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的文化意蕴及传承价值.doc
下载文档

ID:1205143

大小:46KB

页数:23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春节 文化 意蕴 传承 价值
春节的文化意蕴及传承价值 摘 要 春节,又叫做“过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从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跨越的时间相对来说很长,然而,这样的一个传承了几千年的并且具有深厚文化气息的节日,而如今,过年的节庆气息越来越淡了,即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一步确立为国家法定节日,也没有能够阻止和减缓春节气氛处于慢慢消退之中。但是呢,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在中国却越来越受到欢迎。所以,传承、发展好传统文化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春节;习俗;文化意蕴;传承价值 Abstract The Spring Festival, commonly known as “spring festival”. It is one of the largest traditional festival, we the Chinese nation from Lunar eight to 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end, there are very few in the world for a nation to have such a long holiday. However, such a walk in the tradition of thousands of years, with deep cultural inside information today, the festival atmospher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ale, even been listed as state-leve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further established as a national legal holiday, also can prevent and slow down the Spring Festival atmosphere in gradually reduce. On the contrary, Christmas, valentine’ day and other western holidays in China is very popular. Therefor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good spring festival, one of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The Spring Festival; Custom; Cultural implication; Heritage value 目 录 TOC \o "1-2" \h \z \u 摘 要 1 Abstract 2 目 录 3 前言 1 一、春节的来源 2 二、春节的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3 (一)除尘 3 (二)贴年画、春联 3 (三)除夕·年夜饭·守岁 4 (四)迎神祭祖 5 (五)着新衣、戴花胜、饮春酒 5 (六)拜年 6 三、春节的特点 7 (一)全民性 7 (二)稳定性 7 (三)持续性 8 四、春节的传承价值 8 (一)传统美德——“尊老” 9 (二)交际习俗——崇礼 9 (三)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石 10 (四)凝聚民族情感·建设和谐社会 10 (五)中国民俗窗口·世界文化遗产 11 (六)心理慰藉 12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谢辞 14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传统的节日民俗也在变化,有人说,过年不就是吃嘛?现在的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天天就像过年;也有人说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鞭炮不能放,除了春节联欢晚会,没有一点的年味。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却没有了以前过年的感觉,人们失去了以往对于过年的激动地心情与期盼。以前的热闹与温馨好像再也找不到了。人们在寻找、在思考、同时也陷入了迷茫,我们还需要春节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仅需要,而且应该! 春节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的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春节拥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无数的中国人感情的汇合,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1】人们一年到头辛苦的奔波,那么春节就是那个重要的驿站与港湾,人们一年的辛苦,一路的喜悦,都汇聚在这一时间里。人们用贺年、拜年等年节活动传达着亲情、友情、传递着温馨与幸福。那么,在今天这个网络化的时代,春节作为极具传承价值的文化传统,在当代社会中映射着独特的光芒,对于我们来说,是温暖而光明的,因此它不仅需要呵护、珍视,更需要的是发扬与传承。 一、春节的来源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都是以年终岁首作为时间基础,在民俗中称为大年,其核心内容是除旧迎新,围绕着新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 年的形成来源于古人对季节、收成、历法的认识这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我国古代的年首先是与农作物的一年一度的收获有很大的关系。甲骨文中的“年”字,是“人背禾”的象形字。《说文解字》曰:“年,谷熟也。”【2】古代星象纪年见于《尔雅》,《尔雅·释天》曰:“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3】靠天吃饭的古代智慧的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总结自然规律,分明的四季,掌握日出日落,观测天体星象,得出历法以别年、月、日。年的确立是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的寿命、时间、庄稼的种收,季节的轮回与冷暖变化,都以年从头来过和归于结束。人们觉得农作物的丰收与上天的保佑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就要祈求老天爷的保佑,保佑老百姓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收获很多的粮食。喜庆、欢乐、宴饮、祭祀、祝福的过年气象,几千年来始终未曾改变。 1911年,清朝灭亡了。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引进西方历法,以公历为标准纪年,将1912年1月1日定为“民国”元年元旦,并在就任大总统后,正式通电各省:“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1914年,北京政府又定“阴历元旦为春节”。从此,我国实际上有了两个新年:一个是公历(阳历)的1月1日,叫元旦,用了古代的年的名称;一个是农历(阴历)的1月1日,改称春节。农历新年叫春节,也因为它正好在二十四节气的孟春正月,且与立春节气相呼应,所以叫做春节也算得上是实至名归。而且,两个新年,一个用旧名,但是并未得旧的习俗,百姓劳作生活还按照旧历和二十四节气行事,所以并没有转移人们的新年习俗。一个虽然使用新名,却保留了旧俗,几千年以来的春节,所有的规矩,各种民间行事,一切依旧。 到现在,元旦、春节、公历年和农历年,都被人们所接纳了,两者并不冲突。但是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这两个新年重要性,则非常清晰的展现了。中国人更加注重春节,春节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你只要看看每年的春节,春运的拥挤、回家过年的队伍有多庞大、百姓对于春节的痴迷,你就知道农历新年——春节是何等重大的节日。 二、春节的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一)除尘 扫尘是一种从驱除疾病的宗教仪式转化过来的流传了很久的传统习俗。根据《吕氏春秋》【4】记载,尧舜时期便有了在祭祀活动开始前必须进行净化活动的风俗。而自从南宋开始,,“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企新岁之安”。【5】春节扫尘逐渐演变成我国大江南北人们过年前的日子里的必要的活动。明清时期,我国民间则把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到除夕的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或者“扫尘日”。按民间的说法:“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就有了除尘布新的说法,顺带把一切不好的东西统统清扫出门,来年就不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就都会是快乐与幸福;另外,由于尘土以及蜘蛛网这些东西容易引发火灾,因此也要将它们送走,以此来保证家里的安全。所以每年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选择在一个晴天打扫卫生,将家里各个地方都仔细的打扫一遍,扫除一切旧的一年留下的尘土,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去迎接新的一年。一直传承至今的扫尘习俗既表现出我国人们彻底搞卫生,干净迎新年的氛围,更寄托着普通的老百姓对于新的一年美好的盼望。 (二)贴年画、春联 年画、春联都起源于古代驱鬼辟邪的习俗。【6】古代人认为鬼魂害怕桃木,所以,桃木有避凶驱吉,驱鬼逐邪,的作用,于是春节前人们常把对仗工整的吉祥话写在红纸上,贴到自家的门口或柱子上,这是春节时的一个重要的活动。春节民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放鞭炮和贴春联。这是春节的活动中非常热闹的情景之一了。 对联又称春联、对子。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就有过年时在大门的左右挂桃符的习俗。桃符是用桃木做的两块木板,上面分别写着传说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五代时期,在桃木板上题写对偶句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宋代以后,桃木板慢慢的被纸张所代替,贴春联的习俗已经遍及了中国的各个地方。明代时,桃符正式改称呼叫做“春联”。春联成为了过年的标志之一。中国的春联多为吉祥话,这样期望幸福的联语是“岁岁用之,比屋皆然”。【7】每家门口鲜红的春联,每个人脸上喜气洋洋的笑容,体现着人们春节的喜庆的气氛,表达了人们对于新的一年美好的盼望,也为冬日的春节增加了亮丽的色彩。 和春联一样,年画也起源于“门神”,但是年画是在绘画的方向上发展了对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信仰。唐代以后又出现了以秦琼、尉迟敬德为门神的习俗。由于雕版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经不仅限于门神一类,逐渐把其他诸神、戏曲人物、风俗画、传说故事等也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不同的故事,不同的风格的彩色年画,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 年画是中国年文化的另一个标志性遗产,它曾经遍布东南西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对于春节的文化习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对于年画信仰色彩日益淡化,但其浓墨重彩吉祥富贵的传统美术的风采,依然受到现代人们的喜爱。 (三)除夕·年夜饭·守岁 除夕是指大年三十,在这一天,人们都非常的忙碌,都在为新年做着充足的准备,祭祀祖先也是大年三十一件非常郑重的事情。周、秦时期,在每年末,要举行特殊的宗教仪式,然后才能享受亲人在一起的幸福与欢乐。 除夕是过年期间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之一。打扫屋子、挑满水缸、贴春联、贴年画,安排正月的拜年及走亲访友等新年活动;为各个神位上香供祭,祈求各路神仙保佑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风调雨顺。妇女们也要开始准备年夜饭,特别是要包饺子。因为饺子的谐音“交子”,意思是在大年三十吃饺子,有追求吉利和期盼来年丰收的意思。逢年过节,从前民间有许多禁忌。人们认为在大年三十那天,天上的各位神仙纷纷来到人间因此为了恭迎各路神仙,不仅要进行祭祀活动。并且有许多的禁忌,比如说不能说不吉利的语言,相反的要说好听的或者吉祥的话。这样就不会带来霉运,在新的一年里就会获得平平安安,不会有疾病以及灾祸。过去在中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当中这种习俗较为流传,虽然现在的我们已经知道这些其实没有什么意义,但是,今天人们仍然把说祝福吉祥的话作为年节活动的流行语和口头禅。 家人团聚最重要的事情,大年三十那天晚上一家人都坐在一起吃一顿除夕夜的晚饭,这顿饭被称为“团圆饭”。因此外出工作的人,不管离家多远也要赶回家吃年夜饭,一起与家人团圆,即使没有赶回家,家人也要为他留一个席位,表示他和家人团聚了。吃年夜饭,是春节每个家庭最愉快幸福的时候,人们围坐在一起,吃着美味佳肴,在一起聊天喝酒,诉说着温馨与亲情。因此,年夜饭也是春节活动中很温馨的重要习俗。吃团圆饭要将就规矩和礼数,长幼尊卑依次序入座,不得乱次。吃年夜饭不仅仅是为了那满桌的美味佳肴,更是为了享受家人在一起的那种亲情,由于工作的原因不能经常回家的人们在大年三十的那天晚上重新体会到了家的温暖。除夕夜全家吃过年夜饭后,便要在一起守岁,整晚都不休息,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到来,这种习俗叫“守岁”或者“熬年”。除夕夜连接着两个年头,除夕夜的灯火一晚上都不会熄灭,也俗称“光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