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构建
一体
新型
农业
经营
体系
论构建“四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是解决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重要措施,是确保粮食平安的战略选择。形成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根底、强化主导优势产业为载体、增强社会化效劳体系为支撑和完善科学运行机制为保障的“四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并从强化思想认识、尊重农业经营主体意愿、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加大政府财政补贴的规模和范围、创新社会化效劳体系和动力机制等方面入手,是确保粮食平安,保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探索现代农业开展路径的有效选择。
关键词: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效劳;主导产业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303-202351(2023)05-0050-06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依据资源条件、粮食国内外供求格局,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方针。表达了我国政府已经把粮食平安作为根本国策,把粮食自给为主确定为根本策略。而农业生产中“农村空心化、务农老龄化〞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生产增产增效。为此,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提出了在保证农村根本经营制度不变的根底上,积极探索和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产量和农产品质量平安。因此,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体制机制创新力促粮食增产保质,既是确保粮食平安必然要求,又是保证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支撑,也必将成为现代农业开展的新路。
一、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是保障粮食平安的紧迫需要
粮食平安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开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平安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农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步降低,但农业的根底性和重要性却没有丝毫改变。无论20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还是90年代的全国性粮食价格暴涨,都对整个国民经济开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而且经过相当一段时间才能调整到正常开展轨道上来。无粮不稳、有粮不慌、有粮更稳,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粮食平安是社会和谐开展的物质根底和重要组成局部。另外,我国仍然是农业大国,有近50%的人口还是农民,只有农民增收,生活水平高,才能谈得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只有开展现代农业,农民收入才能提高,种粮才有积极性,粮食平安才有保障。可见,确保粮食平安的关键是保护农户的种粮积极性,维护种粮农民的利益,粮食。d增产,农户越增收,社会才会更和谐。
近年来,我国生产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是粮食缺口继续扩大。从2022年起,我国已经连续发布了11个“一号文件〞,分别从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农业根底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开展现代农业、农民稳定增收和粮食平安等方面促进农业生产开展。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大关,粮食产量取得了十连增。粮食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但是与国民经济开展要求还有非常大的差距。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每年仅新增粮食需求就在20230亿斤以上(冯华,2023)。从城镇化开展进程看,不仅是农民大量涌入城市的过程,也是其收入大幅增加的增加过程。不仅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也是由粮食生产者或自给者逐步转变为粮食的净购置者或消费者。粮食消费者增加,进而对粮食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善,口粮消费减少,而畜产品等动物性食品消费增加,这也必然引起饲料用量的增加,有关数据说明,近2023年我国肉类产量年均增长速度在3%左右,而与之相关的紧密的饮料用粮也以年均2%的速度递增。工业用粮也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将大量增加,2023年,我国工业用量需求到达5500万吨,到2023年将到达6000万吨。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等机构日前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说明,世界人口到2050年将到达96亿人,届时粮食需求将比现在增长70%。总的来讲,国内外市场对粮食需求还会继续扩大。
粮食需求增长量远大于粮食供应增加量。近几年来,我国粮食的供需缺口持续扩大,2023年,我国粮食进口再创新高,超过7000万吨,其中谷物净进口1316.9万吨,大豆净进口5838吨,小麦进口突破65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我国粮食自给率已经下降到90%以下。与此同时,肉类产品进口增长也迅速增加,特别是猪肉也从202223年净出口转为净进口。与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相比,我国粮食的供应必将受到耕地面积减少和种粮积极性降低两方面因素的制约。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占用土地面积不断增加,再加上退耕还林、农业结构调整和自然灾害损毁,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产量持续增加必将受到巨大挑战。粮农种粮收入低,种粮意愿不强,也会影响我国粮食的供应能力持续提升。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是确保粮食平安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会后,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在全国逐步推开。这种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业经营体系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农业快速开展。即解决了我国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又提高农民家庭收入。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提高,农业比较收益低的劣势越发突出,作为理性小农选择收入较高的非农行业就业就成为市场经济开展的必然选择。尽管目前在农业产业中从业的劳动力还有2.7亿多人,但大多数是中老人和妇女,因此,解决由“谁来种地〞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然解决的问题。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农业收入不再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只是家庭收入增长中的“副业〞,正在变成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的“鸡肋〞,农业生产已经成为家庭经营结构的中“兼业〞。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传统的农业经营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国民经济开展需要。从微观视角看,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是提高农业从业者生产积极性,加速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从宏观视角看,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不仅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开展,确保粮食产量持续提高的内在要求,还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综合协调开展的重要抓手。因此,这就要求在充分理解国情的前提下,探索如何在家庭承包经营根底上提高农业效率的有效形式,也就成为解决未来“怎么种地〞问题的关键。
二、形成“四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相对于传统小规模分散经营而言的,农业经营即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各环节,又涵盖了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类生产活动和生产性效劳性活动;农业经营体系中既包括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又蕴含了各主体之间的联结机制,是各类关系的总和。因此,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仅包括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必须有与配套的产业作为载体;不仅要构建各类主体之间良性的运行机制,还要有完善的社会化效劳体系作为支撑。只有形成主体、载体、支撑和机制“四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才能实现农业高效率、粮农高收入、粮食稳产高产,最终确保国家粮食平安。
1.夯实根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根底,也是答复未来“由谁种地〞的最正确答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营主体已经发生非常大的改变,已由改革初期相对同质的家庭经营农户占主导的格局向现阶段的多类型经营主体并存的格局转变(黄祖辉,202223),逐步形成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多元经营主体(陈明星,2023)。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是农业在向现代化演进过程的必然现象,但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还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骨干。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在家庭农场根底之上是世界性的普遍现象,也是农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国农业开展历史也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家庭经营为根底、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增产、农民收入大增、农村面貌显著变化。这些都说明这种经营体制是符合农业产业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展要求的,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目前,仍然在耕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大户和家庭约1.9亿户,经营的耕地面积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92.5%(陈锡文,2023)。这说明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仍然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近年来,农民合作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从事领域不断拓展、经营标准度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开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农民合作组织可以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要形式之一。是引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重要力量,是连接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桥梁。农民通过参与农民合作组织,实现相互之间的横向和纵向专业联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农业开展中资源短缺或资源季节性缺乏的问题。农业龙头企业能够整合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提升产业链条价值,也是现代农业开展的重要主体之一。农业龙头通过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强农业产业集聚功能,发挥非常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是带动其他经营主体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的核心力量,因此要鼓励大型和特大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品牌优势,建设全产业链企业集团。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和企业家培养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就是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那么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新型职业农民具有独立的职业,以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以获取经济利润为目标为主要特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使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的生产要素,真正成为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杰文森等学者对世界30多个国家农业的研究说明,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个家庭户主多接受一年的教育,农业产量的平均增长将近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引领土地有序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生产是土地密集型的产业,其土地规模经营是决定农业经营主体收入的首要因素。规模经营可以释放农业生产要素的效率,如劳动力、水利设施、农业机械满负荷效率和购置、销售网络的谈判好处。但我国农业经营规模还远低于国外农业兴旺的国家。为了提高农业经营主体劳动效率,农业规模必须扩大,但是又不能过分扩大,只能在管理幅度许可范围之内,实施适度规模经营,这将有助于农户改善经营条件和优化农地产出。据农业部统计,截止2023年底,全国经营耕地面积在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已达287.5万户,家庭农场87.7万户,经营土地面积1.76亿亩,户均经营耕地200.2亩,年收益18.47万元,均明显高于普通承包农户。其中,流入农业企业的土地面积也不断扩大,2023年流转入企业的土地面积比上年增长34%,2023年比上年又增长了40%,伴随着土地面积扩大,经营效益也大幅度提高。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要加快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空间集聚,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在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高的前提下,要实现“四化〞同步协调开展,就必须加快资金、技术、信息等农业生产要素向农业经营者集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除了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外,还要大量使用农业新科技、大型机械设备,走专业化、机械化生产的开展道路。还要掌握丰裕的生产经营信息,减少市场波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收益水平。只有农业经营主体知识技能到达相应地水平、拥有的资本到达一定标准,能及时把控市场信息,才能对农业生产全过程实行科学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目前,我国农村金融非农化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6000亿元转入非农行业,直接造成农业经营者难以获得农业生产所需要的金融资本。再加上农业保险开展相对滞后,农业生产领域的险种少,农业生产不可预知风险大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他们投资购置生产性机械设备意愿降低,虽然各级政府投资于农业机械设备的资金逐步增加,但是与农业现代化进程要求还有非常大差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兴旺国家80%以上的水平,再加上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缺乏、结构不合理、作用发挥不充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