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中
古代
北方
少数民族
特有
滑雪板
纳新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滑雪板——察纳
摘 要:滑雪是广受人们欢送的一项现代体育运动。早在隋唐之前,我国古代东北、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就创造了察纳等滑雪用具。与现代滑雪板相比,它不仅在制作工艺上独具特色,还承当了狩猎、出行、运输、体育运动、战争、求生避险等丰富的社会功用。迄今仍在鄂伦春、赫哲、鄂温克、达斡尔、蒙古、满族等各民族人民中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冰嬉等丰富的滑雪文化。在人们越来越重视保护人文遗产的今天,重新认识和发扬以察纳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古代;少数民族;滑雪板;察纳;民俗文化
作者简介:王涛,男, 1977年生,山东宁阳人,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中国计量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史记学、训诂学等方向的学术研究。在台湾汉学研究通讯、求索、理论学刊、古籍整理研究论丛等期刊发表有20世纪中国训诂学学科名称定义的争论、从〈史记〉中的乐器看中国上古时期乐器文化、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等论文。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3)-17-0165-02
在亚、欧、美洲北极圈周围的地域,由于气候的原因,地表长时间覆盖着厚厚的冰雪。对当地居民来说,一般的步行、车载的交通方式,因冰滑雪陷而变得极为困难,于是人们创造了滑雪鞋、滑雪板和雪橇等雪上专用的交通工具。根据考古发现,距今四、五千年前,古代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就已经出现了由动物骨头制成的滑雪板。创造和使用这些滑雪工具,最初是为了出行狩猎和求生避险的方便。随着时间的推移,滑雪的社会功用也在不断变化。1860年,挪威人努尔本又制成了第一块具有现代形制的滑雪板,从而使其在体育运动领域又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由此,发源于北欧的滑雪器具和滑雪文化风行全球。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人们往往把滑雪板看做是北欧人的专利创造,但实际上,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人民也已经拥有了他们独特的滑雪板——察纳。
“察纳〞一词,出自蒙文。14世纪初的波斯史学家拉施特在史集一书中描述蒙古族祖先中的一支——森林兀良合惕部落(即兀良哈)人的生活时说:“因为在他们国内,山和森林很多,而且雪下得很大,所以冬天他们在雪面上打到许多野兽他们制造一种叫做察纳(jāneh)的特别的板子(笔者按:此句不通,原文即如此,当为排版错误),站立在那板上;用皮带作成缰绳,[将它拴在板的前端],然后手拿着棒,以棒撑地,[滑行]于雪面上,有如水上行舟。他们就这样用察纳[滑雪板]驰逐于原野上下,追杀山牛等动物。〞1法国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中,自称转引了名为拉施特书中的这段记载,其文为:“拉施特说:‘他们住在广阔森林(台哈taiga)之中,不住帐篷,根本没有牲畜,以狩猎为生,很轻视游牧人民。所居以树枝编结,外用桦皮遮盖。冬天在雪中狩猎,以木板系于足下,叫做察纳’〞2(按:笔者以商务印书馆编译出版的两书相验,文字出入不小,蒙古帝国史中关于察纳的记载仅此只言片语,而史集中还有一大段关于其形制和使用方法的描述。推其原因大概有二:首先可能是由于两书译者采用了直译和意译两个不同的译法,但更可能是因为先人引书不甚严谨)。该书译者龚钺在此处注文中说:“(Tchana)据科瓦列夫斯基蒙文字典III,页2077,是一种板(雪橇),行于雪上的用具〞3。
在古代汉文典籍中,并没有使用“察纳〞这一词语来指称这种滑雪板,而是依古代汉民族的思维和用语习惯,带有比喻意味地称之为“木〞4或“木脚〞5、“木马〞6。隋书中描述蒙古族祖先中的另外一支——北室韦人的生活时有“气候最寒,雪深没马……地多积雪,惧陷坑穽,骑木而行〞7的字句。“骑木而行〞,就是以木为马、用作交通工具的意思,“木马〞名称大约就因此而来。唐代以来记载这种“木马〞的书籍不少,但其内容大多雷同,可以新唐书和通典为代表。新唐书•回鹘传中记载当时极北地区出乘木马的部落有很多,如“拔野古〞部落,“乘木逐鹿冰上〞8;“木马突厥〞部落,“俗乘木马驰冰上,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蹴辄百步,势迅激〞9;“流鬼〞部,“地蚤寒,多霜雪,以木广六寸、长七尺系其上,以践冰,逐走兽〞10。通典除了关于北室韦、拔野古、流鬼使用木马的记载外,还提到了“拔悉弥〞民族,“国多雪,恒以木为马,雪上逐鹿。〞11显然,以蒙文字典和史集、蒙古帝国史对“察纳〞的解释同汉文典籍对“木马〞的描述相比拟,“察纳〞和“木马〞名异实同。
此外,由于语言的差异,这种滑雪板在北方不同民族间有不同的名称,如赫哲族称其为“克依俄勒〞、“恰尔气克〞或“齐纳愣〞,满族称为“恰尔奇克〞,鄂伦春人称“亭那〞,鄂温克人称“金勒〞,达斡尔人称“肯骨愣〞等12。另外,清语择抄中还提到了一种叫做“乌喇滑子〞的滑雪用具,当也属此类。综合分析以上这些名称,“木马〞是汉文典籍采用的比喻性的说法,从字面上看很难让人同滑雪板联系在一起。而且这一名词所指也不具有唯一性,很容易使人将其与古代中外战争中使用过的同名的攻城工具(如荷马史诗中希腊联军攻破特洛伊城所使用的木马)相混淆;“克依俄勒〞等名称,知者相对较少;“察纳〞一词所指唯一,富有独特的民族色彩,由为中外众多史籍所采用,所以今天用来作为这种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滑雪板的专称更为适宜。
那么,察纳是什么时候创造的?是不是古代蒙古人创造的?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现在已无从确知。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隋唐时期,这种滑雪板已经在北方寒冷多雪地区居住的包括蒙古族祖先在内的众多民族和部落中广为流行。不仅是隋书、新唐书,唐朝的北史、通典等多部典籍中也都有相关的记载;使用它的部落和民族,古书记载有北室韦、拔野古、木马突厥、拔悉弥、流鬼等,他们或属于蒙古语系,或属于突厥语系。从现代的资料看,那么包括蒙古、满、哈萨克、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等,生活区域普及东北、内蒙和新疆的多雪地带。所以它应该是比隋唐更早时期的北方众多少数民族或部落的共同创造。
察纳究竟是什么样子,在制造工艺和使用方面又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呢?笔者找到“新华网·新疆频道〞2022年12月24日一篇含视频的名为新疆阿勒泰:脚穿“察纳〞,上山下山的报道13,截取了其中一些图片,在下文中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详细说明。右图便是新华网记者采访身着蒙古民族服饰的阿勒泰市汉德尕特乡巴帕尔老人时的场面,老人手中所持的就是察纳。
既然在汉籍中名为“木马〞, 显然制作察纳的根底材料为木,品种多为我国北方常见的松木、杨木、桦木等。其大小,前面新唐书中已说约“广六寸,长七尺〞。通典载“其状似盾而头高,其下以马皮顺毛皮之,令毛着雪而滑,如着木屐,缚之足下。假设下阪,走过奔鹿;假设平地履雪,即以杖刺地而走,如船焉。上阪那么手持之而登。〞14。综合以上信息,再将唐代尺寸换算成现代的米制,可知这种滑雪板长度约为1.3至2米之间,宽约十几厘米,板形如盾状,前窄
后宽,而且前面头部略为弯起,以免滑行中陷入冰雪之内。板中部那么装有绑脚皮带(如右上图)。制作方法是以红松为根底板材,将较窄一头的三分之一处插于滚水或火灰之中,后用皮绳张起,使其形成30度左右的弯度,底部缚上马腿的皮,在上面打两组对称的孔,系上牛皮绳,一副滑雪板就制成了(见前述新疆阿勒泰:脚穿“察纳〞,上山下山网文)。这些工艺和今天的滑雪板差异不太大,只是略为简单一些罢了。
但是察纳还有两个独特的工艺:一是在滑雪杖方面。现代滑雪所使用的滑雪杖为一手一支,每支一般在0.9至1.25米之间。而察纳所辅助使用的是一支比人身略长的木质撑杆。如前面通典中所说的那样,“以杖刺地而走,如船焉〞,即使用时以这支木杆撑地滑行,有点像旱地划船(如右图)。这种木撑杆倒是同挪威2500年前岩刻中“勒德于人〞所使用的单支的滑雪杆极为相似。那么,这究竟说明古人的智慧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还是提供了察纳和古代北欧滑雪器具渊源关系的线索呢?看来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与欧式风格的现代滑雪板相比,察纳的第二道工艺特点,是马皮包底。即前文通典中所说的“其
下以马皮顺毛皮之,令毛着雪而滑〞(如右图)。这种马皮,多为马的前腿皮。将其包在板底的察纳,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就是可以在冰雪中逆山而上!因为马前腿的皮没有绒毛,不会很涩,上山时毛是逆着的,能起到良好的抓地作用。而且,下山时毛是顺着的,还可以减少阻力。这就是察纳以马皮包底的独特妙用,所以它被形象地称为“毛雪板〞。总体来说,与现代滑雪板相比,察纳的样式较为简单,单支长撑杆使用起来较为笨拙,板形也不具有现代滑雪板两侧内弯的工艺特点,所以使用起来相对不够灵活。但是它在长宽度、弯头、脚部固定等方面都已经初步具有了现代滑雪板的特点。尤其是马皮包底、可以逆山而上,作为它所独有的工艺特点,更是引人关注。
除了出行、狩猎外,这种滑雪板在功能上还有很多妙用。史集中还记载:“除自己踏着的察纳外,他们还拖着连接起来的另一些[滑雪板]走,他们将打杀的野兽放在上面。即使放上二、三千曼[重荷]花不了多大力气就可以轻快地行走在雪层上。〞15这时候,这种“连接起来的〞数个察纳,又起到了雪橇的作用。据史集这段文字的注释中考证,二、三千曼可能到达6000-9000公斤之重,虽然略显夸张,但也可见其负载能力的出众。但是比起笨拙沉重的雪橇、爬犁、冰床等大型运载工具来说,察纳的形体、重量更有利于携带。这有是其功能上的一大优点。另外,清语择抄中还记载了努尔哈赤的部将费古烈领军着乌喇滑子日行七百余里解救友军之围的史事。从此,滑行冰雪的技能也引起了清朝历代皇帝的重视,乾隆时把滑冰(当时叫做冰嬉)与满语、骑射、摔跤为大清国俗,冰嬉也成为检阅八旗队伍冬季训练的重要手段。每年冬天,朝廷都会从八旗军中挑选1600多人集中到北京西苑三海进行统一的冰上训练和表演。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在还存有乾隆时命令宫廷画家据此绘制的精美的冰嬉图。这又是其应用于军事领域的见证。总之,有了察纳为代表的这些滑雪工具,在那些寒冷多雪地区居住了数千年的众多民族的居民们可以在冰天雪地中如“奔马〞一般出行、狩猎、运输、打仗,为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可以说,察纳在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灿烂的文明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然而,这种极富民族特色的滑雪器具由于历史的局限及现代文明的冲击,始终少为国人所知,甚至在原使用者中也濒临失传,所以这给抢救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古老文化)的工作提出了一个相当紧迫的课题。所幸的是,进入21世纪,人们在保护人文遗产方面的意识有所加强,例如新疆阿勒泰等地区相继推出冰雪旅游文化节,使人们在享受阳光、白雪、羊肉串、奶茶、冬不拉之余,还可以亲身体验使用这种我国特有的滑雪器具参加滑雪比赛的乐趣。使用察纳滑雪现在已经成为当地旅游工程中一个新的亮点,这就使这种古老的滑雪器具重新焕发出生机,具有了为振兴当地经济、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工程、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效劳的新的、独特的价值,这也为以察纳为标志的我国古老的滑雪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失为使民俗传统与现代文明较好结合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注释:
1.(波斯)拉施特主编, 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版,第一卷第一分册第203页。
2.(法)雷纳·格鲁塞著,龚钺译:蒙古帝国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23页。
3.同上。
4.魏征、令狐德棻: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883页。
5.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468页。
6.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148页。
7.魏征、令狐德棻: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883页。
8.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140页。
9.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148页。
10.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10页。
11.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490页。
12. 丁学斌:北方渔猎民族的滑雪狩猎文化,载于黑龙江民族丛刊2022年第5期(总第88期)。
13. /2022-12/24/content_5892126.htm。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