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道德教育思想建设思考4篇新编.docx
下载文档

ID:1259503

大小:48.21KB

页数:46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道德教育 思想建设 思考 新编
道德教育思想建设思考4篇 第一篇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德教育的历程 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曾说:“我们一定要教育好我们的后一代,一定要从各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搞好我们的社会风气,打击那些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的恶劣行为〞②。这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局部青少年思想空虚,道德败坏,在对外交往中抛却爱国热情,过度崇洋媚外的现象所作的表态,说明了党和国家对新时期道德教育的重视。同年10月邓小平出席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会上提出了新的理论设想,他认为在我们已经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时候,既要通过物质文明建设来打好经济根底,又要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来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在这一建设过程中,要大力挖掘党和人民的优良传统,培养人民高尚的道德情操,以此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为了把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由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单位建议,198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讲文明讲礼貌活动,倡导“五讲四美〞。1983年,党中央要求进一步扩大“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的实施范围,在此根底上增加了增加“三热爱〞的内容,通过把五讲四美三热爱组合成有机整体,便于更好地发挥这些活动的作用。1986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决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以此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五个根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此次会议上我国把“道德建设“这一概念提升到国家层面,说明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论和实践。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贯彻落实邓小平关于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思想,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假设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决议对道德建设理论有了更加系统性的概括,指出为人民效劳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原那么,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根本要求,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是具体举措,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是道德建设的目标。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指导下,大力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等群众性的道德建设活动,以此提高基层民众的道德水平。2001年1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中首次提出“以德治国〞,他指出国家的建设中必须兼顾法治和德治,把二者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只有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齐头并进,才能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同年9月在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公民根本道德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事业被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增强了新时期道德标准的适用性和包容性③。 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结合时下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了以宣扬“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这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做出的全面深刻的系统性概括。同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假设干重大问题决定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理论,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气。〞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目前我国存在着诸如道德滑坡、诚信缺失、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盛行等问题,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稳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根底。因此,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德教育的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和国家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也加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和人们道德状况的巨大变化,我国的道德教育也因时而变,呈现出了自己的特色。 第一,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一直是道德教育的主线。改革开放以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一直都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在1981年开始开展的“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活动中,首先强调的就是要爱祖国。在2001年国家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公民道德标准的第一条就是“爱国守法〞。纲要要求道德教育“要引导人们大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2006年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首条即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可以这样说,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首要目标就是爱国主义教育,而这又关系到凝聚全民族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的问题。我国坚持不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果。公民对国家的认同度不断上升,民族的凝聚力越来越强,在国家遇到特大困难时,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去克服、去承担,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力量。在各种自然灾害面前,在维护主权完整方面,在举办奥运会等国家大事上,爱国主义道德教育所产生的民族凝聚力显而易见。④ 第二,制度创新、个体启蒙与知识阶层的理论思考共同推动了道德教育的开展。我党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方面的理论与体制创新,不仅为中国社会的开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而且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加良善的外在制度环境,为人们形成竞争、自主、独立、责任、效益、平等等道德意识提供了难得的土壤,实践着道德教育的功能。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方案经济时代在思想意识层面高度同质性的社会已经远去,个体启蒙的大潮以不可阻挡的势头汹涌而来。发端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对“文革〞时期“绝对主义道德〞的颠覆和反思引发了新时期的道德观念变革,这无疑也促进了我国道德教育的开展。政府主导的改革进程为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民众对生活的体验、理解自发启蒙着个体理性的心智,但这一切都不能无视知识阶层对道德教育的理性思考与理论建树。改革开放以来,知识界对“文革〞时期道德生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道德的本质、道德主体性等重大问题展开了剧烈的讨论,这些无疑都深化了人们对道德教育的理解,促进了道德教育的开展。总之,政府的制度创新,群众的观念变革和知识阶层的理性沉思,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一个新的道德教育时代的到来。 第三,经济体制的变革对我国的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实施了由方案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这对道德以及道德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事实上,人们道德观念发生变化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经济结构的巨大变革。因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收自己的道德观念。〞⑤经济体制的变革对于我国新时期的道德教育来说,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又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从积极方面来说,它松懈了原来方案经济体制对于人们的束缚,个体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引发了人们道德观念的转变,促使人们尊重正当的自我需求和自我利益。从消极方面来说,对以往漠视物质利益矫枉过正,在一定时期造成了道德教育的困惑、混乱的为难局面。 第四,法治社会形成对道德教育的补正。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倡导“德治〞的国家。在儒家看来,治理国家要以道德为本,要施行“仁政〞,利用道德教化的方式提高人民的素质来治理国家远比利用法律治国要好的多。“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我国古代很多政治家所向往的。必须成认,儒家的道德治国理念对于国家的治理有着极为重要的凝聚作用,但是在专制社会中,却很容易滑向“人治〞的窠臼。而且,“德治〞强调的是国家对个人,上级对下级的单向度的治理,很明显缺乏双向度的协商、对话精神。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传统社会和方案经济的解体,我国社会开始从自然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不断扩大,传统道德教育中那种或诉诸人对人的教诲,或寄希望于个人的内在自觉,或依赖社会舆论的方式方法,在当代社会中作用非常有限。因此,以“法治性〞为标志的现代社会形成对道德教育的补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的变革为法治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经济根底,党的十五大上,依法治国成为我国的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这些都给道德教育提供了制度化的支持,为人们遵守道德提供了适宜的外部环境,以更好地发挥道德教育的成效。 第五,道德教育注重群众传媒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展,人们越来越生活在一个由群众传媒构成的环境中,各种信息载体,直接面向群众,影响力强,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⑥因此,群众传媒能增强道德教育的时效性,提高道德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这对于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坚持正确的舆论价值导向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也曾指出,“出报纸、办播送、出刊物和小册子,而又能做到密切联系实际,紧密结合中心任务,这在贯彻实现领导意图上,就比其他方法更有效、更广泛,作用大得多。〞⑦在当今的道德教育工作中,从播送、电视、报刊到互联网,这些现代群众传媒成为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的又一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和社会化手段,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德教育的成就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道德建设,在领导人的重要论述和一系方针政策的指导下,通过开展理论创新、道德实践,极大地促进了道德建设的健康开展。概括起来,改革开放后我们在道德教育方面取得了以下成就: 第一,社会主义主流道德观深入人心。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完善,民众的思想观念更加解放,形成了诸如效益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平等意识、自立意识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中这些观念已经获得了人们的普遍认同。在形成新的道德观念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得到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着生机和活力。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正在逐步形成,全国人民正以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第二,对道德教育的地位、内容和方法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地位上,道德教育受到了普遍的重视。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工作重心变为经济建设,但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并没有削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展呼吁着与之相适应的标准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使得人们加深了对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党和政府更是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策略。在内容上,道德教育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道德标准体系日益成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方面采取措施,去除各种腐朽落后思想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进行科学分析评价,标准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在方法上,实行了许多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相适应的新方法和新策略。面对改革开放后的新形势、新任务,我国在继续发扬原有的灌输教育、实践教育、典型引导等方法的同时,创造了设立文明宣传牌、增加公益广告等多种与生活贴近的灵活多样的道德教育方法,使得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深入人心。 第三,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倾向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道德建设受战争时期革命传统的影响较大,并且因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而具有较浓的方案体制色彩。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路线、政治方向高于一切,道德被完全的政治化,这种紧张的政治气氛使得改革开放前我国的道德教育有着很强的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