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公共
危机
社会心理
调控
探索
公共危机的社会心理调控探索
。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不确定性和易变性、社会性和扩散性、危害性和破坏性。公共危机事态下所出现的社会心理问题,往往表现出强烈的非理性色彩;疏忽大意,轻信流言,心理失控,过度恐慌,群体性应激反响。因此,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进行有效的社会心理调控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加快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心理调控体系建设;二要进一步加强危机时期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三要标准媒体行为,强化媒体积极作用;四要提高民众危机意识与危机应对能力。
关键词:公共危机;危机管理;社会心理;调控机制
近年来,我国各类公共危机事件呈现高发频发的态势,如2022年的sars危机、2023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2223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以及202223年的甲型h1n1流感等,公共危机使政府公共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公共危机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而且给人们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和精神伤害。公共危机中人们产生的心理反响,具有“群体性〞的突出特点,因而群体性的社会心理反响更值得关注。而有效的社会心理调控有利于人们缓解痛苦、调节情绪、塑造社会认知、引导正确态度、矫正社会行为。因此,构建公共危机下的社会心理调控机制,是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公共危机及其对社会心理的主要影响
所谓公共危机,是指突然发生并危及公众生命财产,影响社会秩序,破坏公共平安,对社会价值和行为准那么构成严重威胁,在短时间内政府和社会必须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的公共事件。一般认为,公共危机是指社会偏离正常轨道的过程与非均衡状态。公共危机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其发生开展的过程中一般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突发性和紧急性。即公共危机往往是在意想不到、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2)不确定性和易变性。这是公共危机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指公共危机的起因不明,难以预知,并且危机开展的方向是多变的、难以控制的。(3)社会性和扩散性。即指公共危机影响公众生活和社会秩序,而且由于它的发生和开展具有动态的特点,因此其影响和危害具有扩散的可能。(4)危害性和破坏性。这是公共危机的本质特点,一个事件之所以被称作公共危机,就在于它破坏公众正常的生活与工作秩序,威胁社会根本的结构和价值观,造成社会混乱。
公共危机发生时,其恶劣影响及灾难性后果严重地破坏了民众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整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也超出了民众的应对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民众表现出挫折、紧张、恐慌、焦虑等消极心理状态。社会心理就其一般意义是指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状态,而且这种心理状态是在人们相互影响的背景下形成的。公共危机对社会心理上的冲击和影响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诸多理论得到解释,包括期望理论、相对剥夺理论和地位不协调理论等。依据期望理论,经济或政治条件有所改善,引起人们有所期望——期望情况变得更好,但是期望值的增长往往超过客观条件的改善,因此人们的期望和现实之间存在日益拉大的差距,当这一差距到达一定程度时,就将产生冲突。依据相对剥夺理论,人们的需要分为实际的需要和期望的需要,实际需要的满足和期望需要的满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或者自己与他人的需要满足相比,产生差距的感觉,这一感觉称为相对剥夺。地位不协调理论认为在迅速变迁的年代,大多数人都会有地位不协调感,许多人原来既没有财富,也没有政治权力,当他们获得经济资源后发现自己的政治地位没有任何改变,从而造成挫折感,导致社会冲突。
公共危机对社会公众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是有形的、物质层面的影响,例如使人们的生命和物质财富受到损害;另一方面是无形的、精神层面上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精神承受巨大的压力并可能受到伤害。如果我们比较这两方面的影响,会发现危机对人们的心理的影响不仅是结果性的,而且也是继发性的。这是因为,人们在面对危机事件的刺激时,个体的应激反响由于受到社会公众其他人的影响而出现趋同性。形成群体性或社会性的应激反响从而可能进一步加剧危机的扩散和破坏程度''''使事态变得更加复杂和不可控制。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急事件时,多数会产生程度不同的消极情绪和心理反响,很难保持沉着冷静、积极应对的心态。因此,公共危机事态下所出现的社会心理问题往往表现出强烈的非理性色彩。具体表现为:
第一,疏忽大意。面对危机,总有一些民众存有侥幸心理,认为危机离自己很远,不会那么轻易就涉及到自己,不重视对危机防护措施的学习。如在“非典〞期间,仍有相当比例的中国农村居民家庭对个人和家庭防治“非典〞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第二,轻信流言。流言通常只是无意识地进行传播,不带恶意,但是有时也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引发社会混乱。流言总会给民众带来或大或小的心理压力,当危机严重时,民众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得到可靠的消息,而已有的信息无法消除他们的疑虑和紧张,于是很容易会随波逐流地轻信流言。
第三,心理失控。一般说来,作为社会人,民众的--思想行为都受着包括环境、条件、制度、法规等行为标准的制约,这也是社会稳定的根底。但面对公共危机,各种行为标准对于人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那么无法具有明显和直接的约束力。尤其在处于危机状态的关键时期,民众心理会出现某种失控,非理性意识会一定程度产生或增强,一些习以为常的社会制约的道德、规章制度甚至法律都显得不那么起作用了,这种现象在任何一场公共危机中都随处可见。
第四,过度恐慌。人们遇到重大的灾害性事件时,通常会出现不安、恐惧、紧张、惊慌等反响,产生退缩或逃避等行为。这些反响是有机体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生存预警和保护机制,有利于个体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防止和抵抗危机对自身利益的威胁。但是,如果心理过度恐慌,那么会导致机体对于危机的免疫能力下降,做出非理性行为,给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阻碍。而且,在危栅腈境下形成的个体心理具有很强的感染性,而且这种感染是非常迅速的。在这种感染的气氛下,被感染者很容易失去个性和理性而随波逐流。例如,三鹿奶粉事件中的一些人“谈奶色变〞现象的背后其实就是担陇心理的相互感染。
第五,群体陛应激反响。群体性直激反响的形成与群体压力和从众心理有关,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性心理反响。由于危机中的民众心理是一种集合的群体心理,具有从众性,个体的恐慌、焦虑等负面反响如果形成一定强度,并且有了一定群体规模,便会形成群体性应激反响。社会心理学认为,从众心理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的一种试图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平安感的手段,时常在信息不详、情况不明、把握不大的条件下发生。这种从众现象很容易使民众失去理智的判断,加上流言在社会上的传播,一旦有恐慌、危险等消极信号在社会中传播,便会造成社会性的恐慌。当这种社会性恐慌进一步开展、深入,有可能导致有针对性的群体性事件,如集体骚乱、围攻、静坐等等。
二、构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社会心理调控机制的重要意义
公共危机对社会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会导致人们在心理、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及社会混乱,因此,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进行有效的社会心理调控是十分必要的。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建立健全社会心理调控机制,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是社会的进步和对人真正的精神关心,有利于政府帮助公众恢复正常生活,提升政府形象,维护社会的稳定。
首先,构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心理调控机制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涉及诸多领域的社会变革,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传统方案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变。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转型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在此过程中势必会存在种种改革阵痛和潜在的社会矛盾。社会转型之中的公共危机增多,而且公共危机对人们的心理有着十清楚显且长久的影响,相关人员不仅会改变对社会中的他人、自我、人际关系及其他事件的认识、了解与归因的心理思维过程,而且往往会呈现出非理性的思维方式,产生一些危机之后的心理活动及相应的反常行为倾向,在公共危机发生影响的区域也会出现一些非常态的舆论、流言、恐慌等反响。在社会转型时期潜在矛盾众多的历史背景下,(整理)矛盾处理不好,往往会导致民众对政府处理公共危机能力的疑心,削弱政府的权威,严重时甚至会成为重大不确定事件的导火索,因此,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心理调控机制作为风险社会和社会转型的保障。
其次,构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心理调控机制是解决潜在社会问题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持续开展的同时,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问题也对政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公共危机给发生地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是巨大的,也是多方面的,政府形象受损、经济社会生活混乱、秩序波动等等都有可能同时发生。在公共危机之后公众的心理受到极大的冲击的时候,作为危机心理救助的主导力量,政府通过心理调控机制对公共危机中心理受损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和修复,承担起政府责任,有利于培养政府以及工作人员关注公民权、关注社会和人民的意识,为政府解决潜在社会问题奠定坚实的根底。
第三,构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心理调控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心理上的和谐。因而,社会的和谐与社会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谐有着密切的关系,保持人们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公共危机发生后对那些需要心理援助的人进行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有利于政府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表达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有利于政府化解各种消极因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危机发生地迅速恢复社会秩序和经济开展奠定良好根底;有利于研究公共危机发生地区社会活动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促进民众心理和谐,维护好人民的利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因此,建立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心理调控机制直接表达政府的治理能力,关系到全社会人民的安居乐业,是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开展的根本条件和重要保障。
第四,构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心理调控机制是解决社会心理问题的重要保障。社会心理关注的对象往往是由重大事件、重大疫灾引起的公众的恐慌,还关注社会转型、社会公平、政府决策等引起的公众的共性的心理感受和反响,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共性的行为反响。公共危机在对社会生活造成物质破坏的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公众的心理,而这种对公众心理造成的影响将会反过来恶化其不良局势。因此,在处理公共危机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心理危机调控机制是应对公共危机尽快控制局势的重要手段。2022年“sars〞危机期间,我国只有缺乏0.001%的人感染,但事件本身却影响了全国甚至整个世界,在社会造成了很大的恐慌。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sars〞早期我们没有对由“sars〞引起的危机进行足够的评估,对从众的社会心理没有充分的认识并进行正确和适当的疏导而造成的。由于我国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缺乏。导致公众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偏低,加之政府未能适时公布正确的信息,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手段等措施,从而使得信息失真,进而造成了全社会的盲动和慌乱。社会心理调控机制的目的之一在于控制流言,流言一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政府就可以较好地稳定公众心理,有效地防止公共危机的扩大,最终平息公共危机,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这是建立健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心理调控机制的最终目的,也是其本质的功能。
三、构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心理调控机制的对策思考
一直以来,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人们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体制机制建设、预警系统建设等关注较多,而对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心理干预却重视不够。总结近几年的各类公共危机事件,我们可以看出,民众做出什么样的心理与行为反响是贯穿整个事件的一个关键性的变量,无视民众的心理因素,不仅会事倍功半,也往往会出现事态平息而人心未定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局面。因此,社会心理调控问题无疑应该成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