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社交
网络
交际
功能
大学生
主观
幸福感
群体
情绪
影响
研究
正文
社交网络的交际功能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群体情绪
的影响研究
第一局部 文献综述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效劳或社交网站,源自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或Social Network Site〕,指的是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关系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效劳,或者提供社会网络效劳的网站。本文的社交网络〔SNS〕专指社交网站,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社会信息并且建立或者维持与其他人关系的虚拟平台〔Ellison,Steinfield&Lampe,2023〕。社交网络通过将人们现实生活的社交圈复制到网络环境中,以便用户更大范围的建立社会关系,更大程度的拓展人际网络,换句话说,就是创立社会化网络。SNS理念以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Milgram教授的“六度空间理论〞为根底,StanleyMilgram教授认为,每个人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任一用户,借由社交网站这一平台,最多通过六个人就能够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
2023年有学者首次提出了在线社交网络(online social network)的概念,但SNS的完整定义到2023年才开始出现。Barn〔2023〕认为SNS是能为人们提供在线个人空间并与他人分享的网站 Barnes S.A privacy paradox:Social networ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J].First Monday.2023,1l (9)
。之后的学者也下了类似的定义,其中被学界和企业界引用最多的定义有两个:一个是密歇根州立大学的Boyd和Ellison〔2023〕的定义:“SNS是一种网络效劳。这种效劳允许网民在一个受限制的系统上构建一个公开或半公开的个人空间,在空间里面明确列出友情链接用户名单,并且在这个系统里.网民可以查看自己的链接和关联用户的链接〞。另一个是维基百科上对于SNS的定义。“社交网站是一种多人参与的网站,在这个网站上.用户公开自己创造的内容并与他人分享个人或专业信息:社交网络效劳那么是一种建立和验证在线社会网络的软件〞。最近也有学者从技术的角度出发比拟宽泛的把SNS定义为“SNS是辅助沟通的最新形式〞 Antheunis M L, Patti M V, Jochen P.Getting Acquainted Through Social Network Sites:Testing a Model of Online Uncertainty Reduction and Social Attraction[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23(26):100—109
〔Antheunis , Patti & Jochen,2023〕。但由于社交网络的内涵本身也在不断的充实和完善,严格的讲,这些定义都很难涵盖社交网络的全部内涵。
社交网络的开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对其进行了大量了研究,尤其从2023年开始,涉及社交网络的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飞跃性的提升。在这些研究中,社交网络的价值研究、社交网络的传播学研究、社交网络的运营模式或盈利模式的研究较多,而涉及心理学的研究那么相对较少。且关于社交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国外的研究较国内相对成熟。
近几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社交网络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比拟典型的研究有:SNS上的个人简介和用户的自我表现会影响成员的人际交往。SNS上的个人简介降低了人际交往的搜寻本钱。SNS的个人简介的设计特别是社区地位、更新频率、成员间的相似性这几个维度会促进成员间的交往。SNS用户的表现自我的方式对其人际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自我表露对社会支持有正面作用,自我表露程度越高,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 Goldner K R.Self Disclosure on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Lage Adolescence[D].Pace University,New York,2023.
。但吴浩对开心网的研究说明SNS使用对人际交往可能会造成阻碍用户社会化、潜在道德滑坡等负面影响 吴浩.社交网站背后的隐忧—基于120位“开心网〞的实证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23(9):48—51
。也有学者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SNS使用对人际交往影响的差异。Cardon〔2023〕等人通过对11个国家的SNS用户的探索性研究,发现在崇尚集体主义的国家,SNS用户有更多的未曾谋面的朋友;在崇尚个人主义的国家.经常使用SNS的用户有更多的线下朋友 Cardon P,Marshall B,Norris D T,et.a1.Online and Offline Social Ties of Social Network Site Users:An Exploratory Study[J].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2023,Fall:54-65
。Subrahmanyam和Balaji〔2023〕研究了SNS使用对青少年线下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青少年使用SNS的主要目的是和线下的朋友联系,然而线上好友的排序和线下好友的排序并不相同 Subramani M R,Balaji R.Knowledge-Sharing and Influence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 via Viral Marketing[C].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December,2023, 46:300-307
。
从心理学的视角上看,影响网民使用SNS的因素是归属感、集体自尊、社会标准、与他人交往的兴趣、接触专门知识的兴趣和自我效能等。Ellison等人和Valenzuela等人的研究都发现使用facebook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在大学生群体中,社交网站主要用于社会互动,和那些在线下已经建立联系的朋友进行一对多的交流,他们既是信息的生产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TiffanyA,et al,2023〕。相较于现实生活,社交网站诱发了人们更高水平的自我表露,即交流更多的个人信息〔Christofides,et al.2023〕和社会信息分享〔Brandtzag,et al.2023〕。本文在实验设计时参考了相关研究的成果,在设计变量时考虑到了生活满意度、自我表露方式等。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是个体对他人表达情感、想法与观点的窗口。国外有关自我表露的研究,尤其是成人的相关研究已相当广泛和深入。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正在逐渐兴起。自我表露最先是由Jourard〔1958〕提出、界定并开展开展性研究的。他最早认为自我表露是个人将有关自己的信息表露给目标人〔将个人信息与其进行交流的人〕 Jourard S M, Lasakow P. Some factors in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58, 56: 91~98
。后来他在透明的自我〔The Transparent Self〕一书中将其界定为,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秘密的想法和感受的过程 Jourard S M. The transparent self (2 nd ed.). Litto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Inc, 1971
。之后,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自我表露进行了界定,主要持两种观点:一种是把自我表露看成是静态的现象,认为是个体、关系特质或行为事件;而另一种是把自我表露看成是动态的交互作用过程。现在普遍认为自我表露最为经典的定义是个体口头将自己的信息〔包括思想、感受和经历〕表露给他人,在亲密关系的开展和维持上起主要作用 Derlega V J, Metts S, Petronio S, et al. Self-disclosure. Stage Publications, Inc, 1993
。
国外对自我表露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研究内容包括自我表露的界定、类型、功能、相关理论观点、测量方法等等。Jourard〔1958〕认为自我表露是指有目的性地去告诉别人一些关于自己的事情。在此根底上,学者Devito进一步指出,自我表露也包括对自我情感的表露,要让他人感受到个人表露时的感情状态。社交网站中用户的自我表露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主页建设,个人状态更新,发布照片,评论,收发消息等。
DeVito〔1998〕根据自我表露内容的性质,将自我表露分为正向的自我表露和负向的自我表露。正向的自我表露主要指表露的内容是有关个人积极正向的,不会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的;负向的自我表露主要指表露的内容是个人试图隐瞒的或不愿表露的,会对自己的形象产生不良影响的。那些积极自我表露的人会对个体形成更大的吸引力,尤其在关系开展的初始阶段 DeVito J A.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ok. The Eight Edition. New York: Longman, 1998
。一般正向自我表露在交往初期较多,随着关系的深入,负向的自我表露可能会增多。负向的自我表露处理不当有可能导致关系的恶化或中断 Kelly A E, McKillop K J. Consequences of revealing personal secret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6, 120(3): 450~465
。这种分类方式对本文实验一的设计有一定借鉴作用。
在自我表露的相关理论与功能的研究中,Sullivan,Erickson, Rogers 和 Jourard 提出了有关自我表露与孤独感关系的理论观点。Jourard〔1971〕认为自我表露是健康人格的必备前提条件 Jourard S M. The transparent self (2 nd ed.). Litto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Inc, 1971
。自我表露有利于亲密关系的形成和开展。自我表露是关系满意度和关系质量的一个有效预测因子。通过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开展,获得人际支持,而人际支持对处理压力事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是非常有利的。有关自我表露与孤独感之间关系的研究说明,对同伴适宜的自我表露与较低的孤独感相联系。这些研究中提及的自我表露可能会造成的消极影响也对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自我表露研究主要有采用以下几种测量方法:自我报告法、观察法和实验法。
自我报告法
自我报告法在自我表露研究中使用最多,主要包括问卷法、访谈法、日志和交互作用法。自我表露问卷主要有 Jourard〔1971〕的 Self-Disclosure Questionnaire〔JSDQ〕、Chelune〔1976〕的 Self-Disclosure Situation Survey〔SDSS〕和 Miller等人〔1983〕的 Miller Topics Inventory〔MTI〕。Buhrmester 和 Prager〔1994〕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回忆了相关的 50 篇自我表露文献,发现在这 50 篇研究报告中,有 43 篇采用的是回溯性的自我报告评定法,1 篇采用日志法,只有 5 篇采用直接的行为观察法 Buhrmester D, Prager K. Patterns and functions of self-disclosure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In: Rotenberg K J ed. Disclosure process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