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思考文化艺术专业.doc
下载文档

ID:1233803

大小:23KB

页数:7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1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思考 文化艺术专业 关于 中华 优秀 传统文化 传承 发展 思考 文化艺术 专业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思考 内容摘要: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问题引起高度重视。西方文化及都市化进程的影响和国民自身的思维误区,成为制约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针对传统文化面临的现实困境,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寻求发展路径具有积极意义。以教育为引导,激发大众传承内动力;激励传统文化创新,打造代表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品牌,以及创新传播手段,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传承 发展 一、当下的困境 当下人们生活在现代化、多元化和信息化的世界中。人们的生活观念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他们身处不同的文化环境,哪怕身处同一文化体系,人们所接受的文化在量与质上均有差异。加上,人们因阅读、迁徙、人际交往等途径接触并了解到另一种文化生活时,人们之前习得的文化“冰山一角”在其他文化冲击下而变得动摇,不少人在国家和民族之外寻找身份认同,于是传统信仰开始动摇,固有价值秩序开始瓦解。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利用文化策略向他国渗透。美国文化批评家杰姆逊指出,第一时间掌握文化输出主导权的国家可以将自身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占优势地位的世界性价值,通过文化传媒把自身的价值观和意识编码在整个文化机器中,强制灌输给第三世界,而处于边缘地位的第三世界文化则只能被动接受。当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实力相对弱势,文化上往往处于被动和受冲击的状况,西方话语的强烈攻势下,中华传统文化自信力缺乏突显,传统文化传播中自我边缘化和自我矮化,成为其他文化价值上的贴附,导致中华传统文化失去自觉与动力,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必然受到阻滞。都市化进程的加剧,国民的观念发生转变,不少传统文化正在不断丢失。科技发展,必然促使文化传播更为快捷,观念的传输更为隐蔽。西方电影紧抓大众眼球,猛烈冲击国人的审美习惯及人生观;通俗小说,肥皂剧,动漫,流行音乐等快餐文化充斥人们的视听感官,迎合大众口味;欧美国家利用或显性或隐形文化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出人生理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来维护其文化地位。于是,不少国人在生活、思维、行为举止上被逐渐渗透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认可度逐渐被削弱。 中国积贫积弱的近代史,长期受屈辱的历史处境,造成大众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对自身民族传统文化持怀疑态度。新中国成立,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国家发生历史巨变。但国人仍难以去除在文化上缺乏自信的烙印。早期,中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把文化发展放在一个较为不重要的地位,大部分国人从九年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共课程。加上,我国文化立法相对滞后,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侵袭,造成部分优秀图书“难产”,以致缺乏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为一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同时大众又被缺少文化内涵的低俗图书包围及网站上不健康的内容所充斥,导致国家对传统文化宣传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显。这些严重影响大众的人文素养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如今,社会流动频密,价值分化严重,不少国人以各种变异的方式继续延续着文化上的不自信。在现代技术与文明的冲刷下传统文化被瓦解速度加快。不少人分不清哪些传统是可秉承的精神,哪些又该接受现代价值的淬炼。在继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下,坚守并弘扬发展自身传统文化愈显紧迫且现实。 二、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为积淀了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显著的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议上习总书记指 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文化具有渗透性,能以无形的观念影响有形的现实。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应是“自意识”而不是“被认同”,自觉认同并推崇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中华传统文化如同接力棒,只有来自民族内部的接力者才得以传承。若让大众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自觉弘扬,自信传承的行为,必须让其真切体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全社会重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在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汲取 正能量,内化为自我文化修养,外化为实践活动,达到知行合一。 唤醒民众文化自觉意识,激发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天然认同和深层热爱,这些均建立在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真切认识的基础上。教育,无疑是党和国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当下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的现代化进程中,“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传统教育风格和强调启发人内在自觉性,重视人内在力量的传统教育理念却逐渐弱化,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更是在当今教育中被逐渐忘却。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比重,吸取教育先进国家的优势经验,建立从学前教育直至高等教育连贯、循序渐进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从感知传统文化,到体悟传统文化魅力,再到深入领悟传统文化精髓,层层激发国民的传承动力。要想提高传统文化的地位及生存能力,只有将其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年轻人的思维方式作近距离的对接。如,以民众的需要作为突破口,在日常生活中与大众关联,努力促进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现代社会紧张节奏导致年轻人的身心压力过大,此时学校等单位可以传输儒家的修身养性与道家豁达的人生哲学,成为现代社会大众的精神调剂品,达到传统走进生活,促进社会良性因子的发挥。 习近平认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创新也是一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整合梳理,使其顺应时下变迁,使各种彰显中华人民智慧、精神的文化成果完整的传承下来,寻找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当代话语表述,积极探索具有中国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产品和恰当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发挥传统文化的潜在价值和优势。例如,传统文化典籍经史子集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不利于其在当今社会的推广传播,尝试用现代语言阐释典籍的内容与思想,达到经典向通俗化转换,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对传统文化的需要。 用大众易接受、易理解的方式传播传统声音不可否认的是一个好办法。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把其打造品牌,以至民众乐于接受,自信弘扬。若想推动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创作出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第一要素就要鼓励 创作者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打造优秀作品,以文化精品树立文化品牌。坚持以中国精神作为作品的灵魂,既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更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立足于独特的历史命运和丰富的社会实践,刻画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用文化承载中华思想精髓和精神追求,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激励创新,用符合时代特点的作品去建构支撑民族和国家发展最深沉、最根本、最持久的精神力量,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与此同时,要积极推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品牌“走出去”。 宏观层面,国家要鼓励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切磋,大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品牌走向世界,积极在海外建立中华传统文化交流传播中心,扶持高层次文化人才,跨界交流学习,激励本民族优秀影视、书刊等弘扬传统文化的相关作品走出国门,开展跨国文化艺术展演,向世界展现“自我”特色文化气质。微观层面上,国人都应自觉学习传统文化,温习经典,温润心灵,陶冶人生,提升人文素养。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流行趋势与热点,激发民众文化自信的底气。如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淋漓尽致,活字印刷,文房四宝,缶,飞天让全世界大为震撼,叩击国人心灵的同时又增添了一份骄傲与自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需要面向全球展现更多丰富的传统 文化和崭新的形象,增强人民对外宣传的底气。 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各个领域都重视发掘媒体的作用。媒体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用上不容忽视。报刊书籍、影视扮演着传播阵地的重要角色。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互联网+”让其焕发生机。我们要特别重视运用新媒体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数字杂志、报刊,手机短信都在传播上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网络平台、新媒体因其方便、快捷、时尚性成为主流文化的主要传播载体,也成为国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文化产品从生产、传播到消费整个产业过程均能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因此,要重视新兴媒体的建设,丰富文化传播手段,切实提高文化传播领域的效率。例如,利用微视频、微课、微博、微信等短文解读新的形式通过公众号平台将原创,高品质的传统文化素材推送到大众手机客户端,并以此为辐射源,鼓励将喜欢的、有推广价值的内容转发朋友圈。这一传播方式推而广之,在大学、政府、企业、媒体中都可以复制,形成全社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的氛围。 另外,向大众发放宣传传统文化的公益小手册,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名家、学者讲座,以及举办普及传统文化的展览等紧抓大众感兴趣的内容推广传统文化。也可以借用大众每人都切身感受的传统节日加深大众的传统文化意识。例如,现今节日面临娱乐化、商业化、假日化的窘况,回归传统节日意义重大。2016 年端午节中央电视台在桂林举办一台名为“歌从漓江来”的节目,为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奉献了一席将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日与桂林元素融合及蕴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听盛宴。从划龙舟的传统,到桂林独有的“龙船歌”;从秀美的山水,到桂林传统文化故事,让观众欣赏歌舞的同时,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结语 眼下,经济迅速发展,多元文化相互影响,飞速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容置疑的值得大众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像快餐文化那般作为流行之物易于传播和自觉接受,需要时间继承与研究,成为经得起推敲和世代传承的经典。同时,也不能像汉武帝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斥外来文化,一味信奉自身文化,这对中国自身发展极为不利。我们应保留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取其精华,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推陈出新,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我们还应舍弃传统文化的糟粕,打破的思维误区,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中华传统文化建设队伍中来,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 仲呈祥.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思考[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7(2). [2] 胡永杰、刘晓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内涵、路径及其他[J].中国社会科学,2017(4). 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