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安全管理论文
2023
安全管理
论文
以人为本
环境
法制
以人为本的环境法制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方针政策。该方针对我国政治经济法律各方面不仅有深远的启迪,还将产生长远的影响,对我国的环境立法和司法实践也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本文 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并辨析了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和“以人为本〞的区别。同时,本文还力图探究如何在环境法制理念上认识“以人为本〞,以及如何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领域内贯彻和实现“以人为本〞等问题。
一、以人为本的多种含义
以人为本的口号,我国自古有之。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子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那么:“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那么国固。〞①意即:人民是建立和稳固霸王之业的根本。这表现了管子对人的作用和价值的重视与肯定。然而,这种“以人为本〞,把人民当作封建君主实现个人专制的重要工具,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②公元14-16世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也盛行过“人本主义〞,即以人为本的主义。它针对中世纪的以神为中心,要把人的地位从上帝的压迫之下解放出来,成为中心。这就是人本。③2022年11月党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开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开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开展。〞
笔者认为,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以人为本〞,在价值观上不同于我国古代传统的“以人为本〞观,在内容上也区别于西方“人本主义〞,有着自己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它具有以下几层含义:
1. 在价值观层面上,以人为本,即是以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人〞可以理解为作为个体的人,也可以理解为处在社会金字塔下层为数众多的普通民众,还可以理解为与自然其它物种相对的全体人类。我国提出的以人为本,首要满足和保护的还是社会普通民众的利益。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首先,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还是广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只有先把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才能实现更高的目标更大的开展。其次,近些年来我国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大量的社会财富开始集中在少局部人的手中,而大局部人民的利益需要并没有得到较充分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关注广阔人民的利益就更为迫切。
2. 在方法论的层面上,以人为本,是指充分的尊重人,把人的能力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放在第一位,通过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来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进步。
3.在认识论的层面上,以人为本,是指以人的生活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马克思曾明确说过,“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他认为,人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相联系的,处在社会中的人。 要解决人与经济,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环境等诸多问题,最终还是从具体的人群所处的社会现实和具体生活条件为考察点。
4.我国的环境资源保护法,力图解决的根本问题的就是协调人的生活开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最终实现可持续开展。“以人为本〞在工业化大生产高度兴旺的今天,吸取中国传统和西方文化的精华,从一个新的角度启发了新的环境法制观念,提供了新的环境法制思路。
二 、“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之比较
作为环境法价值观的一种,人类中心主义久已存在,并在传统的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根底上又开展出了相对人类中心主义。鉴于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仍然处在一个不稳定的变动开展过程中,本文所讨论的人类中心主义,仅仅指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圣经?旧约?创始纪中写道:“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上帝赐福他们说:〞你们要生养许多儿女,使你们的后代普及全世界,控制大地。我要你们管理鱼类,鸟类和所有动物。“宗教无疑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主要起源之一。由圣经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分析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本信念如下:
第一:人是自然的主人。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人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中心〞,是世界的绝对的“主人〞,人有权可以任意支配、统治、处置一切非人类的自然物。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自然处于附属和被支配的地位。
第二:人类是一切价值的来源。环境对人类来说只具有工具性的价值。环境的价值仅仅表达在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和利益。“,因此,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张者们只关注人类而不关注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生态环境系统,只知索取而不知回报,完全将自然界视作自己任意宰割的对象。
第三:在伦理观上,人类对动植物和其它环境因素既无需敬畏,也不必尊重,更不用付任何责任。
由于人类中心主义和以人为本在字面意思上十分相似,很容易让公众和国际友人产生认知上的混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二者进行理论上的比较区分,以正视听。这二者虽然都十分重视人类生存开展的利益,但彼此间仍然有很大的区别。
二者的区别在于:
首先,二者生长的历史文化土壤不同。人类中心主义,最初来源于希伯莱文化中的上帝创世纪神话。基督教继承了该观点,认为上帝将自然托管给了人类,人类对自然的肆意处置符合神的旨意。进入中世纪以后,生产力开展,科学进步,人类开始相信科学有绝对地征服世界驾驭世界的力量,从而就更加认为自己是自然界,乃至整个宇宙的中心。④。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开展,是西方唯心主义宗教神话和科学万能论的奇怪融合。
而在中国,“以人为本〞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民为重,君为轻〞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唐朝时,宰相魏征就提出,人民就像载舟之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以民为本,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这种历史传统,是当今“以人为本〞文化土壤之一。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东方中国,人的作用得到肯定,并不是源于神的旨意。这个结论,不是由于宗教神话的规定,而是统治阶级在一次一次和广阔人民斗争实践的过程得出的。这样,“以人为本〞的滥觞就打上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
其次,二者的主体以及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同。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是自然的主人,对自然有绝对的支配权。在这里,人类和自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整个人类和自然环境对立了起来,二者之间形成了锋利的矛盾。以人为本那么不同。它主张的是,在人类社会内部,有两个主体。一个是社会的管理者-政府,一个是广阔人民群众。“以人为本〞强调的是,政府应该以人民群众为本。和人类中心主义不同,以人为本对应的双方主体是人类中的两个群体,而非人和自然。因此,以人为本的观念事实上并未主张人类居高临下地征服自然,它未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留下了必要的空间,为缓解机器大工业开展后人和自然之间锋利的矛盾留下了余地。
最终,二者的价值观不一样。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是一元的,短视的。说一元,是指人类中心主义仅仅肯定人类的价值,除了人类的价值和需要之外,世界上任何物种,任何自然元素都没有独立的价值。说短视,是指,人类中心主义关注强调的,只是当代人的价值,或者是人眼前的,可以看得到并很快实现的价值。⑤。然而,人类不认为自然没有独立的价值,并不意味着自然的独立价值就不存在了。并且,人类目前所看到的自然对人类的价值,也仅仅是自然对人类珍贵奉献的一局部。所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一元性和短视性,使得它在应用于人类开展的过程中,暴露出诸多缺陷。
以人为本的环境法制观,其价值属性是二元的,具有辨证性和长远性。说价值属性是二元的,指的是以人为本,既强调人类的利益,又要求保护环境。我们要注意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的原文,是将“以人为本〞和“全面,谐调,可持续的开展观〞在一个句子里一起提出的。这就意味着,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开展,是以人为本的题中之义。说辨证性,是指以人为本,是对立统一,有主有次,并随着社会经济开展和自然环境的状况而不断调整和开展的。作为一个物种对自身的维护,以人为本也认为人类的利益在根长远本上是第一位的,环境的利益是第二位的。这就是对立和主次。但是,人类无法离开环境,人类是在环境的根底上进行生产生活的,损害环境也会损害人类的利益。这样,二者就统一起来。长远性,是指以人为本的环境法制观,包含了可持续开展的内容,致力于做到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开展。它甚至还为我们在经济和文明充分开展的几十年,几百年后,从伦理的角度重新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留下了必要的理论空间。价值观的不同,是人类中心主义和以人为本的本质不同。
以人为本的科学价值属性和文化背景,决定了它是一种新生的,中国特色的理论。虽然它在产生时也参考过国外优秀的理论成果,但它和人类中心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
三 、环境法上的以人为本,要致力于环境正义,保护弱势人群的环境权益。
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和人类社会的膨胀和开展同步的。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们对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急剧增长,自然资源被大肆掠夺性开采,大量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直接向自然排放。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环境恶果,例如:酸雨,臭氧层破坏,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以及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这些恶果严重的危害到人们的生活,健康,生命平安乃至下一代人的生存开展时机。
贯彻以人为本的原那么,在环境立法和实践上显然要维护人们在环境上的种种利益。我国环境法第一条明确表达了该原那么 它规定:“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展,制定本法。〞对这一点,笔者并无异议。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环境恶果的承担往往并不公平。一个住在被工业污染的河流的农民和一个住在城市中精致小区里的市民,他们对环境恶果的承担是不一样的。对这个农民来说,由于购置力不高,他不会消费多少工业产品,但污染的河流直接影响他的取水,灌溉,直接影响到他的身体健康和生计,影响到他的生存。对市民来说,他消费了许多产品,呼吸了些许工厂污染的大气,但他的生活还是可以根本正常的运转的,并且由于清洁空气等环境权的提出,他的生活还有进一步开展的时机。不同的人群对环境恶果的承受是不同的。环境问题由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共同造成,环境破坏的恶果却并不平均的散布在所有人的生活领域中,深受恶劣环境影响的往往是处在社会金字塔底层的弱势群体。笔者并不反对根本生活环境已得到较好满足的人们发出自己的呼声,满足自己享受环境的权利。但是,笔者主张,在环境关心上,要更注意对弱势人群的保护。他们的环境权益,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如果不对他们的环境权益加以保护,他们不但无法享受环境,甚至无法开展和生存
为了在环境法上表达以人为本,我们可以引入“环境正义〞这一理念。环境正义是环境社会学上的理念。它力图关注和解决的施少数族群和弱势群体的土地和资源被侵犯,以及他们被迫承受各种废弃物被毒害的问题。在资源逐渐匮乏,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的今天,-环境正义主张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有免于遭受环境迫害的自由,主张社会资源应该公平分配,并应该永续利用以提升人民的生活素质,主张每个人,每个社会群体对干净的土地、空气、水和其它自然环境有平等享用的权利。
环境正义的理论缘起于美国。美国国家环保局对环境正义下了定义。环境正义,指在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遵守和执行等方面,全体人民,不管其种族、民族、收入、原始国籍和教育程度,应得到公平对待并卓有成效地参与。公平对待是指,无论何人均不得由于政策或经济困难等原因,被迫承受不合理的负担,包含工业、市政、商业等活动以及联邦、州、地方和部族工程及政策的实施导致的人身健康损害、污染危害和其他环境后果。同时,美国理论界对环境正义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美国学者罗伯特?布勒德将环境正义分为三种:程序正义、地理正义和社会正义。程序正义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