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docx
下载文档

ID:1274859

大小:76.61KB

页数:18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我国 失业 问题 现状 原因 对策
2023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论文 课题名称: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学生姓名:吴晓磊 指导老师:连冬花 目 录 内容 1 一、我国失业的现状 2 〔一〕、失业的定义 2 1、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 2 2、我国统计失业所使用的概念 3 〔二〕、失业的类型 3 1、公开失业 4 2、非公开失业 4 〔三〕、我国失业的现状 6 二、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11 〔一〕失业的原因分析 11 〔二〕失业对社会的影响 12 三、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 解决问题的三个纬度 12 (二) 对策和建议 13 四、参考文献 15 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内容】失业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对于我国来说更是一个不容无视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充分就业是现代国家宏观经济的一项重要目标之一。我国曾有过“不存在失业〞的时代,但那是被内战结束后劳动力的减少、过低的劳动生产率、方案经济体制、低工资制、城乡隔离政策等掩盖着的。随着这个时代的结束,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正确认识现阶段的失业问题?引起的失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把现阶段的失业降到一个合理的、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不仅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问题 【关键词】失业     现状     原因        影响       对策 一、我国失业的现状 〔一〕失业的定义  科学的界定失业的定义,是正确判断失业状况的前提。   1、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标准,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之上,在该参加工作时间内没有工作,目前可以工作而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这里所指的仅仅是公开失业,而不包括隐蔽失业。按照这个定义,衡量是否失业,必须有4要素:〔1〕在一定年龄之上,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规定,劳动适龄人口是指15-64岁的人。〔2〕确认至少在过去的一周内已经没有工作。〔3〕目前可以工作,既有劳动的能力和可能性。〔4〕正在寻找工作,就是说,本人有工作的要求。符合这个定义的,包括:农闲时节找不到工作的农业劳动者和没有土地的雇农;由于部门转变而失去工作的人;无力找到工作和没有工作时机的人;没有找到适宜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和政治变动中失去工作的公务员;等等。显然,失业的考察范围,既包括城市,也包括农村。 在上述关于失业的定义中,没有包括下述两类人:一类是就业无望的劳动者,他们已经放弃寻找工作;另一类是就业不充分的人,即不能满足法定工时的工作的人。应当说,国际劳工组织对失业的定义是比拟正确的。但也应当看到,它还是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失业状况。这是因为,就业无望的劳动者放弃寻找工作往往是无奈的,应当算作失业;就业不充分的人至少有一局部属于半失业状态。  2、我国统计失业所使用的概念     我国统计局在以前不使用失业概念,而是使用“待业〞概念。我国对失业的考察,至今一直把重点放在城镇,即重点考察没有土地作依托的那局部劳动力。在对城镇失业的考察中,使用了3个概念:〔1〕目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已经失业但没有登记的未统计在内;〔2〕国家统计局和劳动部调查中使用的“城镇调查失业率〞;〔3〕“下岗职工〞,没有作为失业看待。至于农村,我国还没有将其纳入失业的考察范围,人们使用的是另一个概念,即“农村剩余劳动力〞。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岁以上,男50岁以下,女45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效劳机构求职登记的人员。城镇登记失业率是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率。    鉴于上述情况,我国应对失业做出进一步的、符合国际惯例和我国国情的界定。但凡在法定的劳动年龄范围、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欲望、但因缺乏劳动的物质条件而不能进入劳动过程者,都应当如实地认定为本来意义的失业。至于由于劳动者不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在劳动力市场选择劳动岗位而引起的暂时退出劳动过程,是另一种意义的失业。  〔二〕 失业的类型   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到不同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不同经济开展时期,其主导因素并不完全相同。国际上一般将失业分为以下几类:(1)摩擦性失业,指由于劳动力市场功能上的缺陷造成的临时性失业,如新生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工人转换工作岗位时出现的工作中断等;(2)季节性失业,指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置习惯的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失业;(3)技术性失业,指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出现局部劳动力过剩而导致的失业;(4)结构性失业,指由于经济、产业结构变化以及生产形式和规模的变化,促使劳动力结构进行相应调整而导致的失业;(5)周期性失业,指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经济的周期性萎缩而导致的失业。 据一些经济学家研究,开展中国家不仅存在着公开的失业,而且更严重的是存在着大量的非公开失业。中国由于经济体制的原因,隐性失业十分严重。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劳动力的就业政策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积累了几十年的问题立即暴露无遗。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中国的劳动力还将大量增加,所以中国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也是一个跨世纪的难题。 (1) 公开失业 从历年的统计资料看,我国城镇人口失业率在1949-1955年间一直处于10%的高位。1956年开始逐年下降,在1960年~1970年间年失业率约4~5%。此后,失业率又有所上升,70年代末超过了5%。从总体上看,我国公开的失业率与其他经济国家和开展中国家相比,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上。但我国较低的失业率不是真正降低,而是基于政府对就业问题特定的政策上。一是政府禁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部门的流动,一是长期以来实行的“低工资、高就业〞制度。因此,城镇的公开失业率并不能反映我国的失业现状。60年代中期到7O年代后期,由于城市知青逆流动到农村,客观上产生了以行政方式减轻城市就业压力和降低城市失业率的结果。据初步测算,此项制度安排,在那一时期每年降低失业率约为2~5个百分点。城镇劳动力公开失业由于城市规模和地域上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历年来,城市规模大小与失业率上下成反比。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失业率,在小城市和镇的失业率那么高于平均失业率。在地域上,由于东西部城市间经济开展水平的差异,东部地区失业率稍低,中西部地区那么稍高。 总结历年公开失业率的变动趋势,70年代末以前,年度间失业率的波动较小。改革开放后,短期性经济波动程度相对增强,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行政控制程度减弱,劳动力流量增加,年度间失业率的升降幅度加大。特别是80年代初到90年代,年度间失业率的波动常出现3~4个百分点的差幅。近年来,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劳动就业制度的变革,公开失业率在年度间的升降幅度将会增大,同时失业率也有上升趋势。 〔2〕非公开失业 非公开失业在我国具有不同的涵义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以时间标准或劳动力利用程度标准来衡量的非公开失业,意味着就业者劳动的时间低于被视为就业的时间;以收入标准衡量的非公开失业,意味着就业者所获得的收入低于被视为充分就业的最低收入额;以生产率标准衡量的非公开失业,意味着就业者的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或接近于零,即如果从生产部门撤出这一局部就业者,并不会使产出减少。非公开失业在我国城乡同时并存。城市经济部门非公开性失业的主要形式为“隐性失业〞〔disguised unemploy ment〕。这类失业者与一般的就业缺乏者〔underemploy ment〕不同,他们按制度工时工作于城市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获得制度性工资和工作津贴,但其提供的劳动和效劳少于正常的额定量。对一个工作单位来说,减少一定量的现职工作者并不减少经济的产出和影响行政事务的处理。城市部门的“隐性失业〞率,尚无正式统计,也难以有精确的标准加以测定。据调查,1987年以来,上海市国有企业中隐性失业率达20%左右。另据对1991年实施全员劳动合同制改革试点的上海市21家企业的充裕人员调查,在经过定岗定额工作后,各企业分别有10~20%的职工下岗。目前这些企业的定岗定额标准还远远低于生产设备的技术要求,如果以目前同等生产性质、技术水平和设备先进程度的外资企业雇工标准衡量,改革试点企业过剩劳动力占职工总数的20~30%。如果保守地估计〔按15%隐性失业率〕,上海全民所有制企业内部充裕劳动力至少60万人。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内部约有充裕劳动力2500万人左右,它相当于城镇公开失业劳动力的4~6倍。如果把这局部隐性失业显性化,全国的平均失业率至少有10%,远远高于失业率的警戒线5%。 此外,还有一局部停工停产的全民、集体企业。这些企业的职工没有走向市场,仍留于企业,成为一种特殊的隐性失业者。据估计这类失业者可达1000万人。 农村经济部门劳动力的过剩是开展中国家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开展经济学中,一般把劳动投入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出量的劳动力称之为“过剩劳动力〞〔surpluslabour〕;把劳动投入的边际产出量为零的劳动力叫作“剩余劳动力〞〔redundant labour〕。在农村,不仅大量地存在“过剩劳动力〞,而且亦大量地存在“剩余劳动力〞。这里,任何一种类型的农村劳动力过剩都不明显地表现为一局部人失业。为准确地说明农村的非公开失业率,应区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的供应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那么指超过农村各产业部门所需要的农村劳动力的供应量。一般说来,农业剩余劳动力必大于农村剩余劳动力。1984年,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已达2.06亿人,剩余率为58.2%,90年代已超过2.8亿人,剩余率已在70%左右。1984年农村剩余劳动力为1.1亿人,剩余率为30.2%,90年代已到达2亿人,剩余率在41%以上。 另据某宏观资料测算,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1989年为1.5亿人,1990年为1.97亿人,1995年为2.15亿人,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将超过2.33亿人。这一测算与估算结果根本一致。如果把公开失业和非公开失业的全国社会劳动力实际失业率进行估算,1990年我国社会劳动力实际失业率为 33.5%,闲置 1/4的劳动力资源。闲置的劳动力资源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如果按每个劳动力年粮食消费量300斤计算,那么每年就会多消费粮食600多亿斤,我国每年粮食产量的增加就会全部被抵消,当然这还不包括新增人口对粮食的消费。如果按人均占有粮食量的变化来看,我国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我国失业现状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指标,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中国劳动部门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长期以来都是受到质疑和批评的。这是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多数失业现象都是以下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享受下岗身份的前国有企业或城镇集体企业职工,由于通过再就业中心得到根本安置和保障,所以不被计入登记失业的人群,使得登记失业率不能真实地反映劳动力市场状况〔蔡昉等,2023〕。但是,随着失业保障逐步从再就业中心转向失业保险制度,上述情形已经不存在了,登记失业率大体上比之前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劳动力市场的周期波动。不过,登记失业仍然有一些条件,如到达退休年龄的不再登记,没有当地户口的不予登记,那些不愿意登记的人自然没有统计在内,等等。因此,城镇登记失业率在反映就业形势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缺乏之处。 城镇调查失业率系指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推荐的方法和定义,进行调查并估计的失业状况。相对城镇登记失业率而言,城镇调查失业率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劳动力市场的状况。根据国家统计局城镇劳动力调查的数据,在做出一些合理的假定后,我们能够计算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蔡昉等,2023〕。 专表2-1给出了历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从登记失业率看,1997~2023年,城镇登记失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