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术
硕士
专业
选择
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选择之道
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选择之道
——以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为例
来源:北京市龙图法学院
导语
硕士,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是三级学位之一,介于学士和博士之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和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在学术型硕士专业的根底上,教育部逐步设立了假设干专业型硕士专业,鉴于不同的招考条件和培养要求,其最终都指向该类型硕士的根本培养目的。本文以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为例,通过对相关院校招生简章和培养方案以及毕业后就业等情况的比拟,从实用主义的视角,指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区别和联系,重点说明这两类硕士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有适合还是不适合的问题。文章不是说教而在于摆明各种背景条件,对于广阔的考研学子来说,主要还是依靠自己的决定,对自己综合的把握以及对今后一段时期人生的规划进行判断,希望能对大家起到一定的理清思路的作用,而不是相反,让大家更加的困惑。
正文
在专业型硕士出现之前,学士学位获取之后,考研似乎意味着走学术之路的开端。但事情远远没有如此简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指标的国际间比拟,知识型、创新型国家的提出,人才强国战略逐步提上日程。加上国外成熟的经验,在各种复杂原因的作用下,专业型硕士呼之欲出。专业型硕士个的出现,在国家层面就需要一种指导思想,即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的是什么,面向的对象是什么,将来的就业空间有多大,最为重要的是它与学术型硕士如何较好地区别。而上述这些指标,当然不限于这些指标,也成为考生面对相关硕士专业时根本的考虑方面。下面就针对假设干指标,以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为例展开分析。
一、培养目标或目的
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一字之差而已,但区别显然。前者是我国从美国的法律博士〔J.D.〕的培养模式引进转化而来的,后者那么是固有的学术型硕士项目。在培养目标上法律硕士更注重专业上的交叉、复合、应用型的高级法律人才,一句话偏向实践操作。法学硕士那么注重对法学理论本身的深入研究,形成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为进一步的理论建构打根底,也就是偏向研究。如中国人民大学2023年招生简章中对法律硕士〔非法学〕进行这样描述:该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法律职业背景的专业学位,主要为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效劳与监督以及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实际部门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的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从这样一个表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法律硕士定位于法律职业背景,是将法律贯彻到日常管理和生活中的实践者。限定于高层次,以区别于没有受过这种特殊专业训练的相关背景的人员;复合型说明了法律的应用不仅仅是法律一个专业就可以解决的事情,根本上所有的法律实践事务都涉及到其他专业的知识,而这种复合恰恰迎合了这种需求;应用型道出了法律硕士的走向,即是要将法律文本按照其正当的意思予以执行适用的。法学硕士又是怎么个情况呢?它的下一步走向根本上是博士。本科四年加上硕士两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已经较好地培养了法律人的思维和法言法语,对一个较窄领域的深入的理论性的研究就成为可能,鉴于目前国内的情况,硕士毕业很难谋求到教职,换言之,法学硕士的两年更多的是对该领域学生的再次选拔,对那些志向于学术的学生进行一个缓冲,为博士的研究学习奠定一个根底导向。
二、招考对象
专业型硕士学位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为了适应高考扩招和就业有限带来的剩余效应,但这种效应随着适龄人口的逐步稳定和教育制度和机制的逐步完善和成熟,最终会成为一种正常的态势,到达一种平稳的水平。但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来看,这种剩余效应还会持续,而专业型硕士学位的招生单位和专业数目的扩充也会迎合这种趋势。正是这样一种根本的背景,专业型硕士的招考对象和学术型硕士的招考对象将有明显的差异。细言之,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的预示着其面向的对象应当是对该专业有一定兴趣,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理论境界,并且以实用主义为导向,即就是为了在实践中将之运用,所谓学以致用的这样的群体,而这样的群体就决定了它的广泛性。这些人至少具有解决实际问题所遇到难题的思想假定,最好是实务部门的从业人员,具有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现实感。学术型硕士因为其培养目的是教学科研,就需要与现实离开一定的距离,但不是脱离实际,而是站在一定的理论的角度上看待现实问题,可能不直接解决甚或不涉及解决问题,只对问题的发生开展提出理论上的解释说明乃至构建新的理论,当然这也最终要运用到实践中加以检验,而这需要连续的专业锻炼,因此根本上面向的是该专业的本科学生,相应的面就窄一些。以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来说,法律硕士是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来学习法律,排除其一,其余皆可,以体现复合型的要求;法学硕士虽然没有明确地说只招法学专业的学生,但就其自主命题和复试录取的结果来看,其他专业跨考需要到达相当的水平,得到评委老师的认可。当然,这种现象随着法律硕士〔法学〕的出现,法律硕士面向全部学生,而法学硕士在一些特殊领域,学科交叉的要求,如知识产权法学就需要有一定理工农医背景的学生报考,法学专业的反而受到局限,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推出的知识产权法的定向推免,北京大学法学院环境资源保护法学定向招生核安全与政策等等都是表现。这种趋势随着边缘交叉学科的兴起会越来越明显,当然,也不仅仅体现在法学领域。但不管如何法律硕士的对象总是比法学硕士要宽广。
三、考试要求
基于是否有该专业的本科根底,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考查要求又必然是不同的。按照教育部研究生招生考试的相关规定,学术型硕士由招生单位自主命题,专业型硕士教育部统一命题,这是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针对学术型硕士,虽然在我们国家很多学科没有形成流派得以传承发扬,但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科研学术风格,老师的研究方向领域、研究方法技术等等各异,是一种嫡传的模式,让自己的学生在老师本人专长的领域深入研究,形成师门效应。虽然现在这种效果还不明显,但必将是经典学术得以传播的有效途径,恰如一门手艺,掌握其理论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现在缺乏的就是这种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学术产品。而专业型硕士,那么没有这样一个传承的要求,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生活,知识的学习和更新不断加快,需要这么一大批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根据这样的要求,考试的内容必然是学术型硕士偏向考察理论分析和掌握,有很大的发挥自由度,但不要超出根本的理论视野;专业型硕士那么偏向记忆,根本上是一种知识的再现过程,不要求发挥。从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来看,在题目的安排上,前者根本上是主观题,从应然的角度去看现存的一切,包括规那么本身,就其合理与否进行论证;而后者那么客观题几乎占半,且有大量的条文题目,就是对现实规那么的考察,无论规那么本身是否存在异议。当然,并不是说前者可以任意发挥,是需要建立在对法学根本理论理解的根底上的,是综合把握的结果。
四、培养方案
目的决定了手段或途径。那么通过什么样的培养方案才能分别实现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的呢?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良好的大学一般都会定期根据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对培养方案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修正,但学术型的必然是向更加适合学术造诣提升的方面修正,专业型的必然是向更加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方面修正。鉴于学术型硕士一般具有本专业本科的根底,故而研究生阶段课程不易过多,学分就相应少一些,课程也主要以小班乃至小组讨论的模式,让每位学生都分别担任报告人,就该专业相关专题进行自我学习后的讲解,然后大家围绕讲解进行讨论,以头脑风暴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专业型硕士,由于人员较多,小班的讨论几乎不可能,对专业硕士主要是对一些专题进行讲解,专业知识的及时补充只能依靠每位专硕本人的自觉。法学硕士可能会引经据典,凡问题必然提及希腊罗马等等西方的先哲是什么态度,是在哪本经典著作中阐述的,后人是对他怎样发扬或批判的。法律硕士那么倾向于一个实际案例应该援引哪个法条,一般的法律原那么就可以作为依据了,而不再就法律原那么的合理性或正当性进行论证。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作为研究生,像是乘坐飞机都在空中,法学硕士那么想向上飞,追求理论的理性和根源;法律硕士那么想赶紧着地,解决了实际问题才是有用的。鉴于法律硕士的非法学专业性质,需要在一两年内把本科四年的核心课程进行学习,因此是较为紧张的,课程设置的要比法学的多,更贴近实务和实际问题解决的操练,学制也要比法学的长。
五、毕业去向
我们看到,不是所有的高考学生都能进入大学,不是所有的考研学子读取研究生,更不是拿了学位就可以考取博士。虽然人数的绝对数量大的惊人,但毕竟是依次递减的,那么学术型硕士就不必然的要去读取博士,如果不读取博士学位,那么学术生涯也许到此为止了,即使工作了读个在职的学位可能更多的是晋升的要求,而不是学术的追求使然。那是不是专业型硕士都能安排就业呢?更不是。在国家分配制度终结后,双向选择灵活就业就成为主流。但是,招聘单位是有要求的,当然作为学生的研究生也有要求的权利。研究生两年或三年,有人说是就业的缓冲期,是为了更好地思考就业去向,亦或是逃避就业的现实。不管如何,积极面对是上策。无论是学术型硕士还是专业型硕士,都要面临这个问题。因此,在入学之初乃至考研之初就要有个大概的未来规划的草稿,随着自己不断的认识学习,进而对规划修正、描实,一副较为清晰的规划图方能在毕业来临之时呈现在你的面前。易言之,学校的培养方案是单方面设立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性,但不具有个性,自己要给自己设一个量身定做的方案,有选择余地的方案。人生毕竟是短暂的,不能只给自己一条路。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很大一局部都去就业了,这是博士招生人数限制的,学术型的培养并不必然代表毕业后学校要将你安排到学术开展的岗位上,这是不现实的。当然,必然有一局部学生继续读博,但也并不就此预示其博士毕业后学术生涯的继续。我们看到法律硕士考博的人数在逐年增多,被录取的博士生里面法律硕士的比例也在活泼。这是专业型硕士培养的失败吗?不是,一如法学硕士毕业后在实务部门工作一样。有一种学术叫消磨时光,有一种实务叫科学研究。想指出的是学术的坚持不在于你有没有在大学或科研院所,而是在于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的理论的构建意识的有无。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理论将靠实践来检验。
六、考研态度
当我们怀着美好的憧憬下定决心考研时,这种美好憧憬是支撑我们不放弃不抛弃的力量源泉。但从我们拿着录取通知书前来报道的那一刻起,这种憧憬将不在,我们将面对一个真实的研究生生活。目标或目的看上去总让人心情冲动,它是那么的美好。但现实的改造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我建议我们考研的学子们深刻领会四个字:按部就班。
很多学生在大一、大二就开始谋划考研事宜,往往成为自己的思想负担。但是我认为,过早的介入这种准备过程是没有必要的,考研的战线拉得过长,带到冲刺阶段反而会懈怠。大三之前的大学生活应当按照本科生的培养方案来执行,如果你能把这个方案执行好,还有什么是不能完成的呢?并且本科的学习是与高中截然不同的,对根底知识的准确掌握将受益终生,我们常听人言及:没有学会爬就想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每一个时期都有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大三之前的任务就是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即使本专业你压根就没兴趣乃至厌恶,但终究是要毕业的,所以扎扎实实地学好它,这三年应当培养成一种学习的习惯或套路,在大三下学期为考研复习打下良好根底。
很多学子还有选择专业的困惑,究竟选择哪个好呢?社会上的议论、媒体的报道、亲戚朋友同学的影响都会给自己的选择造成混乱。国家对各种专业的设置终归有其合理性,每一个专业的好都是相对的、一定时间段内,等你研究生毕业的时候,考研时的热门专业可能无人问津了。因此,要想考研做学问就要选自己的兴趣,纵然屡次失败亦屡败屡战;要想得到一个学位那就选择自己擅长的把握比拟大的,一次性成功。这是较为理想的比方,毕竟大家不是圣人,要放在自己的关系网络中进行分析。经验是最好的老师,摸着石头过河总是让人既惊又叹的,师兄师姐的成功乃至失败的经历,是最可靠的。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