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路径研究.docx
下载文档

ID:1252790

大小:18.43KB

页数:11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 路径 研究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路径研究 一、路径依赖理论 “路径依赖〞理论由制度学家道格拉斯X8226;诺思第一个提出。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即“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在诺思看来,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让你轻易走不出去。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最终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而导致停滞。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地进行变革,但始终呈现出以社会为本位,以政治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教育方式,以高校党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要管理机制的模式。由此可以认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中存在着“路径依赖〞现象。根据路径依赖理论,良好的路径可能进入良性循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会越来越强;不好的路径可能进入恶性循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会越来越弱。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这一路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和老XX县区经验的产物,它在方案经济、权力集中、文化一元的条件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文化多元时代的到来,“路径依赖〞现象禁锢了人们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空间,继而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性开展,必须消解“路径依赖〞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作为连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中介,对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起着导向和规约作用。因此,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着手,必然能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中的路径依赖现象,进而从政策人手消解路径依赖现象。 二、从政策探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中的路径依赖现象 (一)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概览不同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对目标的表述虽然不同,但根本思路未变,即效劳于社会开展的需要。1950年高等学校暂行规定总纲规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革命的政治教育,即使学生“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开展为人民效劳的思想〞。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如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在一切学校中,必须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集体观点,劳动观点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为“四化〞培养人才这个中心来进行,具有明显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如1980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努力使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为人民效劳的思想。在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代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对目标的规定来看,始终绕着“革命、阶级斗争、建设〞,围绕着“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思路展开,个体价值目标尚未受到重视,呈现“路径依赖〞现象。 (二)以政治理论教育为主的教育内容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这其中,政治理论教育是主要内容,其他教育内容都是从这一内容发,并以这一内容为根底衍生的。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来看,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1作会议提出,要“有方案、有步骤地在教师和青年学生中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续强调政治教育,如1961年关于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意见强调,“政治理论教育是学校政治思想t作的重要环节〞。从这一时期课程的内容来看,主要是以阶级斗争教育为主要内容,大量强化学生的阶级斗争意识,促进其思想的革命化。这种极其单一的政治教育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 1982年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虽然逐渐规定r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内容,但从其地位来看,仍弱于政治教育。如1984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假设干规定指,“马克思主义是培养学生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理论根底,把马列主义理论课作为必修课,是社会主义大学区别于资本主义大学的重要标志〞。1987年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_丰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教育的根底〞。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必须重视德育,把坚决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学校t作首位〞。这说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在教育内容的规定上存在着“路径依赖〞现象。 (三)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的教育方式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更符合学校教育活动的特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规定最多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如1955年关于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指出,“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进行经常的、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的最根本形式〞。1980年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方法指出,“课堂讲授是马列主义课教学的主要环节和根本形式〞。 199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t作的假设干意见指,“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根本环节〞。2023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202223年关于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的意见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存在着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 (四)以校级党政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的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设立了高等学校政治丁作机构“政治辅导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直接管理。1954年撤销政治辅导处,进而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下,校长负责,人事、保X8226;140X8226;卫等各政工部门,政治理论课教师,各级党团组织,辅导员互相配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党政部门和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突显。这种管理体制一直持续到“文革〞结束,之后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但调整力度不大。1980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1二作的意见确立了党委领导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不仅专职、兼职的政工干部要做思想政治t作,业务课教师也要做思想政治_t作,特别要注意发挥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师和各科骨干教师的作用。 1984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丁作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党、政、t、团各系统所必需的专职人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骨干。199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假设干意见指出,“校长都要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开展负责〞,“在党委(总支、支部)的统一部署下,学校都要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提m,“高校德育队伍包括学生专职政t人员、‘两课’教师和众多的兼作德育工作的业务课教师和党政干部〞,“学生专职政工人员和‘两课’教师是德育专职教师〞。202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t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从政策来看,始终强调校级党、政和思想政治教师的作用,实际上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大主体,即党政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呈现出“路径依赖〞现象。 三、正确处理政策中的“一〞、“多〞关系,消解路径依赖现象 “一〞与“多〞是物质世界普遍存在的关系。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一〞、“多〞关系表现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长期以来,我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过于强调“一〞,而无视了对“多〞的认识和分析。正确处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的“一〞、“多〞关系,是消解路径依赖现象的重要举措。 (一)教育目标的“一〞与“多〞 “目标指导着教育行为的方向,可使教育行为成为有意义的、有秩序的活动,防止教育行为、教育方向的盲目性、机械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系统,它有社会目标和个体目标之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目标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社会开展的关系。 因此,社会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位目标。但是,“人双重地存在着〞,首先是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确立社会目标的根底e还应考虑个体目标。社会目标和个体目标作为不同层次的目标,相互联结、相互促进。个体目标是社会目标的来源和实现根底,社会目标影响并引导着个体目标的开展方向。长期以来,我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始终强调社会目标,无视对个体目标的定位,这易于使“教育沦为政治的t具与政府的附庸〞。提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个体日标不是推崇个人主义,而是通过个体目标的建立推动社会目标的实现。教育家叶圣陶讲,“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到达不教育〞。 从兴旺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来看,主要是强调个体日标,通过个体目标推动社会目标的实现。现代社会的开展需要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和鲜活的创造力,因此,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要在社会目标和个体目标两个向度上形成合理张力,才能产生出一个相互制约的平衡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在目标上的双向选择,决定了一方面要把培养大学生的个人美德、独立人格作为主要价值追求;另一方面也绝不能游离于社会主义的逻辑之外,面临着把大学生推向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开展使命。 (二)教育内容的“一〞与“多〞 教育内容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根底与保证。由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多元文化的时代特点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还应在内容上重点突出民族文化教育、公民教育和日常生活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不仅是指中国古代文化的教育,还包括近代以来的革命传统文化教育。青年学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力量,他们掌握民族文化的态度与程度,直接决定中华文明未来的性质与方向,因此需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开展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是我们治党治国的传家宝。〞大学生作为“接班人〞必须了解和传承这些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公民教育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表现在认知上,能充分认识自己在国家政治和法律生活中的地位,了解自身公民角色,知道自己所承担责任及所享有的权利;在情感上,有自己对所属国家或社会的认同。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是国家和社会开展的必需。 (三)教育方式的“一〞与“多〞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能够屡次见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作用和教材体系等方面的认识。这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位于主导地位,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呈现出“一〞与“多〞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授成为单一的教育方式,其他方式被无视。二是课程体系单一,缺少相关课程体系的辅助运作。面对复杂的文化价值观,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很难使学生产生心灵共振,甚至使喜欢质疑、独立思考的大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逆反心理。恩格斯说,“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 因此,依靠单一的课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