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主题
党课
讲稿
回顾
全面
建成
小康社会
伟大
实践
重大意义
主题党课讲稿:回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及重大意义
大家好,今天很快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及重大意义〞这个主题与大家做交流。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在百年的励精图治中,我们能够紧紧抓住解决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荣耀!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荣耀!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荣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这是人类社会开展史上的伟大壮举,在世界历史上、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谈到小康社会,我们就要对“小康〞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政治意义上,全面建成小康是中国共产党既定的政治目标。但是,中国共产党政治目标的设定,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或历史根底。中国共产党的所有设想、规划,都要符合中国人的脾气,都要接中国人的地气。每个民族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是每个民族所追求的幸福因受地域、文化、历史、传统的影响,又是不一样的。
早在诗经·大雅·民劳中就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诗句。这里的“小康〞主要指百姓的生活状态。在礼记·礼运中,描述了孔子心中的“小康〞社会。这种设想、这种谋划,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特点、中国人的习性。今天的中国人关于幸福生活的设想,毫无疑问会受到传统的影响。
因此,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老百姓的“好日子〞的想法、设想、谋划,一定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历史出发,从中国老百姓的传统观念出发。“小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种现代政治力量,在对老百姓的幸福生活、美好生活作出设想、规划以及实施的过程当中,毫无疑问要尊重民族传统、民族习惯、民
族观念。那么,中国人的美好生活、幸福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中国共产党不是一开始就知道标准答案的,而是在不断探索、摸索的过程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结合中,找到一个共同的理想,既是普通民众老百姓的理想,也是现代政治文明可以接受的理想。因此,“小康〞逐渐被提出。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关于“好日子〞的想法是什么样的?1945年4月,毛泽东同志就曾提出一个口号:“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到195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讲得比较多的是实现工业化,把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进而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即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已经变成一个深入人心、把全国人民凝聚起来齐心协力搞经济建设的口号。
“小康社会〞是怎么来的?小康社会的出现是在“四个现代化〞的根底之上,我们对政治的认识、领导能力不断开展、完善、成熟的结果。1979年,邓小平同志明确讲:“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这就把“四个现代化〞上升到民族、国家命运的高度,这也是当时关于国家的美好未来的设想。所以邓小平同志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模样呢?我们对“四个现代化〞的理解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拓展、丰富的过程。通过到当时西方兴旺国家访问参观,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到日本实地考察,我们明白了要到达西方国家那种现代化水平,需要更长的时间。于是在1979年提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追问,你们“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到底是什么样一种状态?邓小平同志答复说:“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小康〞的出现是我们对“四个现代化〞理解、认识的深化和具体化。具体来说,就是在xx世纪末,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到达一千美元,邓小平同志说:“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那时也还是一种小康状态。〞后来,经过反复调查和测算,中国确定在xx世纪末到达人均国民生产总值xxx美元。这就是我们在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上“奔小康〞的由来。邓小平同志说:“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
但这只是小康社会建设的认识起点。在xx世纪末,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xxx美元,但我们认为那时的小康还不全面、不平衡,于是开始调整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我们还认识到现代化其实是一个不断探索、渐进积累的过程。
从xx世纪xx年代开始,除了讲经济上的现代化外,还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了xx世纪xx年代,我们又觉得单是两个文明还不够,于是提出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进入xx世纪,我们再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社会文明。到xxxx年,党的十八大又增加了生态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关于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拓展,是我们对中国现代化的根本结构认识的不断完善和深化。
xxxx年,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更加开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样一来,中国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全面小康社会、怎样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就完善和明确了。
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准有哪些呢?人均GDP超过xxxx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x万元人民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xxx元,恩格尔系数低于xx%,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xx平米,城镇化率到达xx%以上,等等。
在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当中,我们作出了很多重大战略调整,比方“三步走〞开展战略。“三步走〞开展战略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设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四个现代化〞的设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初步提出分“两步走〞到达“小康水平〞的战略设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定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开展战略设想。随着我们国家开展的战略目标越来越清晰,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的步骤、措施也越来越清晰。
“三步走〞开展战略的设想是: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
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到达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达中等兴旺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根本实现现代化。
按照“三步走〞开展战略的设想,从1980年到2000年,中国的GNP〔国民生产总值〕从4545.6亿元增长到98000.5亿元,实现了20余倍的增长,超额完成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同志提的“三步走〞开展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具体目标:第一,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1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开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1周年时,根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此根底上,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开幕式上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此报告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一次正式、全面地作了清晰的表述。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底上,对我国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开幕式上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些具体要求。比方,增强开展协调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开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等等。
党的十八大深刻分析了国际国内大势,提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底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比方,经济持续健康开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经济持续健康开展。转变经济开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开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根底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根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开展机制根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小康〞是没有水分的小康。没有水分的小康就要在经济上、政治上、社会上、文化上、生态上有大的改善和改观,不能在建设的过程当中低标准、低要求、低档次。不光有着经济规模的增加,更主要的还有经济内涵、经济质量、经济的科技含量、经济开展内在价值的极大优化和改善。要把外延扩张型的经济增长变成内涵丰富型的经济增长,要把数量型的经济增长变成质量型的经济增长,要把规模型的经济增长变成科技型的经济增长。这就是全面小康应该包含的重要含义,即经济增长是好的增长。好的经济是一个共赢的概念,既开展了经济,又是环境友好型的经济,能够为改善公共效劳做出奉献。好的经济关键在什么?持续、健康开展。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根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根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民主和法治,二者缺一不可。民主是人民自下而上的主张自己的权益,法治是国家自上而下的保护民众的权益。民主和法治最终都落到权益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殊途同归,目标一致、方向一致。因此,要把“自下而上〞的力量和“自上而下〞的力量结合起来,要把自觉性的力量和自发性的力量结合起来。国家法律代表着强制力,这种强制力在所有人面前都有效。民众的意愿和自觉性与国家法律的标准性之间,要寻求统一。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效劳体系根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根底更加坚实。也就是说,从价值观到社会文明、文化产品、文化效劳、文化产业,再到文化强国,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在各个层面上都要得到显著开展。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根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根本医疗卫生效劳,住房保障体系根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根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方面要求,十分全面且清晰。在此根底之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实践领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阻碍科学开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标准、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比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