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浅谈非遗融入现代生活.docx
下载文档

ID:1203211

大小:21.76KB

页数: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浅谈 融入 现代 生活
浅谈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韩惊波 :现代人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当时的“现代生活元素〞。与现代人的喜好和需求相符,非遗不仅荣耀重现,还成为改善现代人生活的助推器。 那么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紧随时代步伐与生活共融是本文主要要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非遗;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2)15-0128-01 一、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聚集世代文明传承,历经岁月河床冲刷,千百年来流传于民间,凝结了集体的智慧,通过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生活方式的不断演变,极大地挤压了非遗的传承空间,再加上非遗工程自身的某些局限,我们不得不遗憾地看到,许多非遗工程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圈,辞别了现代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流失甚至永远地消失。在此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客观需求,是保持文化多样的本质需求,是群众精神生活的迫切需求,也是非遗保护传承的内在需求。我们要充分利用丰富深厚的非遗资源,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化,融入生活,效劳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负起文化建设和价值引领的重任。只有与现代生活紧密融合,才有利于非遗的传承和发扬光大。那么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能不失其本,又能紧随时代步伐与生活共融?应遵循以下几点: 二、融入现代元素,激活非遗产业 在非遗传承的过程中,需要破除旧的观念,及时转变思路,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果、网络技术以及销售模式,推陈出新,进行现代“激活〞,赋予非遗工程新的活力,使其重新焕发出新的时代荣耀。 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城棕编〞所走过的曲折传承之路,就是最好的例证。棕编制品编制工艺复杂,非常耗时,一把棕叶蒲扇往往需要5到8个小时才能编制而成,与辛勤的劳动付出相比,得到的利润回报却不高,另受困于风扇、空调等现代家用电器,所以棕编制品蒲扇的销售困难重重,蒲扇近些年来更多地存在于人们的回忆里。但是,“古城棕编〞传承人另辟蹊径,在抖音等网络平台上,刮起了蒲扇风,一把蒲扇,一曲网红歌曲的标配短视频,成为了网友们竟相追逐的潮流。随即,传承人乘势把各种棕编产品推销到网络上,迅速翻开了一片新天地,受到了全国各地网友的喜爱。 只存在许多人记忆中的非遗工程蒲扇经过现代元素激活,古老的文化触发了内在的美感和强大的生命力,破茧成蝶寻找到了新的舞台,一跃成为新晋网红,是因为蒲扇本身价廉物美、信手拈来,更是因为蒲扇契合了当今人们对绿色环保健康生活的追求。蒲扇作为环保工具被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生机、新的活力,增加了非遗产品融入现代生活的几率,唤起了都市年轻人的非遺保护意识,让非遗文化距离我们不再遥远,让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的新希望。 三、打造“非遗+〞,推动非遗跨界融合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使得非遗正逐渐失去其赖以生存和开展的空间,非遗的创新和开展,需要推进非遗与现代生产方式、现代工具、现代审美、现代消费深度融合,与现代化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找到一条实现产业升级、形态转换的新路子。 打造“非遗+〞是一个极好的创意,是非遗充分融入现代生活的一个转机。比方“+旅游、+文化、+技术手段、+新型业态、+文化产业〞,这样就把非遗和物质生活、现代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就能“活〞起来了。“+旅游〞就是探索开掘非遗文化蓄藏的潜力,在妥善保护的前提下研发以非遗为核心的旅游资源,凸显文俗魅力,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产品有机结合,进而推动非遗文化转化为旅游文化产品;“+文化〞就是要与文化创意相结合,以激活非遗的生命力为宗旨,将非遗元素与当代的消费需求、审美取向、工业设计、时尚创意等有机结合,为非遗赢得可持续开展的未来,从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上,走出一条坚守传统与创新并举的开展之路。 四、让非遗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但是其特殊的区域性、民族性,甚至家族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受众、传播的局限性、传承的单一性,这些特征决定了许多非遗文化“藏在深闺无人识〞,甚至随着传承人的去世,非遗文化随之消亡,以致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非遗消费市场的开展面临严峻的形势。通过举办广受群众欢迎的“非遗展演〞,让各路百闻不如一见的民间技艺,众多知名地方传统文化品牌,都一一呈现在大家而前,让大家零距离感受“老字号〞的魅力,亲身体验慢工出细活的美好感觉,重温久远的技艺,复刻最好的年代,让非遗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和生活,认知和感受到身边的非遗之美,了解并主动参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从而有效促进非遗的开展,有效推动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民众、融入生活,掀起热爱传统文化、关注非遗的热潮,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开展。 五、开展“非遗进校园〞是传承的希望所在 青少年是民族未来的希望,文化的传承与开展必然需要依靠这支生力军。非遗工程既表达了绝佳的技艺,更蕴含着伟大永恒的民族精神,是德育、美育内容的重要来源,非遗进校园,能有效拓展学校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学校课程会因为有了非遗这一新鲜血液会变得更加丰盈多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提高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丰厚文化底蕴。 非遗进校园,首先能够让孩子们认识它们,走近它们,了解它们,在此根底上,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渐生发自觉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其次,不同的学校依托各自独特的地域与资源优势,可以为学生创造体验非遗工程的时机与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对非遗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很多学校会将当地的非遗传承人请到校园向学生展示、教授相关技艺,边做边学的形式对学生面言是非常容易接受的。有了这些前提,就会激发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欲,也使他们更愿意为文化传承做出努力。接触非遗工程,学生除能学会尊重传统文化外,还能培养创新意识。由于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学生通过亲手参与制作文化作品等方式,将得到新的启示和思考,展开大胆的想象和创作,让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荣耀。这将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创造的种子,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储藏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非遗进校园,让学校成为充满文化气息的育人场所,不仅能开阔青少年的视野,更能使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后继有人〞,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意义深远价值非凡。 如果说非遗是一条不停流淌的河,那生活就是承载水流的河床,我们要大力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和开展,促使其融入现代生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花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时代荣耀。 非遗的传承、创新和开展要坚持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见形见神见效益〞。“见人见物见生活〞就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非遗的传承内涵和创新规律,通过抢救、挖掘、传承、保护、宣传、弘扬、振兴等一系列手段和举措,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让非遗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同时,还要“见形见神见效益〞,非遗表达了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是活态传承的能动实践,非遗工程的传承主要是靠人来实现,那么在表演民间艺术的时候,要在台下反复练习,揣摩,才能到达台上一分钟的效果;在加工制作非遗产品的时候,每一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传承人要把自己融入到作品中,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做出精品。 非遗要创新,非遗要开展,是文化使命和文化职责所在。唯有传承,才能让非遗文化“活起来〞。非遗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代从事这些技艺、表演的传承人在继承中又会将自己的体会和经验融入其中。对于非遗的传承,既要深刻地了解非遗历史、技艺和经验,又要在继承的根底上,提高传统工艺的纵向和横向开展空间,结合现代生活进行工艺和创意提升,然后通过宣传推广、市场营销、经营运作,以及与互联网的融合,更好地将非遗带入作品、融入现代生活。 “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乃全身〞,如何使非遗在新的时代发挥更大作为,产生更大价值,引起更大重视,仍需要马不停蹄、与时俱进,在传承历史的根底上,要有突破和创新之举,要有发扬光大之为,才能接受时代的考验,得到更多人的喜爱,迎来更广阔的开展空间和更光明的前途! 参考文献: [1]赵寒松.关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思考[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22 (02). [2]余荻.浅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保护措施[J].群众文艺,2022(0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