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刑法学1
2023
国家
开放
大学
电大
专科
刑法学
期末
试题
答案
21072
2023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试题及答案〔编号:2107〕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编号:2107〕 一、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多项选择、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3分,共24分〕 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根本原那么有( )。
A.罪刑法定原那么 B.罪责刑相适应原那么 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那么 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那么 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
A.应受刑罚处分的行为 B.违反法律的行为 C.触犯刑律的行为 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犯罪行为的两种根本表现形式是( )。
A. 成心行为与过失行为 B.主行为与次行为 C.作为与不作为 D.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 4.生理醉酒后犯罪的人属于( )。
A.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B.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C.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D.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 5.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 )处分。
A.减轻或者免除 B.免除或者减轻 C.酌情减轻或者免除 D.酌情免除或者减轻 6.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处分。
A.从轻或者减轻 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C.减轻 D.从轻 7.根据刑法规定,对于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对于( )也不适用死刑。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 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 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8.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 )。
A.三个月 B.六个月 C.一年 D.二年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9.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10. 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那么是从旧兼从轻原那么。
11. 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12.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我国刑法理论将犯罪客体划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13. 精神病人在不能识别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14.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15. 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具体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两个方面。
16. 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
17.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能适用缓刑。
18. 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5年。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9.刑事责任能力 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当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识别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0.直接成心 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21.犯罪集团 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22. 累犯 是指因被判处一定刑罚处分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情况。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23.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是如何划分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 答: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到达的年龄。〔4分〕 我国刑法典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三个年龄阶段: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不满14周岁。〔2分〕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2分〕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6周岁。〔2分〕 24.什么是犯罪中止?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有何特征? 答: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4分〕 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 (1)时空性。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必须是在犯罪处于运动过程中而尚未形成任何停止状态的情况下放弃犯罪。这是犯罪中止成立的客观前提特征。〔2分〕 (2)自动性。即行为人在主观上自动放弃了犯罪意图,在客观上自动停止了犯罪的继续实施和完成。这是犯罪中止形态的本质特征,是犯罪中止形态与犯罪的未遂形态和预备形态的根本区别所在。〔2分〕 (3)彻底性。指行为人在主观上彻底消除了原来的犯罪意图,在客观上彻底放弃了自认为本可继续进行的犯罪行为,而且也不打算以后再继续实施此项犯罪。〔2分〕 五、案例分析〔16分〕 25.案情: 胡某,男,58岁,××市××农场退休职工。
胡某退休回家后种了3亩多地的芒果。2023年3月份,芒果开花结果时,胡某担忧有人会偷摘果实,便私自在芒果园四周安装了电网,其子回家发现后及时撤除。临近芒果收获季节时,因有人数次潜入芒果园偷摘芒果,胡某极为愤怒,便重新安装了电网并通上了电。
5月9日晚7时许,××农场职工子弟王某饭后出门散步,途经胡某的芒果地旁边时,不慎触到胡某安装的电网,即刻被电击倒地。刚好路过该地的龙某见状,立即大声呼救,并上前拉扯王某,也被电击倒。附近群众闻声赶到现场,切断电源,并将龙某和王某送往医院抢救。王某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龙某半月后痊愈。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王某的死亡和龙某的受伤,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对于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分〔只答处分原那么〕 答:(1)对于王某的死亡和龙某的受伤,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成心,对其行为应当按照〔间接〕成心犯罪定罪处分。〔2分〕 〔判断正确者得分。判断错误那么全题不得分〕 (2)间接成心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其显著特点表现为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抱着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即不希望、不追求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结果的发生。〔4分〕 (3)胡某明知安装电网后可能致人触电伤亡,但其却置他人安危于不顾而私自安装电网,以致造成一人死亡一人受伤的严重后果,其行为完全符合成心犯罪的构成特征,应当按成心犯罪定罪处分。〔4分〕 (4)胡某私自安装电网的行为,主观上并非希望致人伤亡,而是对于他人伤亡与否采取了昕之任之的放任态度,因而其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成心而非直接成心。〔4分〕 (5)胡某安装电网后并未采取任何防止他人触电的措施,因而其心理态度不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