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和谐社会的生态学探索.docx
下载文档

ID:1251254

大小:18.62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和谐社会 生态学 探索
和谐社会的生态学探索 自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后“,和谐〞二字渐渐融入了各行各业的开展态势。金融业倡导和谐金融,关注金融生态;一些社区提出了要建立和谐社区的口号。胡锦涛同志在概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28个字的科学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前20个字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开展关系,后8个字表达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开展关系。 一、自然生态:自然与人的自然属性之和谐 生物与环境协调进化的思想萌芽于海克尔(1843—1911)1866年提出的生态学,它的问世意味着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诞生了。在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系统的平衡。通常我们关注的仅仅是自然生态的平衡,而忽略了社会生态的平衡(广义的生态平衡)。不难看出,可持续开展———这个当今影响我国及世界各国开展的理念,最早是来源于生态学的。人与自然如何统一。翻阅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版序言“,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人征服自然的过程,是劳动异化的过程,人在劳动异化中把自然从人自身异化出去,恰好直观地说明人的本质应当是与自然界相统一的活动。这只是对人的本来的、根源的“类本质〞即社会本质的一种偏离,但正是这种偏离或变样本身,恰好直观地显现出了人的根源的自然性本质,马克思哲学的逻辑起点是人,通过考察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也就不难理解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二重性原理了。 两千多年前,儒学对于自然生态的理解表现了建立在仁民爱物的思想根底之上的“天人合一〞的见解,显现了古代哲学的“致中和〞的中庸之道。我们从孟子仁与爱的思想体系中便可捕捉天人和谐的思想,它将人的仁爱之心推及万事万物,抹上了浓烈的泛道德色彩。“不违农时,谷不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可见孟子已初步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和谐整体。以史为鉴,其理论辩证性,不仅对我们维持自然生态平衡有极大的借鉴意义,而且也为现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做了合理诠释。“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的这个过程,从不平衡到平衡,再打破原有的平衡,最终到达新的平衡,演绎着矛盾对立和统一的哲学原理,而其复杂性和多样性激发了人类的创造性劳动,为创新提供了原动力。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就是天生要扮演一个主动自觉的角色,这个角色正是杜维明的“参天地之化育〞。令人谈之色变的菲律宾泥石流,让人类中心主义者付出足够惨痛的代价迫使人类敬畏自然,能动地改造自然。 时至今日,工业化却一度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无止境的物质需要必然选择奢侈生产生活方式,使人类的需要远远超出了自然的承载能力,打破了生态平衡还不够,还在人类内部剥夺许多人的根本生存权利和生存资源。和谐社会提倡资源节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那么,可持续的资源节约思路归纳为如何解决在稀缺资源的环境中循环利用资源的矛盾,开展循环经济。我们将生产视为一种类似于原始自然生态系统(假设一个池塘)的封闭体系,其中一个行业、区域类似一类生物,生产的副产品或排泄物,是另一区域、行业生产另一类初级产品的原始材料或主要食物。这样,区域内的行业形成的产业链相当于生态食物链“,工业生态系统〞的资源循环组合制度安排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过程殊途同归。十一五规划提出“节约开展、清洁开展、平安开展〞,细化了经济、人口、资源、环境间的开展路径。 二、社会生态:人与人的社会属性之和谐 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都离不开人。追寻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只要有人在,自然史和社会史就会密切联系,彼此制约〞。社会经济形态的开展是一种社会历史过程,这是唯物辨证主义的逻辑。社会生态的平衡是人和人之间的平衡。如何理解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笔者在想:该命题经典之处在哪。因为马克思将人、自然史和社会史始终统一,将人皈依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如此,也就不难理解引发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异化劳动学说。社会生态的维持离不开人和人之间理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研究社会生态,是将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流转不息的社会运动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社会因子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历史联系。诸如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交换、消费、分配,百姓的衣、食、住、行、学、婚、育、病、老等,以及因之所产生的组织、结构、制度、习俗、思想意识,不单纯地被理解为“社会的〞,还要从“自然的〞“、生态的〞角度加以认识,也就不单单被理解为社会的单元或者群体,同时也采用生态学理论加以考察,将它们视作生态单位或子系统。笔者认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恰恰遵从了社会生态地不断生衍、变异,与环境的诸多因素彼此制约、互相影响的进化过程,它属于生态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仁者爱人〞是儒家独特的道德观,孟子X8226;尽心里的“亲亲〞“、仁民〞“、爱物〞,对世界万物的仁爱划分了亲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公平正义思想那么是儒家和谐社会思想的又一个重要内容,无论是“富民〞与“均富〞论,还是尊老养老、扶贫济弱、赈灾都表达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文化渊源。社会中人才、资本、信息、物流各种资源、各种要素合理的配置,既各得其所又各尽所能,到达经济体内部最正确耦合性,那么社会生态达致“和〞的秩序,也就是社会生态的平衡。 三、小结 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各种利益群体同时并存的开展状态,主张求同存异,可以作为解决社会生态矛盾的方法论。社会生态矛盾在于社会生态中有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有贫富差距、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古人所追求的“和而不同〞的相互融洽关系。社会生态的平衡与和谐既是一个价值目标,又是一个现实的政治、经济、文方面和谐的社会历史目标。 第5页 共5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