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金融危机
货币
调整
思考
论金融危机货币调整思考
论文:从紧的货币政策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等。中国经济当前主要面临:世界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放缓、资产泡沫破灭、严重自然灾害的冲击等方面的挑战;对此应改变从紧的货币政策,增强信贷控制的方向性和灵活性,适度调整利率,放慢或降低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和幅度,重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联动与配合等,以落实中央“一保一控〞的方针。
近一段时间以来,对现行的从紧货币政策是否需要调整,出现了不少的声音:有的专家提出,为了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的下滑应放弃从紧的货币政策,有的专家那么认为,为了对抗通胀,从紧的货币政策不能放松。现行的货币政策是否需要进行调整。怎样调整。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状况
所谓从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挤出市场上过多的货币,促进总需求、总供应的平衡以实现稳定物价,控制经济过快增长的货币政策。一般来说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信贷政策;②利率政策;③外汇政策,包括汇率政策和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等,当然也包括一些制度法规建设及金融改革等方面的内容。
盘点202223年至202223年9月已经实施的货币政策,央行采取的措施有:
第一,信贷政策。应该说这一货币政策的从紧力度已经不小。存款准备金率在去年十次上调的根底上,今年前九个月又六次上调,到达了17.5%,已超过历史的最高水平,其调整的时间间隔之短,使用频次之高,可以说打破常规,使一个本不应经常调整的工具变成了一个频繁应用的短期性调节的工具。在公开市场业务方面也频繁进行操作,屡次大规模地发行央行票据,并进行正回购操作,而且在不动产信用控制,特别是房地产信用控制方面采取了严格的信贷控制措施。上述措施都说明央行主要是通过数量控制来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收缩流动性。
第二,利率政策。去年共6次上调了利率,1年期存款利率到达4.14%,共上调了162个基点,1年期贷款利率为7.47%,共上调了144个基点。去年调整的时间间隔之短、频次之高也为历史罕见。今年前九个月,只是在9月单向下调了商业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27个基点,存款利率那么没有变化。
第三,汇率政策。2023年7月启动汇改以来,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的汇率总体上呈现逐步爬升的趋势,202223年上半年那么加速升值。202223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幅度为6.5%,对欧元贬值3.7%,对英镑升值5.4%,对日元升值2%,对港元升值6.9%。其中对美元升值的幅度尤其受到关注,202223年底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7.346,时至202223年9月那么在6.83左右震荡。升值的幅度约为6.9%。202223年初有专家曾经预测,202223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幅度会到达8%-2023%。但从目前美元震荡偏强、欧元震荡走弱,以及从维护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角度出发,人民币升值预期有下降的可能。
第四,跨境资本流动管理。自2022年以来,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央行对跨境资本流动的政策是“严进宽出〞。近期坊间有关于热钱流入、流出的种种说法(所谓热钱是指短期投机资本,是随时准备撤出的资金),尽管有关权威部门曾经表示中国的资本管制政策根本有效,由于根本统计数据难以搞清,资本管制政策是否有效难以准确判断。但不管怎么说央行的政策意图是非常明显的,通过实施外汇管制,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控制资本,特别是“热钱〞的流入,在近期的情况下,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开展是有利的。
由于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其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到202223年8月,一方面cpi涨幅已开始连续4个月出现回落,7月份已降到7%以下,8月份为4.9%。另一方面gdp的增长率也在滑落,上半年gdp的增长率为2023.4%,有关专家预测,三季度的gdp大致会保持在9.6%的水平,有的甚至预测会降到9%的水平,如果是这样,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警报根本解除,另一种担忧浮现出来,gdp的增长是否会大幅回落。
二、中国经济面临的现实挑战
受国际形势、国内经济环境中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开展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通货膨胀的压力。本轮的物价上涨最初表现为2023年底的粮食价格上涨,继而是202223年第二季度的肉蛋禽价格上涨,接着是202223年以来的生产资料上涨,反映出物价上涨从农产品领域向工业品领域蔓延的趋势。202223年全年cpi涨幅到达4.8%,202223年2月cpi涨幅到达8.7%,是近十一年来的最高涨幅。尽管近几个月月度cpi已连续回落,8月份回落到4.9%,但更为全面的通胀指标gdp平减指数却屡创新高,从去年全年的5.2%上升到今年一季度的8.3%,再进一步上升到二季度的8.9%。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在今年3月份大幅上涨到8%以后,不断向高位推进,7月份到达2023%,8月份到达2023.1%,由于ppi3-6月后向cpi的可能传导作用,这就意味着物价上涨虽已开始弱化,但弱化的趋势并未确定。未来的通胀走势,主要取决于货币供应量、粮价等农产品和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变化。虽然国际能源价格和原材料价格有所回落,但仍在反复震荡,全球能源和资源性产品通胀的压力并没有根本解除。国内粮价等农产品价格尽管粮食增产,但调升的呼声高,推力也大,政府也有可能放松对成品油、煤炭和电力等价格管制措施,又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国际热钱的流入,货币供应量增速降低困难,今明两年一定程度的通胀压力依在,仍不可掉以轻心。
其次是世界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对中国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比预期要严重得多,而且仍在开展,实际上已由信贷危机开展为世界金融危机。目前美国经济的增长已经放缓,其他国家和经济体,尤其是欧洲的经济增长也已出现明显的放缓,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等已经出现负增长。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升值,必然会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愈来愈大的压力,导致中国净出口的下降,进而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据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初步测算的结果,如果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按imf预测放缓0.7个百分点,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下降0.94个百分点;如果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1.7个百分点,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下降2.8个百分点。而且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美国资产价值的缩水,有关金融机构的倒闭和破产,给中国有关金融机构造成了直接损失,其资产价格的下降给跨境资本流动的方向也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美联储屡次采取的减息政策以及救市行动,为金融体系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所有这些都加大了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难度。
其三是资产泡沫的破灭带来的危机。众所周知中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泡沫一度非常严重,经过一系列的调整,目前已面目全非。以上海股票市场为例,上证指数从6124点不到一年的时间跌到1802点,跌幅深达70.5%,成为全球表现最差的股市,实际上就是一次“推倒重来〞。这种“推倒重来〞不仅使上市公司的巨额资产市值严重缩水,也使众多的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政府调控资本市场的能力和水平受到质疑,也严重损害了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必然会对实体经济的开展带来重大负面影响。与股市相比,房地产市场的潜在风险也十分令人担忧。受房贷新政的影响,202223年房地产市场的热度急剧降温,一些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如深圳、上海、广州等,与顶峰相比已下跌三成,有些地段已下跌五成。但从全国情况看,房价整体仍在上涨,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一季度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而8月份那么同比上涨了5.3%,环比那么下降了0.1%,而且交易清淡,许多地方是有价无市,表现为量价齐跌,交易量的大幅下降往往是危机的开始。在房地产的调控上,政府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民生市场,政府必须对飞涨的房价采取强有力的降温措施;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高度依赖商业银行信贷,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剧烈调整,银行等金融系统必将受到冲击,并导致系统性风险,美国次贷危机的例子,应引以为戒。
其四是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和冲击。202223年年初,我国南方大局部省市遭受了50年未遇的冰雪灾害,大量供电等根底设施受到了严重破坏,一些农作物和林产品受损,铁路、公路交通中断,又时逢春运,给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都造成很大的冲击。这场雪灾给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约在人民币2022亿元左右。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那么更为巨大,这次地震给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约在8500亿左右。灾后的重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会产生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将通过增加对受灾地区的投资,增加对药品、钢材、水泥、玻璃等救灾和灾后重建商品的需求,从而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投资力度的增大,商品需求的增加,会形成对我国物价上涨的压力,但影响有限,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开展的根本面。
三、货币政策调整的假设干建议
面对挑战,为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202223年7月中央政府提出了“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过快增长)来代替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双防〞(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通胀),面对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央行的货币政策应该作出怎样的调整和选择,笔者的建议是:
1.从紧的货币政策应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由于物价上涨的压力已开始减弱,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警报根本解除,尽管ppi、cpi仍保持较高水平,今明两年通胀压力仍在一定程度存在。但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出口增速下降,经济增速下滑,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如果经济增长下滑超过社会的预期,例如在8%以下,由此造成众多工厂倒闭、失业增加、银行坏账增加、社会不稳定等也是我们必须防止的。所以央行的货币政策应改变从紧的基调,在信贷的宽松度、灵活性以及方向性的选择上进行调整,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增强信贷控制的方向性及灵活性。在我国金融市场发育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一定程度的信贷额度控制是必要的,但应改变一刀切的做法。首先央行存款准备金率不宜再向上调整,而是应向下进行调整。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对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及货币乘数都有较大的影响,商业银行一般会迅速压缩信贷,导致投资和消费下降,引起经济较大的震动。现在要做的是在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根底上,还应采取有差异的准备金率,对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下调的幅度。由于各类金融机构的负债规模不同,上缴央行17.5%的存款准备金后,大型金融机构资金会相比照拟宽余,这就意味着大型企业和城市的企业较易获得资金的支持,而中小银行、遥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会形成资金紧张,也就意味着中小企业、创投企业和农村地区将更难获得资金的支持,使他们可能由于资金困难而停产或倒闭,显然这并不符合我国当前宏观调控的目的。202223年9月15日,央行宣布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无疑这次调整的方向是正确的。其次银行对商业票据的承兑也应采取有差异的政策,不同行业和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应有松有紧、有收有放,并表达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3.重视价格杠杆的作用,适时适度调整利率。与去年6次调升存、贷款利率不同,今年以来加息的政策就没有使用过,而是在9月15日单向下调了一年期贷款利率27个基点,这可能是出于对经济增长下滑的担忧而初步采取的措施。正因为经济增长下滑已上升为主要危险,所以对抗经济增长下滑应成为利率政策主要作用方向,而且美国、欧洲等经济体为对抗经济下滑,目前的基准利率都可能会作出较大幅度的向下调整,所以从国际比较看,我国也存在降息的空间。但也应看到我国的真实存款利率为负(名义利率——物价变动率),真实的贷款利率也较低。与严格的信贷总量控制相比,由于企业的选择性,调息对经济的影响要小一些,所以兼顾“保增长、控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