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我国
高校
家庭
经济困难
学生
心理
贫困
研究
述评
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研究述评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绝对数量不断攀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也日益凸显。笔者作为贫富差距对思想行为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的项目负责人,意识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研究存在的缺乏,主要将国内学者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的表现、成因以及治理对策所做的研究作简要述评以供学术探讨。
【关键词】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 心理贫困 成因 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开展,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时也将其称为贫困生〕的绝对数量在不断增加,我国政府和高校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资助措施,但是仅仅对贫困大学生施以物质帮助远远不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校园中很容易产生心理贫困,这是摆在教育有关部门以及有关专家学者面前一个严肃的话题。笔者以我国学者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研究文献为分析文本,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观点方面对国内已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综述,以理清研究思路,供进一步深入研究参考借鉴。
〔一〕研究方法
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研究中,我国专家学者侧重于从理论层面进行探讨,实证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在实证研究中,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的研究方法,很少使用除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以外的研究方法。例如,大学生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相关联探究——基于山东省局部高校的调查与思考〔雷启红,2023〕[ 雷启红.大学生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相关联探究——基于山东省局部高校的调查与思考[D].曲阜师范大学,2023〔08〕]对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济宁医学院、烟台大学、山东教育学院四所大学54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树立“三自〞精神,缩小差异,共创校园和谐——浅谈当前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杜秋平,2023〕[ 杜秋平.树立“三自〞精神,缩小差异,共创校园和谐——浅谈当前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A].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23〕]作者作为中山大学学生教育与管理教师,与400多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
实证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开展规律,对更好地把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实证研究的严重匮乏,这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研究以及有效治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必然是有害的。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目前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的研究,综合来说,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心理贫困的表现、心理贫困的成因、心理贫困的治理。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的表现
我国的专家学者都普遍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主要表现为自卑、孤僻以及挫折颓废。少数专家学者认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存在过分依赖国家学校资助以及虚荣嫉妒的心理。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分析及对策〔冷枫,2023〕[ 冷枫.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分析及对策[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10〕]在分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时认为,家庭情况的不同,同学们在吃、穿等方面的反差使贫困生心理上受到极大的刺激,导致他们在原本因自身家庭经济困难而自卑的根底上再次加重他们的自卑感。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探讨〔温阳、余方亮,2023〕[ 温阳、余方亮.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探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4〕]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感到在经济上处于“弱者〞地位,不愿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也不愿过多地表现自己,从而压抑各种潜能,这也就导致了他们总感觉自己矮人半截,内心感到自轻和自我封闭。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浅析〔万茗,2023〕[ 万茗.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浅析[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23(01)]认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落后地区,相对薄弱的根底知识使他们容易产生挫折颓废心理,疑心自我,迷失自我的表现特别明显。
家庭经济困难就像是一副无形的枷锁压在高校贫困生脆弱的肩膀上,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使他们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陷入一系列的负性变化之中。贫困不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过错,但他们却实际上承当了家庭经济困难给他们带来的心理伤害。心理贫困,作为一种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隐性贫困,假设不能及时妥善地帮助解决,将会直接影响贫困生在大学期间的生活学习还有工作质量以及未来的开展,甚至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
2.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的成因
我国专家学者在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的成因进行探析时,大多形成了一个普遍的共识,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出现不是某一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主观以及客观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第一,家庭经济压力的影响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探析〔孙留涛,2023〕[ 孙留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23〔08〕]认为,大学生在校的学杂费、住宿费和生活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为了缓解经济压力,他们在打工与学业之间挣扎,使他们原本已经不堪重负的肩上又多了一份压力。
第二,生源地根底教育落后的影响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高校特困生“心理贫困〞现象探析〔张文鸯,2023〕[ 张文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高校特困生“心理贫困〞现象探析[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1〕]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生源地的文化环境和教育设施的落后制约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进入大学后,这些学生与他人相处时,就会有相形见绌的感觉,加之经济贫困,生活窘迫,特别容易产生自我封闭、自我压抑的心理。万茗也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原有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心理贫困产生的根底。
第三,社会文化不良因素的影响
万茗认为,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中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唯一目标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由于更加看重了物质利益的作用,导致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失衡。一旦别人嘲笑自己穿戴不够时髦、经济不宽裕,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温阳、余方亮也认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大学校园,盲目攀比的消费观念越来越被大学生所接受,这也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平添了许多烦恼。
第四,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
张文鸯认为,要改变当前的经济窘况,一份好的工作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最大的希冀。然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社会关系单一,一切只能靠自己单枪匹马闯天下。面对社会转型期不公平的竞争现象时有发生,他们承载了更大的压力,这是显而易见的。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的思考〔周钟铭,2023〕[ 周钟铭.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05〕]谈及到,严峻就业形势在不成熟、不标准的现代社会下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压力更大,严峻就业形势下存在的不公平竞争会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承受的压力加大,感到迷惘无助,精神心理发生扭曲也在情理之中。
第五,自我认知缺乏的影响
孙留涛认为,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正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容易迷失自我,缺乏对自我的认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与周围同学相比拟的时候,只是把外在表现形式与别人相比,而没有想到自身老实、守信、负责、自律和奉献等心理品质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自我认知的缺乏加重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浅谈〔王容、申丽娟〕[ 王容、申丽娟.大学生精神贫困浅谈[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23〔07〕]也在研究中提到,大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是一种不成熟的社会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既强烈渴望被社会尊重,但又常处于被人遗忘的,加之对自身经济窘况的介怀,这就大大加深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贫困。
第六,帮扶过程强势观念的影响
万茗认为,社会各阶层在帮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过程中的强势观念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社会各阶层在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时候,搞的公开募捐活动加上电视传媒的刻意炒作,这会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是精神上受到挫伤,自卑心理进一步加重。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的成因论述应该是比拟深入的,因为只有准确而深刻地把握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的诱发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治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的方法与路径。但是,纵观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的成因研究总体上还处于初始阶段,许多方面有待专家学者们的继续深入探讨。
3.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的治理
国内专家学者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的治理论述相对来说观点比拟统一,主要从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健全心理咨询制度以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几个方面着手展开论述。
首先,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通过完善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消除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后顾之忧,这在检索到的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的治理研究文献中都或多或少提及到。孙留涛认为,高校应充分抓住党和政府当前重视和推进大学生助学贷款及其他方面相关政策的有利时机,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所需要的最根本的经济费用,从而消除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带来的心理负担。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万茗认为,学校应广泛开展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文娱活动,发动贫困生参加,使之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感觉到党的温暖、师生的关心和呵护。从而培养其乐观向上的生活状态、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以增强其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保持心理平衡。冷枫也谈到,学校要十分注意加强班级、宿舍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组织符合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文化娱乐活动,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再次,健全心理咨询制度。张文鸯认为,高校每年应该对大学新生进行一次心理普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将大学生中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筛查出来,并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对问题较为严重的的学生进行跟踪、控制和帮助,这样可以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对家庭经济困难同学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早期干预和有效控制,减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的发生率。
最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其心理贫困,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专家学者大多提出了自己不同的实施路径。温阳、余方亮认为,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加强自信心的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自信心教育的过程中,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要自信从而自立、自强,拼搏奋进。王容、申丽娟那么认为,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可以鼓励贫困大学生的斗志,使其产生发奋前进的持久精神动力。
我国专家学者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的治理研究总体上看来操作性不够强,欠缺很好的具体实施路径。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的治理研究还存在大多运用理论探讨的方法,基于具体的群体、个例而展开的治理对策检验研究太少,这些研究的缺乏之处还有待于我们的专家学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虽然我国关于许多专家学者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规模具有一定的积累,但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起始阶段。大量的研究局限在现状表述、理论探讨的层次,实践操作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这对我国有效地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治理无疑是不利的。〔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班主任 徐喜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