制和经济开展质量的下降,内江人才流失问 -6-题日益明显,导致内江人才总量和质量下降,排名逐渐靠后,成为内江老工业基地经济建设相对落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全市接收内江生源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与到外地求职人数比为达46:20230;调出调入比达5:2023。流失人才中“高职称、高学历、高新技术产业〞居多,主要集中在机械、金融、外贸、旅游等行业,集中在28-46岁之间,造成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拥有量不到实际需要的20%。 (六)商贸流通严重滑坡。1999-2022年,内江共有8户国有商业中型企业、20234户小型商业企业全面改制破产,商办工业企业全部退出竞争性行业,商贸流通业陷入低谷。加之内江工业经济的整体不景气,制约了效劳业的进一步开展壮大。同时随着高速路网的不断完善,物流半径大大缩短,内江在川东南物资调配供应中心的地位逐步消失,对周边集聚辐射功能也极大削弱。更为重要的是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对内江等中小城市负面“吸纳〞效应不断升级,消费、投资外流现象严重,造成内江效劳业开展滞后。202223年内江效劳业占gdp的比重为25.5%,比2022年下滑了12个百分点。 (七)市政设施极度老化。作为老工业城市,内江城市根底设施建设历史欠帐多,城市化进程推进缓慢。自1985建市始,到2022年的15年间,内江建成区面积仅拓展12.9平方公里,XX县区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拥有城建资金均排全省倒数第5位。特别是老工业企业所在区域,根底设施和环境条件 -7-极为落后,目前,仅市区涉及国有工矿企业需投资改造的棚户区就达6529户,面积近50万平方米,严重阻碍了内江的城市化进程。 三、振兴内江工业的初步思考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按照国家发改委确定的“统筹兼顾,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总体原那么,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的难得机遇,根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关于内江“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重要的商贸物流节点城市〞的城市定位,以及“建设农产品、新型建材、清洁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的产业定位,结合内江经济社会开展实际,突出开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和社会和谐,努力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开展。 (一)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改造传统冶金行业,打造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加快推进川威集团投资53.8亿元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力争2023年竣工投产,全面完成传统冶金产业的结构调整,实现由钢铁生产向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的转变。改造传统机械行业,打造西部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内江传统机械行业比较优势,依托成渝两地整车生产迅速开展的契机,内联外引,培育骨干企业和优质品牌,打造中国西部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改造传统建材行业,打造成渝经济区新型建材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