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福船
灿烂
时光
天道酬勤
“福船〞的灿烂时光
杨国栋
一
一缕阳光射入福州市博物馆,立刻就有了温暖温馨温润的感觉。
博物馆建好只有几年,却装载了数千年沉重的文物古器和辉煌久远的历史。馆藏的“海丝〞史料,让我看到了漫漫航道上疾速前行的航船。它们有着朦胧而迷离的色彩,向着海上航线趋进。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在福州的闽江口至浙江瓯江一带沿海〔江〕地区,建立了规模宏大的造船基地,被史家称为“温麻船屯〞。其所造之船被称为“温麻五会〞,多用于海上物资运输和战争之需。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福建尤其是福州船舶业的开展。有了船舰作为海上航行工具,海上丝绸之路的延续也就成为可能和必然。
东晋末年,发生了孙恩、卢循的举旗起义事件。他们在东南沿海建造了“八槽舰〞,横行于海域,后被泉州〔今福州〕刺史兼都督王义童遣使招抚。由此留下了相当数量的船舰和水手、水军以及造船技术熟练的船工,为此后福建人借鉴江浙地区的优良造船技术,进行闽地船业的建造,提供了良好根底。
隋唐时期的福建,海边民众推进了造船业的开展。隋朝工匠建造大型海船,采用的是木头与铁钉结合的技术,就是在船体的各个连接处,利用凹凸方式,使用榫头结合铁钉连接的方法,稳固钉牢连接体。这比此前采用木钉与木钉,或者木钉与竹钉连接要牢固许多。这个造船技术的进步虽然微小,却很有意义,为此后在船坞上进行船体连接,提供了参考。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闽越人早年跨海飞舟进入台湾,所使用的船只还比拟落后。到了隋唐时代,福建的航海技术和造船业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福建绵长的海岸线和星罗棋布的岛屿,为福建海上航行以及连接世界各地,提供了广阔的疆域空间。这也是福建竭力开展海上经贸和海船事业持续的根底条件。福建境内多山,物产丰富,盛产造船所需的木材、铁器、桐油、蛎灰、生漆和藤、棕、麻等原材料。同时,千年以来,这一带的人在造船这个行当里摸爬滚打,练就本领,积累经验,到了五代十国,造船技术已经接近成熟。他们率先创造并不断改良的帆船船型,在当时的年代可谓独步华夏。这也为此后古代福建先民在宋元明时代一直朝着帆船船型持续做大做强,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厚实根底。
就在泉州、福州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盛之时,可远涉重洋的“福船〞出现了,这是福建造船史上的巨大进步。
二
福船的特点是:首部尖,尾部宽,两头上翘,首尾高昂,舱内上层宽敞。船的两舷向外拱,两侧有护板。一片或数片风帆鼓荡,甚为壮观亮丽。船头坚挺,配有坚硬的冲击装置;吃水较深,可到达四米,航行平稳。最重要的是,福船最早采用了世界上最先创造的“水密隔舱〞技艺。船底一处漏水,因隔舱而不会导致其他地方进水,保证了航船不被水淹倾覆。福船满足海上运输、旅航乃至作战之需,是上等的船舰。
福船还有着船体高大、装载量多的优点。船上有宽平的甲板、连贯的舱口,船首两侧还设置了一对起着装饰作用的船眼〔古称龙目〕。全船分为四层。底层装上压舱石或者重量较大的物资,二三层装载各种货物,上层住着水手或船工。如果福船用于作战,那么在二三层住水手水军,上层作为指挥场所,便于指挥员居高临下进行指挥,弓箭火炮向着低处的敌军目标发射,往往能获得较好的命中率。
福船的另一个优点就是操纵性能好。福船最底层有压舱石,航行平稳,船头坚硬,适应中级风浪吹打。福船特有的双舵设计,使之不管在浅海还是深海,都能进退自如。比起笨重的广船,轻灵快捷的福船还有着方便掉头的优点。
产于福建沿海一带的福船,同沙船〔产于江苏崇明,今属上海〕、鸟船〔产于浙江沿海一带〕、广船〔产于广东沿海〕齐名,并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船〞,或曰“四大船型〞。
宋朝,福船和广船基地成为华夏海船的建造中心,宋朝正是农业、手工业和市民商业经济社会高速开展的兴旺时期,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繁盛兴旺的顶峰期。海上经贸交易量的持续增加,促进了航海技术的提高和造船业的开展壮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福建同时开启了海上经贸交易和造船业的官方行政介入。泉州市舶司提举具有管理海船建造的责任。泉州、福州、兴化〔今莆田〕、漳州设置了官船厂。官船厂的主要职能就是为福建沿海一线建造各种类型的福船,提供船舰技术保障和维修效劳。南宋开始,北方由于战火纷飞硝烟弥漫,造船业几乎停滞不前,偏安一隅的福建由于远离战火,海上经贸和造船业迅猛开展,超越了明州〔今宁波〕、秀州〔今上海〕和广州。曾任北南两宋漕运总管的吕颐浩就认为,“南方木性与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西船次之,明州船又次之〞〔宋史·吕颐浩传〕。宣和五年〔1123〕,福建人徐兢作为大宋使臣路允迪的副官,随行奉使高丽〔今朝鲜〕,将其所见所闻撰写成40卷地方志书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福建的大型远航“客舟〞〔福船〕的形体结构作了详细描述。这可作为那个年代海上丝绸之路、海上朝貢之路和海上使臣外交之路的最好见证。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福建奉朝廷之命,建造了6艘尖底龙骨海船,供福建路水军使用,其载重量可达2000石,约100吨。
三
始于三国、成熟于宋元的船坞,在福建沿海普遍建立,这比欧洲早了500年。宋代工匠可以根据船的性能和用途,先绘制出船只的图样,再制作出船只的精巧模型,然后依据船图和模型再进行施工,明显地提高了造船的科学性。
横向舱壁式结构、竹麻纤维与桐油捻缝、桅座结构、操纵与锚泊技术、撑条式斜型四角篾与布帆、可升降轴转舵、披水板与腰舵、橹和招、铁箍连接船板等,都是古代福建最重要的造船技术。有学者认为,横隔舱的造船技术,是我国古代造船技术的重大创造。后世造船不管如何分舱,都沿用了古代造船分舱以抗船沉和加固横向强度的设计原理,只不过更精密更科学罢了。在古代,船舶因为漏水而沉湮海中导致船毁人亡,是航海最可怕的恶性事件。创造了横隔舱,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因船舱漏水而倾覆的问题。这项古代造船技术的创造,被后人认为应同“四大创造〞并列,为第五大创造。
福船建造中的捻缝技术,也是古代造船者的杰作。所谓捻缝,就是将麻丝、桐油和石灰等捻料嵌进船板缝隙,可以随着船板一起热胀冷缩,保证隔舱板不会透水漏水,这也是防止船舶海上航行不被颠覆沉湮的重要技术创造。
获取海汛知识,躲避强台风侵袭,进入避风港躲藏,是福船航行者的必备素质。古代的航海人将夏季梅雨天的东南风叫作“泊棹风〞。后汉书“天文志〞引“海中占〞,指明在海中占星,乃是舟人专用书。测风仪被运用在船舶航行中,叫作“伣〞,即古代船上用来观测风向的羽毛。后世船上飘荡的鲤鱼旗就是伣的升级版。船工应具备“船使八面风〞的本领,明确帆面悬挂的位置在驭风中的作用,理清帆面悬挂的样式与受风的关系。八面风即顺风、逆风、左右侧风、左右斜顺风、左右斜逆风。各种海风吹来,都与船体纵中线形成一个夹角,根据O度角、90度角、180度角的不同角度的风角,选择海船航行时利于风帆张挂的最正确角度和最好风力,助推航船顺利航行。哪怕是遇到横风与斜风,甚至是斜逆风,照样能够选择最正确风角进行风帆张挂的调整,保证航船顺畅航行。这可算是中国古代航海者使用风帆的最高智慧表现。
福船航行者的天文知识也很丰富。汉初天文知识中,已有气朔、五星、交食周期等根本常识,并将没有中气〔太阳每年在黄道上移动360度,每隔30度为一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根据天文气象进行航海活动,是所有航海者必须遵守的规那么。
罗盘和针路薄,也是福船航海者必备的物件。
据说,汉代就有了罗盘。杨公是创制罗盘的鼻祖。后来,有聪明者将“磁场〞的概念引入罗盘,设计出由顶针、磁针、海底线和圆形外盒及玻璃盖组成的罗盘,将其用于船舶的航海运输之中,成为航海者区分方位,识别岸线和陆地,保证海上航行不会迷失方向的最重要工具。再后来,也就有了指南针的创造和运用。
针路簿,指的是航海者从出发地驶向临靠地和补给地,再到目的地的文字记载,包括海上航行和生产、贸易活动以及航线变化等。有专家认为,针路簿也叫针经、针谱,是记载针路的专书,是“火长〞“舟师〞“渔民〞们在海上各种活动的经验记录。其后开展成“航海日志〞。它是古代航海者的亲身经历,也是海上航行经验的不断积累。笔者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看到了馆藏的13部针路簿,其中有两部推断为清末民初期间的抄本,是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史料。
有了造船驾船技术的进步,有了航海者对于天文气象知识的熟稔,再加上罗盘〔指南针〕和针路簿,古代华夏民族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就能够比拟平安顺畅地进行了。恩格斯曾经认为,中国的指南针〔磁针〕被阿拉伯人“从中国传到欧洲人手中,是在1180年左右〞。可想而知,中国古代科学家对于航海事业的开展和对世界科技的奉献有多大!
明代倭寇猖獗。兵部尚书张经〔福州洪塘人〕、福建总兵俞大猷〔福建晋江人〕、福建总兵戚继光等抗倭民族英雄,都曾经在浙江、福建、广东海域进行过无数次的打击歼灭海上倭寇的战斗,他们所需求的海上战船数量庞大,而福建的福船和浙江的鸟船,这时就成了张经的舟师、俞大猷的“俞家军〞、戚继光的“戚家軍〞所征调的主要船舰。这些抗倭民族英雄先后20多年间纵横在东海、东南沿海和南海海域,顽强地消灭倭寇。
明代嘉靖至隆庆年间刊行的筹海图编,对于福船有过描述。而戚继光所编撰的纪效新书,是一部专论海疆防务的兵书,也讲到了福船,并将福建沿海以及浙南、粤东等地一系列战船统称为“福船〞。按照船只的大小不同,依次分为大福船、二福船、草撇船〔草船〕、海沧船〔冬船〕、开浪船〔鸟船〕、快船等。俞大猷尤其重视战事和战船的记录。他的个人著作洗海近事上下卷,收集了文章、书信、揭帖、手本和专论约10万字,其中详尽地描述了福船的类别、型号、尺度、应造数量、选用材料、所需银两、配备兵员、委派何人监造等细节,是古代较早记录福船海上航行与海上作战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
有资料记载,在元代建造四桅风帆的根底上,明代能够建造五桅船帆、六桅座船、七桅粮船、八桅马船、九桅宝船等,不仅船的体量增大,运输能力增强,而且航速加快,抗击台风能力也有所提高。郑和下西洋能够顺畅地远航至南洋、印度洋,正是福船和宝船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笔者从事对外宣传工作十多年,阅读“海丝〞文献数年,印象最深的是2023年10月,现代版的福船——大福古船模在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示,并被永久性收藏。2023年2月,福建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赠送了大福福船模型。2023年4月,福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赠送宋元时期的福船模型。福船模型模具走向了世界。福船水密隔舱技艺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岁月流金,华夏船舶历史积淀的不仅有烽火硝烟中的悲壮雄浑,还有温暖记忆和深沉内涵。记住福建沿海古代先民创造的福船吧,不只是在文字里,更应如浪潮般涌动在心海中……
责任编辑陈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