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粤港澳
大湾区
高职
专业
设置
产业结构
适配性
粤港澳大湾区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
翻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 高职教育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在大湾区实施创新驱动开展战略背景下应深入研究适应现代产业体系的专业结构优化方向和开展策略。基于对大湾区现有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专业结构的适配性分析,探讨高职专业设置调整策略,包括构建专业设置调控预警机制,探索区域内学分、资格和学历互认制度,充分发挥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作用,促进高职专业集群开展,进行中长期预测规划专业布局等。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24-0049-07
2023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首次明确提出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充满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标志着大湾区建设已从起步阶段转入全面开展、深度融合阶段。一流湾区的建设需要一流的职业教育与之相适应。高职教育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建设国际化教育高地的重要组成局部[1]。但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职教育是在效劳传统的区域经济开展模式过程中形成的。在持续释放和占据改革红利的根底上,如何设置符合大湾区新经济形态的高职专业结构,培养适应大湾区经济社会开展的人才,实现一流湾区的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粤港澳大湾区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配性分析
(一)大湾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
1.产业结构
自2023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开展迅速,经济总量已接近纽约湾区。2023年,大湾区生产总值为45331.68亿元,第一产业为718.90亿元,第二产业为16214.77亿元,第三产业为28398.0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59%、35.77%、62.64%,三次产业结构为“三二一〞模式。该格局主要受香港第三产业拉动,2023年香港第三产业产值高达13495.76亿元,已达大湾区GDP总量的30%,而广东珠三角仍是传统的“二三一〞格局。此后,珠三角第三产业产值占比持续上升,大湾区“三二一〞产业结构模式进一步得到加强。2023年,大湾区生产总值达101788.89亿元,第一产业为1233.44亿元,第二产业为33751.57亿元,第三产业为66803.87亿元。第三产业开展势头强劲,占生产总值的65.63%,比重提高了3个百分点。整体来看,近10年来,大湾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先升后降,第三产业属于增长態势。
2.劳动力结构
与产业结构近10年始终保持“三二一〞模式不同,大湾区劳动力结构经历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变化过程。2023年第一产业就业394.24万人,2023年降至341.60万人,减少13.6%;第二产业2023年就业1779.03万人,2023年增长至1943.98万人,增长9.27%。第三产业从1527.29万人增长至2116.10万人,净增588.81万人,增长率为38.6%。2023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首次超越第二产业,此后一直保持“三二一〞格局,这与国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开展现代效劳业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
(二)大湾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1.高职院校地域分布情况
香港、澳门的高等教育群众化程度很高,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是重要组成局部。在香港,职业训练局下设的13个专修学院每年为约25万名学生提供全面的职前和在职训练,颁发国际认可的学历资格证书[2]。澳门有7所专修学院开展职业教育学历教育,每年约有6.5万人接受职业培训[3]。作为内地改革开放的龙头,广东省依托区域自然经济资源,一直走在全国职业教育开展的前列。到2023年底,广东省共有88所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数为75.91万人;珠三角地区现有高职院校71所,占广东省高职院校总数的81%;仅广州市就有46所,占广东省高职院校总数的52.3%[4]。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的高职院校偏少,仅有2所。高职院校的高度聚集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都市群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也拉大了各地市经济社会开展水平和开展速度的差距。
2.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
香港、澳门两地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及专业设置分类与内地不同,根据2004年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相互成认高等教育学位证书的备忘录,两地互认的学位不包括高职教育学历证书。因此,重点分析珠三角高职专业设置情况。
截至2023年,珠三角高职院校共开设375个专业,涵盖高等职业教育的所有19个专业大类。专业布点数2446个,平均专业布点数6.52个,招生规模为24.78万人。专业布点数最多的是财经商贸大类(占20.20%),其次为电子信息大类(占15.82%)、装备制造大类(12.59%),最低的是水利大类(占0.16%),这与招生规模排名根本一致,其中与“中国制造2025〞密切相关的专业布点数和培养规模稳步增加。2023年平均专业布点数超过10的专业大类仅有2个(财经商贸大类、旅游大类),2023年增加至4个(财经商贸大类、旅游大类、电子信息大类、装备制造大类),充分折射出珠三角近年来大力开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效劳业的政策引导及市场需求效应。
(三)大湾区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相关适配分析
1.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适配性分析
目前,常用产业结构偏离度作为衡量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核心指标[5]。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Dc=(Xi/Xt)/(Yi/Yt)-1
其中,Dc代表结构偏离系数,Xi指第i 类产业的产值,Xt指三大产业总产值,Xi/Xt为第i 类产业GDP 构成比;Yi指第i 类产业大类就业人数,Yt指三大产业就业总人数,Yi/Yt为第i类产业就业结构比值。根据结构偏离度公式,Dc>0时为正偏离,产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说明该产业劳动生产率高,仍具备较大的就业吸纳能力;Dc<0时为负偏离,产值比重小于就业比重,说明该产业劳动生产率低,存在大量隐形失业情况[6]。Dc=0時,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根本协调,经济活动效益较高。结构偏差绝对值越大,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就越不平衡[7]。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广东省统计年鉴数据,计算粤港澳大湾区三大产业结构偏离度,结果如表2所示。从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比拟来看,大湾区第二产业开展最协调、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均衡状况最差。
大湾区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平均值高达-0.8361,说明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明显小于就业比重,劳动生产率低,且近5年的偏离度居高不下,说明失衡现象没有任何改善。香港、澳门第一产业开展较弱,大湾区第一产业结构失衡的主要源头在于珠三角区域。近5年来,珠三角第一产业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仅占1.60%~2.00%,但从业人员却占8.60%~9.47%,产值比重明显小于就业比重,迫切需要提高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
大湾区第二产业开展比拟均衡,且近年来逐渐好转,制造业开展水平逐步提高,与规划纲要中“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规划相一致。其中,珠三角区域的第二产业结构最均衡,这与广东省正紧抓全球制造业格局重大调整和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大机遇,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密切相关[8]。其次是香港,香港第二产业产值比例略小于就业比例,需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落实规划纲要中“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的设想。澳门第二产业结构均衡性最差,其结构关系经历了从2023年到2023年的明显好转后进入了开展瓶颈期,说明其第二产业转型升级仍需探索新思路。
大湾区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产值比重仍显著高于就业比重,说明第三产业就业吸纳空间较大,局部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就业趋势仍需进一步扩大。其中香港、澳门第三产业结构充分协调,经济效益高,珠三角地区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就业比重,就业吸纳空间仍存在。
2.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分析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计算与前相似。根据产业结构比重与专业结构比重进行计算,结构偏离度绝对值越小,两者之间关系越协调;反之,两者之间关系吻合度越差。
由表3可知,珠三角第三产业专业吻合度较好,第一、第二产业专业吻合度较差,专业结构呈现三产对应专业多、一二产对应专业偏少的明显特征。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3-2023年)出台后,广东省高职院校积极响应,纷纷开设农林牧渔大类专业,扩大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但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林牧渔大类历来是冷门专业。目前,珠三角地区仅有广州、深圳、佛山、东莞9所高职院校开设此类专业,专业点数较少[9]。结合表2数据,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明显小于就业比重,说明第一产业高技术技能人才匮乏,需大力扶持相关专业建设,以适应第一产业的经济开展。
第二产业专业设置比例明显低于产值比例,这是三大产业中最突出的问题,说明第二产业专业布局远未满足珠三角以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作为优势产业的产业布局。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这对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产生了新的需求,而现有高职院校的第二产业相关专业严重短缺,对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非常有限。目前工业对应的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专业设置和布点数仍缺乏,与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相关的新专业设置偏少。
随着近年来大力开展现代效劳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财经商贸大类、电子信息大类新设置专业点数较多,第三产业大类超前开展,专业设置比例明显高于产值比例,说明第三产业专业设置过剩,人才培养过度,出现了盲目跟风的现象。从供应侧结构改革视角来看,相关专业的设置速度应减缓,同时应着重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含量和技能水平。
3.专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适配性分析
专业就业相关度能侧面反映专业设置和产业开展速度的协调性。比拟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2023、2023年数据,2023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就业相关度为72.85%,比2023年的63.11%提高了15.4%[10],珠三角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开展、就业市场的契合度越来越高。其中,水利大类相关度最高(96.00%),其次是医药卫生大类(87.16%),第三是土建大类(83.13%),都是专业性较强、可迁移性不强的专业。专业相关度最低的是法律大类(55.47%)、交通运输大类(55.97%)、旅游大类(58.89%)。交通运输大类和法律大类的专业相关度呈下降趋势,与其近两年的专业布点数减少趋势相同,侧面反映了就业市场对这两类专科人才的需求量减少。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职专业设置与重点开展行业适配性分析
(一)重点开展产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适配性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成为“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效劳业基地〞,需要珠三角、香港、澳门发挥各自产业特色,齐头并进。由于香港和澳门采用行业分类标准与内地行业标准不统一且具有各自经济开展产业特色,据此,本文将粤港澳大湾区分为珠三角九市、香港和澳门三局部进行重点行业分析。
根据珠三角九市统计年鉴数据计算2023-2023年重点开展产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具体数据见表5。对珠三角区域而言,先进制造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前期一直是供大于求的现象,至2023年出现逆转,说明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专业技术人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就业人员逐渐出现供不应求的趋势,亟需加大培养与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对口的专业人才。战略新兴产业中,海洋产业的就业结构与行业开展协调性较好,劳动力市场供求相适应。生物产业、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就业人员明显缺乏,尤其是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人才缺口明显。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效劳业吸纳就业人员的空间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