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生态
文化教育
大学校园
文化
交融
生态文化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交融
摘 要:高等教育为了实现可持续开展的目标,培养建设生态化社会的合格人才,需要借鉴生态文化理念,实现生态文化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交融。要改变教育观念,以生态文化的理念构建大学校园文化;要把创立校园生态文化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把校园生态文化列入大学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关键词:生态文化;校园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23)04-0112-02 生态原本是生物学的概念,今天,生态文化早已突破单纯的环境科学而扩展到了人类学、社会学以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它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全新的生态化社会正在形成,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必然也存在自身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最新趋向,是科学文化开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为了实现可持续开展的目标,培养建设生态化社会的合格人才,需要借鉴生态文化理念,致力于生态文化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交融。以生态文化的理念构建大学校园文化必将引发教育观念的变革,生态化的观念与思维将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新潮流。但也应看到,目前许多教师的目光大多停留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层面和外部层面,即只是关注人与其环境之间在物质能量方面的交流和转换,因而缺乏人文价值取向和人文关心,只是停留在一种孤立的浅薄的层面上,尤其是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建设还存在种种认识上的差异和误区。 一、大学生态文化教育不只是追求视觉上的生态性,更重要的是意识、观念、行为等方面的生态性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是新型的校园文化,它改变以往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本位思想,指人在特定环境中具有主动受动的生态互动关系,强调人与环境的开展是协调持续的。在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充满蓬勃旺盛、永恒不息的生命力。高校的主体是青年学生,它造就了文化的繁荣和充满朝气。二是和谐性和可持续性。从校园生态的角度来看,大学应建立生态人际关系,即人与人相互关心、和谐合作、协同进步的生态人际环境,造就可持续开展的文化气氛。南开大学老校长母国光曾说过:“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气氛。〞如果一所大学历久积淀的虽不见诸文字却弥漫于校园时空的舆论气氛和为多数人所认同的行为原那么是和谐的、健康向上的,那么,生活在这一文化共同体中的个体,将受益无穷,这种校园生态气氛无疑将潜移默化地起到促进大学生成长的作用。然而大学的文化气氛不是一成不变的,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 一定时期的校园文化,总是以借鉴历史和现实社会大系统的各种成果为前提,从社会文化变革中吸收新的因素的。可以说,为大学提供物质需求和精神养料的和谐的文化气氛是大学校园的开展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是一项巨大的事业,对人类命运具有强烈的影响〞[1]98。又指出:“如果人们集中力量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人又会自觉地争取他们个人和集体的解放,那么,教育就可以对改变社会和使社会具有人性做出巨大的奉献。〞[1]84在新世纪,大学将日益走向社会的轴心,承担更多的历史使命。面对历史的呼唤,大学校园文化应致力于校园生态的探究与建设,注重人——教育——环境的和谐与平衡,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教育,让生态意识、观念、行为注入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灵之中,使其充分认识教育的生态功能。生态文化理念将给大学校园带来更广的开展空间,因为大学校园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从可持续开展的角度看,大学不仅决定了学校当前的运行状况,也直接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开展。现有的教育生态学说明:学校所具有的规模和组织结构、所提供的物质环境、所推崇的价值观念、所熔铸的行为模式等等,构成了受教育者个体的学习情境,它们对受教育者学习行为造成了明显的影响,受教育者个体在特定情景下所采取的特定行动,又改变着现实的情境,影响自身和其他个体的身心开展。因而,校园文化这一重要的生态因子,是大学可持续开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对教育的生态学分析,不仅应具有视觉的眼光.而且要注重人——教育——环境的浑然一体的气氛关系,这是未来大学校园文化开展的走向。 目前,高校的校园文化观是在长期传统科学教育的根底上形成的。传统科学注重根底性和应用性,表现出理性思维的抽象性和语言逻辑的形态,这些教育观念和目标注重现实功用性,因而偏于狭窄;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性,在人才培养上是以语言逻辑的理性因素为主体的教育,处处反映了浓厚的功利色彩。马克思曾锋利地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似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那么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2]校园文化也受这种传统文化观的影响,从科学的决定论立场出发去探索万事万物的符合严格因果规律的联系,在传统科学文化观的背后隐藏着硬梆梆的规那么,而缺少开阔与奔放的文化胸襟。因而传统科学文化观不适应人类与环境的平衡开展,不能胜任人和环境共同走向现代化的教育目标,文化观应吸收生态学的思维方式,改造传统文化观念中的硬性规那么,从生态文化的视角去探索大学校园文化的柔性思维模式。生态文化教育注重未来、注重综合平衡、注重信息资源,在人类社会进入到可持续开展的文明阶段,生态文化教育尤为重要。校园文化在各方面都应接受生态文化观的思维模式,用生态学的思维方法指导校园文化开展,以推进现代大学的可持续开展。 二、创立校园生态文化与其说是目标,不如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校园生态文化构建需要学校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需要决策者(学校主管部门)、组织者(学校工作者)、参与者(教育承受者)的生态意识,需要形成自觉参与的良好机制,明确责任和目标,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和监督手段,确保行为效果,是一个长期的建构过程。在高校校园中,能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构建的行为主要是学校行为和个体行为。首先说学校行为。每个学校都要以生态观来看待自身的改革和开展,建设良好和谐的校园生态环境,宣传引导师生形成良好的生态世界观、价值观和开展观,改善学校的生态管理,加强生态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突出教学改革的生态化进程,形成以培养人的全面开展为教学目标,建立课程体系多样化、教学手段合理化、思维方式多元化、学科建设最优化的生态教学改革格局,同时还应结合学校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办学精神和文化传统创立学校的生态品牌,形成良好的生态育人环境。再说个体行为。在校师生是个体行为的直接责任者,是校园生态文化构建的生力军。师生员工都应积极参与学校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养护,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专业优势制订相关的生态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结合各种文体竞赛、教学活动、学术讲座和日常行为,把持续和谐的生态观念传播到每一个行为人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在生态建设活动中的教育、宣传、鼓励和监督作用,大力普及生态环境意识,倡导绿色行为,使之成为社会生态行为的表率。 校园生态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就是要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全面开展的人。因为“人是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其他存在物都只具有工具价值,大自然的价值只是人的情感投射的产物〞[3]。高校生态文化教育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