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孔子教例里的实效德育.docx
下载文档

ID:1271488

大小:20.87KB

页数: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孔子 教例里 实效 德育
孔子教例里的实效德育   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所有德育工作者头疼的问题。学生在校一个样,走出校门一个样的“双面人〞现象怎样才能得到根治?从两千多年前圣人的教育典故里,我们也许可以窥出一些门道。  春秋战国时,鲁国有这样一项规定:但凡鲁国人去国外旅游,在国外看到同胞沦为奴隶的,可以垫钱把他赎买过来,回国后可以到政府去报账。孔子有一个学生到国外旅行,果然看到鲁国人有在国外沦为奴隶的,他就垫钱把他赎买过来,但回国后没有去报账,人们知道后人人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却批评了他。有人对孔子说:“他做好事,赎买同胞不报账,干嘛还要批评他?〞孔子说:“他的行为阻碍了其他在国外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被赎买回来。今后有人出国去,看到有同胞沦为奴隶,他就会想:我垫不垫钱赎买他呢?如果我垫了钱,回去报不报账呢,不报账,我就白白地丢了一笔钱;如果我回国去报账,人家就会把我同那个人相比较,说某某人赎买奴隶不报账,说我品格不如某某人那样高尚,我何必多此一举,招人议论呢!他一想到这里,就会假装没有看见,走过去了。这种赎买同胞不报账的做法,岂不是阻碍了更多的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被解救出来吗?〞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实效德育的一些根本特征。  一、 德育需要教育者有智慧的穿透力。道德因其社会性的本质属性,它的形象必定因视角的不同而多元,即同样一个行为,在不同环境中,它的对错优劣可能是迥异的。如上面故事中:孔子的一个学生在国外垫钱赎买了在国外沦为奴隶的本国人,但回国后没有去报账。这种做好事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品质,在常规视野里,无疑是需要肯定倡导的。可是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却受到了老师孔子的批评。孔子不是在鸡蛋里挑骨头或者要成心标新立异,实在是因为他敏锐地洞察到这本身是一个宏大背景下的国策(姑且不管它的正确恰当与否),是关系当时众多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自由的大事。个人行为与大道德冲突时,个人行为无论从局部看怎样正确,都将不再正确。不过,一般简单的行为我们很容易判断是非,比方傻子用石头砸朋友脸上蚊子,但看待比较复杂的事件就需要智慧了,一如塞翁面对失马的态度,我们需要用全面、辩证的眼光看远一点,看广一点,看灵活点,既要看透事件本身,又要看清它与相关事物作用后的状况。反观我们的德育,多教育学生如何“高尚〞,而很少教育学生如何根据实际环境辩证地决定自己的言行,致使书面上的道理总是在生活中碰壁。要改变这种现状,首要的是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提高教师的智慧穿透力,这样才能在教育实践中引领学生、浸染学生。  二、 德育建立在体察入微的心理学根底上。教育是心灵转向,是关于心灵的艺术。我们对孔子批评品德高尚的学生疑惑不解,其实他的解释是何等的深刻。其中的“他就会想〞,“他一想到这里〞等语句,说明他不仅仅是在做推想与假设,他清楚是在把自己的心贴到另一颗心上面,努力地感受对方真实的律动,而不是以自己的频率与强度做武断的评判。“如果我回国去报账,人家就会把我同那个人相比较,说某某人赎买奴隶不报账,说我品格不如某某人那样高尚,我何必多此一举,招人议论呢!他一想到这里,就会假装没有看见,走过去了。〞听,说得何其深刻,仿佛他自己就是那样的人,他从事件中人们的思维视角走进生活,然后思考学生该怎样舞动自己的道德大旗。其实在任何事情中,我们都应该首先学会细腻地真切地走近,让“我〞成为“他〞,然后才可能以联系的、整体的眼光看事件,看世界。想想故事中的孔子,虽然故事没有提及他对学生心态的剖析,但我们可以想象到,他一定也有充分的考虑。比方该学生乐观、善良、善于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但心思不够细腻,需要在实践中给予指点等等,于是孔子很直接地向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果这位学生一向淘气捣蛋,思想偏激,刚刚走出向善的第一步,我想目光如烛的孔子也会相应调整教育方式:孩子,能得到大家的赞赏,我真快乐!然后巧妙地启发:不过,你不能使所有的人对你这个行为满意。于是把学生的思维意识引向深入:我使谁不满意?是什么原因?这样在充分保护他积极性的前提下,一次次的锤炼,必定使他逐渐拥有积极自省的意识,冷静思考的习惯,从而为正确的道德行为奠基。由此可见,把心贴近教育对象,把心思变成敏感的触角,是播撒教育智慧的前提。  责任编辑:白文军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