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教育能力与知识复习第7章.doc
下载文档

ID:1196787

大小:123.50KB

页数:65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教育 能力 知识 复习
第三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影响,使得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法制思想以及道德等形式的社会意识、社会标准,转化为自身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的本质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那么和道德标准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过程.具体来说,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开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思想道德的影响,以到达预定德育目的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作为德育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便成为德育主体.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那么和法纪道德标准,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学校德育的根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开展的规律确定的,它具有一定范围和深浅层次.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凭借一定的手段进行.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 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促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的矛盾运动过程.其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一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才不断将社会思想政治准那么和法纪道德标准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从而实现德育内容,到达德育目标.这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过程和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方面社会化或再社会化过程,是社会思想道德遗传和继承相统一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根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和开展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根本要素构成的.道德认知是人们对行为标准、是非善恶的主观认识和评价,是影响情感、坚决意志、采取行动的根底.道德信念是道德认知开展的高级阶段,只有具备深刻的道德认知,形成坚决不移的观念,才能产生道德信念.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作判断后引起的内心体验,它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道德意志是一个人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而体现的一种坚持精神,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觉悟上下和道德好坏的重要标志,是学生在一定道德认知、情感、道德、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动.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开展过程,具有多样性 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现有思想品德开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根本矛盾.教育者的德育要求是根据一定社会开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提出来的,一般高于受教育者现有的思想品德开展水平,因此,这种要求就会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道德状态发生矛盾.这种内部的矛盾运动就成了思想品德开展的根本动力.然而,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的内部矛盾也存在多样性.例如,家庭、学校、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要求不一致或相互抵触时,受教育者就会产生迷茫和疑惑.此外,学生个体心理素质方面的矛盾,即知、情、意、行各种心理因素之间的矛盾也是个体道德开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方面. (三)德育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实践性的特征 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正是通过交往和活动而形成的.活动和与同伴交往是道德开展的主要环境,成人、教师及其他社会环境因素施加再大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与思考才会发生作用.学生只有通过活动和实践,才能全面而深刻地获得道德认知,调节道德行为,并在活动中培养尊重、关心、合作等品质.只有当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并通过亲身体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才能获得对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才能不断开展自己的情感体验、磨炼自己的道德意志,从而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体验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德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亮点,它主要是指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做人做事的根本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的教育.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提高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征 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人的品德是在其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不断的变动性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开展的.随着学生的成长和开展,社会对他的要求也就不断提高,社会本身也在不断开展变化,原有的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品德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有进一步开展提高的必要. 第四节 中学德育的原那么、方法和途径 一、 中学德育的原那么 我国中学德育原那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言行一致原那么 言行一致原那么也叫理论联系实际原那么,是指教育者既要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理论和思想的教育,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 (二)正面说服教育、积极引导原那么 正面说服教育、积极引导原那么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根本规律,要求教师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那么 这一原那么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师既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道德要求,又要尊重、关心、热爱和信任学生. (四)通过集体进行教育的原那么 班集体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教师要通过建立团结、优秀的班集体,利用集体的力量对每个学生产生鼓励和制约的作用. 二、中学德育的方法 我国中学常用的德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提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的方法,它重在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说服教育的具体方式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访问等形式.运用说服教育法,内容要有针对性,材料要有真实性,说服过程要有感染力. (二)典范示范法 典范示范法是教育者借助典范人物的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或英勇事例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的方法.青少年都喜爱并且善于模仿,生动典型的事例对他们具有很强的鼓励作用,能把道德标准的要求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运用典范示范法的关键是要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并鼓励学生把对英雄人物的学习落实到行动上.典范示范法是开展中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 (三)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通过创设和利用一定的情景,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良好的环境、气氛对人的身心开展、品德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情感陶冶法的重点在于让受教育者生活在积极的情感气氛中,因而要求教育者善于创设自然情景,而且不断深化对学生的情感陶冶. (四)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法是教育者指导、启发中学生在自我意识开展的根底上,根据品德标准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方法.自我教育是学生思想进步的内部动力,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运用自我教育法时,教师一定要使教育活动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制定目我教育方案,培养学生的自我道德评价能力. (五)道德体验法 道德体验法又称为实践锻炼法,是教师有方案、有目的地指导中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学生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主体,在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的根底上,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中付诸行动,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通过让学生完成一定的道德任务,稳固中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开展学生的道德行为. 三、中学德育的途径 德育途径是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影响的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组织形式.我国中学德育途径有很多,其中教学是完成教育任务的根本途径,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因此应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德育因素的作用.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包括开展科技活动、团队活动都是德育的途径. 我国学校德育主要有以下几条实施途径. (一)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教学不仅是学校实施全面开展教育的根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根本、最经常、最实用的形式.通过教学实施德育主要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的.各科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德育内容,只要充分开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联系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 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师的典范作用等都具有教育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心,养成他们勤奋刻苦学习的习惯. (二)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是学校里学生的集体组织,他们组织开展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是实施道德教育、达成德育目标的有效形式. (三)课外、校外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是由学校以外的教育机关组织和领导的学生课余教育活动.课外和校外活动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局部,是进行全面开展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 这些途径主要包括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工农业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效劳性劳动、勤工俭学劳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动、拥军优属活动).校会、周会和晨会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经常性活动.校会是学校召开的全校性学生集会,是对全校学生集体进行教育的一种途径.周会每周举行一次,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晨会时间短,可以每天进行,可结合具体情况及时进行教育.. 班主任工作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并争取其他任课教师、团队组织、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班主任特别要精心组织、培养健全的班集体,并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班主任要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第一节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以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管理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物质环境的安排,课堂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对学生行为的监督,对违反课堂纪律行为的处理,指导学生学习等方面. 一、课堂管理的原那么 基于课堂管理提出的争取更多的时间,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以及帮助学生自我管理的目标,现代课堂管理一般遵循以下几条原那么. 1.了解学生的需求.这是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心理依据,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的手段. 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根底之上的.它能够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创造积极向上的群体心理气氛,从而提高课堂管理的效果. 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根底上,教师应尽可能地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教学上,泼挥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的有效性. 4.建立教室常规.所谓教室常规是指能维持课堂秩序的一些行为准那么,也是课堂管理的依据.如上课之前准备好各种学习用具等.它不仅可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学习行为,还能帮助学生获得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开展.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一)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 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对课堂管理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教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