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泰州学派王艮主要思想结合实际谈其现实意义.docx
下载文档

ID:1194346

大小:20.75KB

页数:7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泰州 学派 主要 思想 结合实际 现实意义
泰州学派王艮主要思想,结合实际谈其现实意义 泰州人王艮创立的学派,因地而名,称“泰州学派〞。地以人闻,“派〞以地名,这是人杰地灵、人地底蕴深厚的表达。王艮,一生勤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的学识博大渊深、包涵很广,在哲学、伦理、社会政治以及教育、文化等方面,都有丰富详实的论述,构成了泰州学派的根本思想和根本特色。兹将王艮与泰州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散述如下: 一、王艮的“百姓日用是道“,“百姓日用之学〞,是王艮思想的闪光点和泰州学派思想的主旨和重要的进步命题,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百姓日用〞一词,在古代儒家虽然提出过,但被“大儒们〞说成百姓是不知道“用〞的。易·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这就是说:道,只有天生的君子、圣人甚至“神〞,才可以认识它、掌握它、运用它,凡夫俗子——百姓,是绝不可能知道“道〞的。王艮一反经典的传统和说教,匠心独具地认为:“百姓日用即道〞,“愚夫愚妇〞都“能知能行〞。他具体地形容“僮仆之往来,视听持行,泛应动作,不假安排〞就是“道〞,此乃“即事是学,即事是道〞。他还把“百姓〞和“圣人〞放在等同的地位,说:“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这样,“百姓日用〞就成了检验是“道〞还是“异端〞的标准。他还这样说:“满街都是圣人〞,“人人君子〞,“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庶人非下,侯王非高〞。王艮的这些观点,充分表达了小生产者、小市民阶层的要求和愿望,维护了劳苦群众的利益。他的人民性的观点,是具有反封建统治的进步意义的。 二、王艮的“格物说〞,构成他讲学传道的思想根底,具有鲜明的对抗封建压迫的积极意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说,始见于礼记·大学。前人说“格物〞就是“穷理〞,也有人说“格物〞就是“格心〞。他们分别说,“通过格物的方法,到达穷理的目的〞;“格物者,格其心也。正其心者,正其物之心也〞。王艮对于“格物〞,却与上述不同,他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他创立了自己的“格物说〞,因泰州地处淮南,故明末清初硕儒黄宗羲(162023-1695,字太冲,号梨洲,浙江余姚人,著明儒学案62卷,一生著作多达60余种)称王艮的格物说为“淮南格物〞。王艮对“格物〞是怎么说的呢。他说:“格物致知四字本旨,二千年来未有定论〞。他认为“格,如格式之格,即后挈矩之谓〞。“挈矩〞,意为度量。他说:“吾身是个矩,天下国家是个方〞。“挈矩,那么知方之不正,由矩之不正也〞。这就是说:“身是本,天下国家是末〞,“格物〞必先“正已〞,“本治而末治,正已而物正〞。王艮的这番话,明白地指出“正人必先正已〞。“正已〞就是“正身〞。正身应人人平等,包括统治阶级在内,概莫能外。这样的观点,与那些封建统治者只要平民百姓“正心〞,而他们却可以为所欲为的观点有天渊之别。王艮的这种尊重人、重视人的价值观的思想观点,正是平民哲学、布衣学者恰好的表现,是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绝唱〞。 三、王艮的“明哲保身〞说,是他与封建统治者消极、不合作的表达,起到了对抗封建统治政治压迫的积极作用。王艮主张尊身、安身、保身、爱身。他说:要“以身为本〞,“修身立本〞,“立本安身〞,“明哲保身〞,“身尊那么道尊〞。王艮的这些观点,是他的“淮南格物〞论的延伸,都是“以身为本〞思想的表达。黄宗羲以为王艮的“安身〞说,不免开了“临难苟免〞之嫌。王艮果然是一位“贪生求安〞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么。不。在封建专制极端残酷暴虐的明代中后期,王艮目睹明王朝对上层官吏动辄杀头、剥皮、廷杖、充军种种可怖景象(对下层官吏和平民百姓那就更加残暴了)。他提出的明哲保身以及出、处、进、退、隐、见等策略,形似消极,实质是以退自保、以退求进的一种手法,是非常明智的,是一种反映社会悲剧矛盾(既有变革因素而其因素又不成熟),有志改革者寻求政治解脱或出路的呐喊和辩白。 四、王艮对于社会政治类型作出“三种景象〞的区分,即羲皇景象、三代景象、五伯(霸)景象。他十分憧憬、向往“羲皇〞、“三代〞圣世,深恶痛绝“五伯〞社会。锋芒所指,不言自明,矛头直指当时的专制社会。他在王道论里这样描绘当时的社会:“今天下田制不定,而游民众多,制用无节而风俗奢靡。所谓一人耕之,十人从而食之。一人蚕之,百人从而衣之。欲民无饥寒,不可得也。饥寒切身,而欲民之不为非,不可得也〞。他明确地主张:重德轻刑,施行仁政;予民教养,让民参政;均分土地,使民乐业。他说:“为人君者体天地好生之心,布先王仁民之政〞。“盖刑以弼教,不得已而后用之〞。“刑因恶而用,恶因无教养而生,苟养之有道,教之有方,那么衣食足而礼义兴,民自无恶矣,刑将安施乎〞。为济困扶贫,共同求富,王艮还在垂暮之年(逝世前两年),亲自起草均分草荡议并带头践议,将多余的草荡无偿划分给贫民。这样的具有反封建独占的平均主义、小私有观点和行动,在“田连阡陌〞、“一人口插几张匙〞的封建地主眼里,把它视为“异教旁门〞、大逆不道,而广阔劳苦群众那么是衷心地拥护和爱戴他的。 五、王艮的“以孝悌为本〞的“孝悌观〞,既继承了中国相传数千年优良传统,又突破了“五经传注〞的伦理传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王艮自称学的是“总经〞(“五经〞乃中国传统的经典,“总经〞却人所未闻)。这就是说,他学的东西为人所未学,他有一套自己的主见。他说:“盖闻天地之道,先以化生,后以形生。化生者,天地,即父母也;形生者,父母,即天地也。是故仁人孝子,事亲如事天,事天如事亲,其义一也〞。又说:“事亲从兄,本有其那么,孝悌其心,其理自识〞。在这里,王艮把事亲和从兄提到了很高的高度。他认为大家对父母孝、对兄长悌,犯上作乱的人就没有了,社会就安定了。但王艮主张的“孝〞和“悌〞,不是绝对盲从,而是坚持独立思考,有所选择。他说:“父兄所为,不可不识;父兄所命,不可不择〞。这就是说:对的,当然要尊敬从命;不对的,怎么办呢。他说:“所为未是,不可姑息〞;“所命未善,反复思绎〞。这些都说明王艮不仅能真心诚意地事奉他的父兄,但绝不是“愚孝〞、“盲从〞,而且能做到抵抗和纠正他们的一些错误的东西。因此说,王艮的“孝悌观〞和传统的“孝〞和“悌〞是有原那么区别的。 六、在教育思想方面。王艮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学风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和教学态度,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不重视个体的人的存在。儒家所讲的人主要不是指自我或个体,而是突出“众〞、“群〞、“民〞,即人之群体或社会。泰州学派以对自然人性和个体价值的肯定维护了作为个体的“人〞的尊严。 他们讲利、从欲、重情。如果说,王艮等人把以身为本定位在维护人的生命、尊严和理想上,那么,李贽更关心的是人的物质利益。李贽从自然人性论出发,宣称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所在,“虽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那么知势利之心亦吾人禀赋之自然矣〞。进而主张统治者应顺乎人的自然之性,满足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 在儒家那里,欲和理相对立。儒家较为重视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忽略甚至反对人的物质欲求,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这种思想开展的极致。泰州后学认为,天理和人欲并不是截然二分的,天理就存在于自然而然的日常生活中。王襞指出:“鸟啼花落,山峙川流,饥餐渴饮,夏葛冬裘,至道无余蕴矣。〞他们把人的生理欲望,看作道的呈现,宣称理即在自然人欲之中。重理轻情、以理统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泰州学派的学子们主张在率性而动中释放人的情感,无论是罗汝芳的“赤子之心〞,还是李贽的“童心〞,都指的是自然活泼的至真至纯的性情。在李贽看来,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私奔,因情而动,是“善择佳偶〞而非有违礼法。 在李贽这里,礼义已不再是理学家的道德标准,而是“发乎性情,止乎自然〞的一种在解除了所有束缚情况下的人的情感的绝对自由的表现。在李贽等泰州后学的影响下,晚明文坛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情感主义思潮。于是,就有了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就有了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为情而死,为情复活。在他笔下,情的力量是如此巨大。泰州后学不仅在理论上鼓吹性情,还在行动上表现出个体之间患难相依的深厚交情。颜山农好急人之难,赵大洲赴贬所,山农与之同行,徐樾战死沙场,山农寻其骸骨归葬;颜山农被捕下狱,罗汝芳狱中侍奉,六年不赴廷试。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情,也许正是泰州学派的生命力、冲击力和凝聚力之所在吧。 第7页 共7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