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人大北大清华法学院青年学者沙龙启动仪式暨第一期主题沙龙成功举行.docx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人大 北大清华 法学院 青年 学者 沙龙 启动 仪式 第一 主题 成功 举行
人大、北大、清华法学院青年学者沙龙启动仪式暨第一期主题沙龙成功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青年学者沙龙启动仪式暨第一期主题沙龙9月28日下午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601会议室成功举行。作为三个法学院签署的战略合作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人大、北大、清华法学院青年学者沙龙酝酿已久,在三个法学院共同努力与各学科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下,启动仪式和首期主题沙龙成功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韩大元院长在讲话指出,这是三所法学院战略合作方案的重要组成局部,有利于推动学术交流,分享学术成果。不是一般性的学术交流。三所法学院各自的学术传统与学术特点也需要通过这种学术碰撞与学术交流而成为一种可供互相借鉴、共同开展的公共资源。韩院长最后对主题沙龙的学术性、制度化、标准化提出了要求和具体建议。北京大学法学院潘剑锋书记对人大法学院精心组织,并开启了沙龙合作方案的序幕表示感谢,也特别提到这样一种年轻学者的学术沙龙对于提升法学院的学术实力,展现研究水平具有特殊的意义。清华大学法学院王振民院长首先肯定了青年学者沙龙对于青年学者成长的重要意义,并尤其提出了思考中国法治的重大、疑难问题应该是沙龙的价值导向,以此实现三所法学院的社会责任。朱景文教授那么回忆了三所法学院悠久的学术互动与交流的传统,并指出正是这种学术传统的积淀成就了很多学者学术创造力和思考力的提升。院长们和前辈学者的致辞表达出对青年学者的殷切期待与关爱,也都对于三所法学院通过以学术为平台,以当下中国政法秩序中的深层次问题为焦点,深度进行学术合作并在此根底上奉献有学术解释力的智识方案,实现精英法学院“以知识投入社会〞的责任。启动仪式最后,三所法学与院长共同为主题沙龙定制的主题标牌揭幕,正式了拉开了主题沙龙的序幕。 首期主题沙龙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法学理论教研室副主任尤陈俊老师主讲。尤老师报告的主题是“案多人少〞的应对之道:清代、民国与当代的比较研究。沙龙同时荣幸邀请到清华大学法学院王亚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冯玉军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陈新宇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车浩副教授从各自学术立场与方法进行深度评议。 尤陈俊老师的主报告问题意识鲜明,资料详实,论证充分,他首先通过国内传统史料与海外中国史研究的大量资料解构了中国法律文化中以“息讼、厌讼〞为核心的一些话语成见,以事实证明了“案多人少〞并非当代中国的司法现状,通过一种历史连续性的眼光论证了从帝国到国家的政治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社会深层次的治理秩序及其根本困境并没有完全被消解。众所周知,近代中国帝制终结后,在激进史观和革命话语支配下,无论史学界和法学界都强调帝国到国家转型中制度断裂、传统切割的一面,尤老师史论结合的叙事充分向我们证明了中国治理结构与治理秩序中连续性一面值得我们加以重视,这样的见地毫无疑第1页共1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效劳,为学生引路。 问相当具有启发性。在主报告人的论证思路里,解构传统认知并非全部目的,“案多人少〞在清代、民国和当代都有各自的应对之道,报告人分别从不同时期的制度资源和话语资源出发生动描摹了各自的回应之道,并提出“压制型和扩大型〞两条清晰可见的线索对其思路加以概括与描摹。并在最后提出假设干反思与开放性问题,并上升到对中国法律现代性是否具有自主性,隐含着“中国早期现代性〞这一宏大问题的思考,并提请我们注意中国的实践背后可能具有一种有别于传统西方法律现代性论说的面向,这里又表达出与历史学者不完全相同的法律学者的独特关心。 评议环节同样高潮迭起,高论频出。王亚新教授作为卓有影响的诉讼法学者,从法律社会学的方法出发,通过比较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司法制度与实践,指出了案多人少背后的原因有复杂的社会背景,案多人少是多重社会约束条件与复杂变量影响的结果,从宏观的理论视角展现出司法资源与社会之间的结构性问题。冯玉军教授从法律经济学、法律社会学的多重视角出发,认为案多人少的问题要做更多层次的考量,不能仅仅从文本和话语出发,需要考量行动者、行动、行动意图或偏好之间复杂的交织关系,并对于完善报告提出了很多具有针对性的建议。陈新宇副教授从专业的法律史知识背景出发,揭示出清代与民国案多人少的独特成因,并提出了很多专业的考据来证成其结论,同时也给主报告人在材料运用等方面提出了良多建议。车浩副教授的评论那么是另一种匠心独具,他实际上对“案多人少〞现象的一个前提进行了反思:那就是司法裁判的不确定性。正是因为司法裁判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当事人愿意通过博弈来参与司法,而这种不确定性在车浩副教授看来需要理性化司法裁判的内在结构,也就是需要通过法律职业共同体开展出一套稳定的、体系化的法律教义学,这种思考隐然已呈现出德国最为重要的法律社会学家n.鲁曼提出的“作为一种稳定社会预期的法律〞在法社会学和法教义学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协同、平衡意义。 经过评议人的专业评议,各位与谈人也纷纷提出各自的真知灼见。魏晓娜副教授一定程度上质疑了“案多人少〞的真实性并强调了中国语境。徐阳光副教授从实证研究出发,进一步揭示了当代中国司法资源中的编制、经费、政治气候等多重因素,而非简单的司法能力或司法技术对于案多人少的影响。李琛教授充分肯定了报告人治学的方法与风格,并在知识产权法领域进一步论述了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程雷副教授那么从刑事诉讼法理论和实践出发,提出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案多人少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否与司法裁判的正义有一种必然的构成性联系,并给出了自己的专业判断,令人耳目一新。张龑副教授的思考同样相当深刻,从法哲学的理论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是否应该思考法院在中国制度现代性方案中的功能与地位。法院的功能无论从传统还是今天而言,都并非简单的、专业地进行裁判纠纷之解决。孟涛助理教授侧重从案多人少的中国语境出发,讨论了如何化解这一悖论的很多富有启发性的建议。邓矜婷助理教授主要向主报告人提出了两个重要的问题。郑海平博士后和程雪阳博士后在赞同报告人的观点、材料和方法的同时也各自谈到了自己从主报告中收获的一些困惑,并进一步向报告人请教。朱景文教授也参与到与谈之中,并肯定了主报告人的学术奉献,并对其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在自由讨论阶段,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的一位青年学者还就专业的历史问题,尤其是材料问题与报告人进行了交流。 尤老师最后发表了回应和致谢。他的回应一方面为自己的问题意识和方法论做了进一步辩护与说明,并扩展了自己更多的思路,并向各位评论人、与谈人表达了深深的协议。沙龙在下午5点2023分圆满结束。 2页共2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效劳,为学生引路。 人大、北大、清华法学院青年学者沙龙将是一个长期性、定期制、标准化的学术工程,力争形成良好的学术效应和社会效应,力求为中国法学界的知识生产机制提供一种协同创新的思路,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具有良好学术标准,敏锐中国问题意识,多元研究方法,跨学科砥砺思考的学术共同体和友爱共同体。尤其对于青年学者来说,这既是一种学术上的自我教育,也是一种学术公共生活的重要形式,我们将进一步确定以后各期的时间、地点和主题,通过一种纯粹学术思考与解释力竞争构建青年学者的学术表达机制,并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价值。 3页共3页 第6页 共6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