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心理道德教育服务人生幸福.docx
下载文档

ID:1206217

大小:21.43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心理 道德教育 服务 人生 幸福
心理—道德教育效劳人生幸福   []心理-道德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一种形态,其宗旨或目标是:“优化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效劳人生幸福〞。效劳人生幸福是心理一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心理教育者应提高教育自觉,清晰地理解心理一道德教育理念,以及心理一道德教育如何效劳于人生幸福。  [关键词]心理-道德教育;心育宗旨;人生幸福;心育文化  1987年,我参加修订德育原理教材,初步阐述了“德育与心育〞关系。该教材于1989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0年我的硕士生连思源的学位论文选题是心育与德育(打印稿)。1999年我主编初中和小学生读本“心理与道德教育〞共6册,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后我和同行朋友也分别出版了有关论著,主要的2023年沈贵鹏教授五种心理教育模式中论述了心理一道德教育模式,新华文摘2023年第20期转载。2023年崔景贵博士后研究成果心理教育范式论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其中第六章“融合型〞心理教育“以心理一道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为范例,探讨了心理一道德教育校本课程问题。2023年我主编“心理教育·道德教育丛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2023年刘晓明博士后研究成果视域融合专门论述德育、心育融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23年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第1期、第6期分别以“心理一道德教育〞专栏形式刊发系列论文。2023年吉林市教科所启动吉林省“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心理一道德教育实践模式研究〞。本文拟在上述研究成果根底上,对心理一道德教育的假设干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心理一道德教育的实践依据与理论依据  为了提高教育自觉,我反思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重新认识心理一道德教育的实践依据和理论依据。  1.教育实践中心育与德育的融合。在观察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我发现在心理课或其他心理教育活动中,老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自然地融入了德育的内容;在道德课或其他道德教育活动中,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自然地融入了心育的内容。这个现象说明,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有着内在联系,二者相互渗透,以致融为一体。这样的教育既非单纯的心理教育,也非单纯的道德教育,自觉不自觉地存在着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即心育与德育融为一体的教育形态。这一教育事实说明,心育与德育有机融合,生成了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即心理一道德教育。  2.对心理与道德关系的理论认识。从理论上说,心理与道德的关系决定了心理品质与道德品质的关系。心理是道德品质的心理根底,道德心理是心理的一个方面。无论心理品质还是道德品质,都有其共同之处:(1)都是以客观现实为源泉;(2)都是以人脑为产生的器官;(3)都是以实践活动为产生的根底;(4)都是属于人的精神范畴。心理品质与道德品质的这些共性也就决定了心育与德育都有其共性,都属于人的精神教育。心育与德育,都可能有着内在联系和相互渗透的。这样的教育就是心理一道德教育。  3.教育与心理的关系理论。一切教育都应遵循心理开展规律与特点;一切教育都是对心理的教育与影响。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人的心理一生理现象的领域内进行的。加里宁认为“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行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道德教育是对德性心理施加影响,说明道德教育也就是对德性心理施加教育影响,这也就是一种心理教育。这就是在德育过程中实施了心理一道德教育。  4.教育构成的理论。完整的人的生命体结构决定了教育构成。早在上世纪初,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1906年论教育宗旨时,就把培养“完全之人物〞的“完全之教育〞分为体育与心育两局部;其中心育包括智育、德育、美育。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施中,心理与道德,从而心育与德育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这就是心育与德育有机融合的教育,即心理一道德教育。  5.人的学习与修养。从人心理的与道德的学习与修养角度说,也有类似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同时学习与交叉学习的情况,即进行道德品质的学习与修养时,往往同时进行了心理品质的学习与修养;进行心理品质的学习与修养,往往也同时实现了道德品质的学习与修养。这一学习活动的事实就是心理一道德的学习与修养。  二、从心育与各育的关系理解心理一道德教育  以上从实践与理论两方面反思了心理一道德教育的根据,以下对王国维的教育思想做一些更具体的说明,认识心育与其他各育关系,以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清晰地理解心育与德育的关系。  早在20世纪初,王国维就指出教育的宗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完全之人物〞有赖“完全之教育〞培养。“完全之教育〞分“体育〞与“心育〞两局部。“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兴旺。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依此,“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  在王国维的“完全之教育〞中提出体育与心育,依据身体与心理是“完全之人物〞整体生命的两个方面。身体的与心理的相互关系决定着体育与心育的相互关系。如加里宁所说,教育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施行确定的、有目的的感化作用,在受教育者的身心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如培养一定的世界观、道德和人类公共生活标准,造就一定的性格和意志,习惯和兴趣,开展一定体质等等〞这一论断也说明,人的生理是心理活动的生理根底,心理是人的机体活动的心理根底;因此对心理施加影响,也能“开展一定的体质〞。  在王国维的教育结构中,体育与心育并列;心育包括智育、德育、美育。可见这些是不同层次的概念。因此,通常很多情况下,把心育与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并列称“五育〞是不符合逻辑的。此外,有的德育工作文件规定德育任务内容时也列入了心育内容,有人据此认定德育包括心育,这就混淆了理论与文件的关系,或者说混淆了学理与工作部署的关系。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