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这条中古时期的音乐长廊.docx
下载文档

ID:1265731

大小:25.61KB

页数:6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这条 中古 时期 音乐 长廊
这条中古时期的音乐长廊 杜志强 一条衔接中西的音乐长廊: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居甘肃黄河之西。它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边是巍巍祁连,北边是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在南北山脉交接的谷地地带,形成了一条绵亘近1000公里的不规那么走廊,宽处近百公里,窄处仅数公里。自古以来,这条走廊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命脉,其间戎马交接,驿使络绎,商旅往来,僧侣奔波,士子匆匆,他们一幕接一幕地接续上演,历千年而不息。而通过走廊所发生的各种物质与文化的交流,更是为缔造中华文化而发挥了重大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汉代设河西四郡和通西域,是实实在在地开启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纪元。当然,河西走廊的开通与维护,也开启了以华夏音乐与西域音乐交流融合为特征的中古音乐大幕。汉代作为古代音乐从雅乐向清乐、燕乐转变的关键期,直接促成因素就是河西走廊的开通。 据载:“(东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这是丝路开辟三百年之后,西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汉朝廷的生动写照。此后,龟兹、高昌、康国、天竺等地的音乐,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原,成为中原音乐中最新锐、最具活力的元素。典型如隋唐时期的燕乐,大量吸收外来音乐,“但凡清歌妙舞,未有不从西出者〞(郑樵通志·乐略),“唐时唯西音为最盛〞(徐养源律吕臆说·俗乐论一)。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河西走廊就是一条中古时期的音乐长廊。 一个巨大的音乐资料库:敦煌 处于西域文明、中原文明交汇之点上的敦煌,是一个佛教、绘画、雕塑、文学、史学、音乐等史料的宝库。就敦煌音乐资料而言,牛龙菲先生总结道: 敦煌文物、文献中,既有迄今发现之年代最早的元嘉二年(152)东汉简牍乐谱残片,又有年代较早的唐代抄本乐谱,还有关于古代音乐生活、乐人、舞伎、乐队、乐器的许多文字记载,更见之以无量数之连绵千年之久的关于古代乐史的形象资料,它在中国,乃至世界乐史研究方面的价值,已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敦煌壁画乐史资料总录与研究,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P5) 从音乐文献来看,敦煌保存有今存最早的元嘉二年东汉简牍乐谱残片,有著名的五代时期的敦煌曲谱(又称敦煌琵琶谱),以及舞谱三卷,此外,尚有浣溪沙曲谱残段,有琴谱一卷(已佚),这些都是与音乐直接相关的; 那些用来吟唱曲子词和讲唱的俗讲、变文等,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许多都可以填补和印证音乐、文学开展的历史空白。 从乐器上来看,敦煌壁画中保存了许多已经失传的古老乐器的形象。如源于中亚的“竖箜篌〞,源于印度的“凤首箜篌〞,源于碎叶的“碎叶曲项琵琶〞,均“非华夏之旧器〞(隋书·音乐志),后来渐渐失传,却“在敦煌壁画中留下了它东渐中原的最初行踪〞(牛龙菲敦煌壁画乐史资料总录与研究,P8)。再如西凉乐之特性乐器“义觜笛〞,实物早已绝迹,但敦煌壁画中却有其图形,原来“义觜笛〞是带有附加管的横笛。在周、隋、唐时期,西凉乐影响极大,是当时最普遍的流行乐。据通典·乐六载:“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 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由此可见,唐代的管弦杂曲主要用西凉乐,且已为世人所熟知。 西凉乐最早出现于十六国时期。隋书·音乐志记载: 西凉者,起苻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魏太武平河西,得之,谓之西凉乐。至魏、周之际,谓之国伎。 可见,西凉乐出现于前秦末年,与吕光的后凉、沮渠氏的北凉政权都有关系。当时的凉州辖区,大致包括金城、西平、武威、张掖、西郡、酒泉、敦煌、西海八郡(晋书·地理志),除西平、西海两郡外,其他均在今甘肃省境。西凉乐最初就流行在凉州一带,尤其是武威,为西凉乐的诞生地。 “河西四郡〞之武威(古称凉州),汉代以来就是河西统治的中心,这里商旅云集,经济文化繁荣,音乐尤其兴旺,“西凉州俗好音乐〞(郑棨开天传信录),而且,这音乐有着浓郁的西域色彩,岑参的诗句“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可以作证。 西凉乐的音乐来源主要是龟兹乐。龟兹为西域古国,在今新疆库车一带,国内佛教盛行,乐舞特盛,玄奘曾言其“管弦伎乐特善诸国〞(大唐西域记卷一“屈支国〞)。龟兹乐对中古音乐影响极深,隋初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土龟兹等三部,隋、唐各部乐中也均有龟兹乐。西凉乐的另一音乐来源就是魏、晋清商雅乐(参黎国韬〈西凉乐〉源流考,清商乐与清商曲辞论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P71)。清商乐是魏、晋时期的流行乐,隋书·音乐志记载:“清乐其始即清商三调是也,并汉来旧曲。……属晋朝播迁,夷羯窃据,其音分散。苻永固平张氏,始于凉州得之。〞这说明,西晋末年清商乐流散,几至湮没,直到苻坚平定凉州,才从凉州得到清商旧乐,得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清商乐。由此推理,张轨任凉州刺史,保存中原文化,当然也保存魏、晋清商旧乐,继之的后凉、北凉必然也会延续这样的清商旧乐传统。当西域乐人带来龟兹乐舞时,新音乐的构建必然会是清商旧乐与龟兹新乐的融合。 西凉乐具有“闲雅〞的风格,这也是魏晋清商乐的根本风格。旧唐书·音乐志载:“惟庆善舞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据乐府杂录,唐代软舞曲中有凉州一曲; 软舞主要是表现柔和之美的舞蹈,由此推理,凉州以及西凉的音乐舞蹈主要是以“软舞〞为主的“柔和性舞蹈艺术,这和‘惟西凉乐最为闲雅的记载是相吻合的,也和甘肃敦煌、安西等石窟壁画中所描绘的那种身披飘带、手臂柔软的舞姿是相同的〞(郝毅、晓莹试论唐代甘肃民族乐舞艺术〈西凉乐〉,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2期)。 西凉乐由北魏吞并北凉后传至中原,在朝廷音乐中使用极为广泛,“嘉宾大礼,皆杂用焉〞(隋书·音乐志)。北齐时,“仍杂西凉之乐,乐名广成〞(隋书·音乐志),即北齐朝廷用乐多是在西凉乐的根底上开展而成; 而且,北齐还设立“伶官西凉四部〞等官职。北周时,设立“七部伎〞,号为“国伎〞,西凉乐位列七部之第一,这七部也就成了隋、唐时期七部、九部、十部伎的先声。隋、唐时,西凉乐始终紧跟清乐之后,而居其他各部之前,也说明西凉乐从来都在诸部乐中占据显赫位置。大概在盛唐之末,由于朝廷将乐部整合为两大部——“立部〞“坐部〞,不再按音乐来分,这样,单纯命名西凉乐的音乐遂逐渐消失。但是,這并不意味着西凉乐系的消失,相反,西凉乐仍然融化于立部、坐部音乐之中(如庆善乐),而且,西凉系音乐始终传唱在大江南北(如开元以后的凉州曲),直至宋辽之后,才消歇于历史的烟尘之中。 凉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凉州曲是唐代流传极广的大型歌舞曲。据乐府诗集引乐苑记载:“凉州,宫调名,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可知凉州曲是开元年间(713—741)由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献。献来之后,玄宗君臣给予高度评价,迅速形成影响。仅唐诗描写,和以“凉州曲〞“凉州词〞等名题的诗歌就蔚为壮观,其背后反映出来的凉州曲之影响,更是显而易见。杜牧河湟诗句“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流传天下〞,正是凉州曲影响之写照; 李益边思之“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诗思入凉州〞,也是凉州曲音乐文学现象的 。 凉州曲与西凉乐有联系,也有区别。首先,它们同属一个音乐系统,可以称之为“西凉乐系〞。其次,它们均是龟兹音乐与中原汉族音乐交融的产物。再次,西凉乐是一个“十分庞大的体系〞(黎国韬语,出处见前),朝廷演奏用的西凉乐和凉州曲,都只是“西凉乐系〞中的一小局部。最后,西凉乐产生时间较早,在北凉后期,而凉州曲那么产生较晚,在唐开元年间; 当凉州曲传唱天下之时,以西凉乐命名的宫廷音乐已经渐趋式微了。 西凉伎:假面胡人狮子舞 西凉伎主要反映在白居易、元稹的同题诗作西凉伎中。白居易诗云: 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 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 元稹诗云: 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 …… 前头百戏竞撩乱,丸剑跳踯霜雪浮。 狮子摇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 两首诗都写到狮子舞。可见,西凉伎就是“假面狮子舞〞与音乐融合之后形成的新乐。其特点,主要是领舞者——“紫髯深目〞的“假面胡人〞和跟舞的“狮子〞。元、白之诗写于元和四年(809),应当正是凉州曲盛行之时,所以,西凉伎的音乐根底就是凉州曲。 一千多年以来,遍布我国大江南北的狮子舞,其最初来源即在西凉伎。所以,西凉伎的传入,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可谓至深至巨,也是处于西域、中原文化交汇点上的凉州,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八声甘州:一个源于河西音乐的词牌 甘州是唐代有名的大曲名。开元年间的崔令钦教坊记载录教坊大曲46首,其中甘州排名第七,可见该曲在当时大曲中的地位。新唐书·礼乐志载:“开元二十四年,升胡部于堂上。而天宝乐曲,皆以边地名,假设凉州伊州甘州之类。〞这说明,在开元年间,“胡部新声〞从民间流行状态升格为庙堂宴享燕乐,甘州即为其中之一曲。甘州大曲的产生,与安西都护盖嘉运有关。盖嘉运其人,史书无传,但大致履历尚有记载。开元二十八年(740),盖嘉运献俘于长安,得玄宗赏识。甘州曲是否也是盖嘉运进献呢?史书无载,不过今存日本音乐典籍中,记录有甘州子北庭子轮台青海波等杂曲,并云是盖嘉运所献(参常任侠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因此,盖嘉运进献甘州大曲,当无疑问; 其进献时间,以开元二十八年为最可能。 从题目来看,甘州大曲,应当就是产生于甘州的、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大型歌舞曲。其演奏风格今难知悉,但可通过“甘州破〞来推理。“破〞,本义为破碎,用作描述音乐演奏的专门术语时,指乐音骤然之間变得繁碎。唐代大曲有“入破〞,“入破〞即大曲的高潮局部,这局部音声嘹亮,音节急促,感情激越; 各曲“入破〞之最有名者,那么是“甘州破〞,这也说明,甘州大曲应该是典型的慷慨激越的“西部放歌〞(至少其高潮局部如此)。甘州大曲的歌词,应该是整齐的五言诗或七言诗,以绝句居多。胡仔言:“唐初歌辞多是五言诗或七言诗,初无长短句。中叶后至五代,渐变成长短句。〞(苕溪渔隐丛话卷三九)由此推理,当甘州大曲的歌词从整齐的五、七言诗变为长短句时,“甘州〞也就从原来的大曲名转变为词牌名了。据日本仁智要录中著录的甘州曲来看,其辞为“八韵〞,故谓之“八声〞“八声甘州〞(刘文荣日本抄〈仁智要录〉中唐传十三弦筝〈甘州〉曲考论,艺术探索,2023年4期)。于是,中国词史上佳作如林的著名词牌“八声甘州〞便横空出世了。这也是河西音乐文化影响于文学的历史见证。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