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三元
结构
发展
模式
小城镇
建设
“三元结构〞开展模式与小城镇建设
:本文阐述了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目标;针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开展实践和现存的城乡、工农和贫富差异滞胀及“三农〞问题困惑,提出了以加强小城镇建设为轴心的“三元结构〞开展模式;此后,提出了开展小城镇,实现“三元结构〞开展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和谐社会;“三元结构〞;小城镇 作者简介:毛锋(1954-),男,陕西西安人,博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综合开展决策与可持续开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23)05-0076-04 收稿日期:2023-06-23 一、“三元结构〞开展模式与和谐社会建设 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贫穷与富裕之间的结构性差异是人类社会演化进程中的客观存在,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解决均衡与非均衡开展中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针对城市先进的工业部门和农村传统落后的农业部门同时并存的局面,于1954年提出了“二元结构〞理论(阿瑟·刘易斯,1989),认为二元结构是因市场机制的作用自然形成的;且认为虽然城市工业与农村农业存在差距,但生产要素可以在城乡间流动交换,在相互促进、协同开展中依靠城市化和工业化有助于缩小二者之间的滞胀差异,进而驱动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的有序开展。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开展中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以农业、农村为主的经济、社会格局逐步转向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并存开展的二元结构体,这是经济社会开展历程中的必然。所不同的是中国以方案经济体制为背景,通过行政指令在促进城市和工业较快开展的同时,亦强化了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别离和对立,这种特殊的国情和社会背景造就了中国二元结构问题的特殊性。虽然历经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开展,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城市工业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但是城市经济的开展还缺乏于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限的城市根底设施和加剧上涨的房价及环境压力还难以承载更多的农村人口享受城市开展之文明;较低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源、不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和限制性的户籍管理制度仍维系着二元结构,落后的农业、农村经济和过度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依然加剧着城乡的贫富差异;日益严峻的城乡环境污染、城市扩展中的土地和水、能源紧缺,亦往往令政府和民众堪忧。现时的亿万农民工作为一个流动的“活塞〞游历于城乡,既支持、促进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开展,亦因其主客观约束和文化、生活习俗等而难以成为永久性的市民和导致农村“386199〞(妇女、儿童和老人)现象的困惑;城乡、工农和贫富差异的二元结构困局并未因此而消弭,“三农〞问题依然在此二元结构羁绊中难以解套,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只能步履维艰。 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贫穷与富裕的二元结构形态是我国经济社会开展进程中难以防止的客观格局,解决其间的差异冲突和防止其间的二律背反,依靠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及财政补贴等措施来加快二元结构的转化,缩小“两两〞之间的差异是可行的策略。然而,多年来的开展实践说明仅仅围绕二元结构的互动转化并非有效。尽管各类城市的经济、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群、城市带蓬勃兴起,但城市化率增长缓慢,环境污染加剧,水资源紧缺危机频现,城市投入产出效应令人堪忧;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留鸟〞式的迁徙转移,既加剧了交通运输压力,也困惑着农业、农村的开展和城乡社会的稳定;“新农村运动〞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助于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开展,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使其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然因村舍大力改造和道路固化性建设却会滞胀农村人口的转移、扩大土地资源的非生产化使用和消耗大量的建材等类资源,以及加剧农村的面源污染和阻碍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显然,围绕“二元论〞来消弭城乡、工农和贫富差异,解决“三农〞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难免饮鸩止渴、事倍功半。 有鉴于此,积极倡导和推行以小城镇建设为轴心的“三元结构〞开展模式,是实现我国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开展战略的理想途径。其概念模型如以下图所示。 从图中易知,“三元结构〞是指在空间开展上形成城市、小城镇与农村人流、物流、财流和信息流合理聚散的三足鼎立格局,即不同梯度规模的城市为人流、物流、财流和信息流的高集聚区,小城镇那么较之分散、低集聚的农村形成诸流的适度集聚。这样,有助于发挥城市向小城镇的辐射作用和小城镇直接带动农村开展的聚集效应,有利于多种要素在合理聚散和流动中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开展。就人口聚集而言,不同规模的城市可容全国人口的1/3,现约1.9万个建制镇和近2万个小集镇所能承载的人口未来应占1/3强,另外缺乏1/3人口那么分散于农村。即在空间集聚上形成一个中间大、两头小的人口分布“橄榄形〞结构,这样不仅有利于全国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经济的开展和环境的保护。由于小城镇是周边农村人流、物流、财流和信息流的集聚中心,相同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较低的居住本钱,更易于吸纳农村人口的就近转移,亦为农村生活污染的集中处理创造了条件。 就工农业开展的空间格局来说,大中小城市应以高新技术、资本集约和低污染型工业为主体,而逐步将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小型配套工业、轻纺服装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相关效劳业等产业转移到小城镇开展,从而形成城市工业、小城镇产业和农村农业开展的“三元结构〞体。由于小城镇产业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效劳类经营为主导,因而我国未来的就业人口那么可更多地集聚于小城镇,这为相对较低文化素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创造了条件,为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经营奠定了根底,亦使全国的就业人口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结构。此外,由于小城镇产业的开展规模相对较小,又往往会以地方资源保障下的特色经济开展为主导,加之周边大气扩散能力较强和易于处理“三废〞污染,因而既减轻了城市资源调配和环境污染压力,亦能保障小城镇乃至农村的环境质量。 如果说城市人口为相对富裕的收入阶层,农村人口较之贫穷,那么未来小城镇人口应成为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加之与其人口格局相匹配,因而具有“橄榄形〞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便可以形成,这从整体上对于缩小全国贫富差异、保障社会的和谐开展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城市高收入与农村低收入社会阶层之间有了小城镇中等收入这个缓冲器、稳定器,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可持续开展便具备了强有力的空间格局支撑和易于协调的自组织能力。 显而易见,倡导和推行这种“三元结构〞开展模式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困扰了中国数十年的二元结构滞胀,而且能对中国城镇化及工业化的开展提供富有价值的指导思路,更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从空间支持和内涵开展上奠定合理可行的框架体系。由于这种开展模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开展观,从人口生活改善、人口就业安置和人口收入分配的空间布局出发,有助于在“三元结构〞论的指导下探讨中国的城镇化、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