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海峡西岸
经济区
发展
现状
对策
研究
海峡西岸经济区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开展现状
(一)沿海集聚形成连片开展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3年,东南沿海(福、厦、泉、漳、莆五地市)与闽西北地区(宁、南、三、龙四地市)经济总量之比约为1.53:1,到202223年末,沿海经济带和内陆经济带两者经济总量之比为3.85:l;综合经济实力两者在1983年之比为0.9:1,到202223年末,两者之比为1.62:1,经济重心逐渐向东南移。从202223年全省市县综合经济实力来看,东南沿海地区属于兴旺地区、较兴旺地区的市县有22个,而闽西北地区只有12个;其中,属于兴旺地区市县前者有9个,而后者只有2个,相差甚大。显而易见,区域经济开展水平沿海经济带明显高于内陆经济带。
从202223年XX省统计年鉴国民经济核算中城市根本情况选取11个指标按每个地级市进行综合经济实力分析,可以看出,厦门、福州、泉州、三市经济开展水平高、开展相对较快、区位条件优越、开放程度较高、开展活力强,是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城市,漳州、莆田、宁德三市相对于核心地区而言经济开展水平要低,但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开放的根底,经济开展的潜在优势大,为沿海经济带的次中心城市;内陆经济带三市经济开展水平要低于沿海经济带,区位条件与后者相比要差。全省综合经济实力为兴旺、较兴旺的县域集中分布在沿海、沿线、沿江地区,且在闽东南沿海地区呈连片集中分布,并逐步形成沿海经济带和内陆经济带。特别是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市的沿海地区逐步形成城市密集区、产业密集区和人口密集区。
(二)产业集聚加快了工业化空间的拓展
产业集群是指地理上相对集中的、业务上横向相关或纵向相关的、交易机制上遵循市场法那么的多个企业集聚体。随着福州、厦门、泉州核心城市开展壮大,集聚效应突显,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有关联的企业群体,由于集聚获得范围经济效应和活力,竞争力大大增强。一般来说,产业集群开展与区域经济活泼程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即产业集群发育越好的区域,其经济越活泼。沿海经济带规模较大的有马尾显示器、青口汽车、厦门,泥洲湾石化、晋江鞋业、石狮服装、德化陶瓷等,这些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福州、泉配套机构缺少,产品层次低,主要依托农林资源,竞争力弱,对经济增长的奉献比较有限。从产业演替的历史进程看,区域产业集群开展是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重要动力之一。闽东南沿海地区与闽西北地区产业集群开展的差异,使闽东南沿海地区更进一步产生企业的聚集,根底设施进一步完善,空间进一步拓展。
(三)农村工业化速度加快
近三十年来,XX省城市化突飞猛进的动力来源主要是农村的工业化。而推动农村工业化的主要力量是源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至202223年,全省乡镇企业达87.6万个,实现总产值7138亿元,工业产值4987亿元,出口交货值1235亿元,增加值1736亿元,成为福建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福建乡镇企业的崛起,极大地推进了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开展,福建的建制镇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202223年底福建的建制镇为626个,与1990年相比,建制镇的数量增长了120%;分地区分析,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5个沿海设区市的建制镇由153个增加到365个,增长了140%,而其它4个内地山区设区市的建制镇由130个增加到261个,增长了20230%,5个沿海设区市镇人口由129.7万人增加到414.1万人,增长2.2倍,而内地山区4个设区市由114.2万人增加到234.0万人,增长1.0倍气从以上数据来看,福建沿海的建制镇的开展和镇人口增长都明显快于内地山区。而在同时期,闽东南地区的乡镇企业开展速度也快于内地山区,由此,可以认为乡镇企业开展对福建城市化特别是沿海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开展是密切相关的。
(四)资本、劳动力资源在增多
资本流动性是影响经济空间演化的主导力量。东南沿海地区作为福建开放政策实施的核心地带,外资的流向成为其经济空间集聚和扩散的重要动力机制之一。大量资金的投入有力地推动了东南沿海地区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和产业的开展,从而也改变了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结构,产业和人口在这一地域的集聚和扩散。改革前的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受全国开展战略和与台湾对抗关系的制约,经济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XX省得益于区位优势和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外资在XX省经济开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据有关部门测算,外资实际到资每增长2023%,就可以带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特别是90年代以来,外资在全省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特别是沿海六地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占全省57.11%,对福建特别是沿海地区gdp的奉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外资的聚集对福建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开展起着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对近30年来外资聚集沿海经济带与内陆经济带的比例为13:l从十一五期间,福建各设区市实际利用外资直接投资金额587.53,其中85.7%集中在闽东南沿海地区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四市,而在西部山区的南平、三明、XX市三市仅有7.3%;再从厦门经济特区和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总产值与外商投资比照研究,说明外资企业与外商投资对于中心城市工业开展与城市化水平关系成正态分布规律;现在,再来考察一下外资按行业分布的情况。依据福建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来测算,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和房地产、公用事业。其中投向工业领域占了约七成。这对推进福建工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从以上数据可以说明:沿海经济带和内陆经济带差距不断扩大,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力、技术便会源源不断地向沿海地区聚集,使该地区形成了一种具有规模效益递增的聚集经济,从而为中、小城市数量的扩张和内涵的扩大提供了物质的保证。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地域上福建的外资主要聚集在闽东南沿海地区,行业上向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等方面集中,向沿海中心城市集中,这样就有力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同时吸纳了大量的本省和外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加速了沿海地区城市化的开展。因此这里认为资本、劳动力资源的集聚及资源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是福建沿海地区城市化快速开展的根本前提。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开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规模偏小
城市化的开展仍落后于工业化进程,与非农业化相比滞后性更为明显。当前,福建的城市化水平虽然与工业化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但与世界同时期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如果与钱纳里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中的标准相比较,福建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率之间的差距将更明显。
例如。工业化率为37.9时,城市化率应为65.8%.福建在2022年工业化率为37.5%时,城市化水平才41.57%,而2023年当工业化率到达40.60%时,城市化率仅到达44.60%.因此目前福建的城市化水平仍低于钱纳里模式约20个百分点。2023年福建的非农产业增加值占85.80%,劳动力的非农化水平为55.25%,分别比全省城市化水平高41.1和11.19个百分点。以上数据说明,福建城市化的开展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XX省23个城市中,仅有一个特大城市(福州),一个大城市(厦门),占8.7%.而邻近的XX省有2023个、XX省2023个、XX省5个,XX省5个,分别占其城市总数的24.4%,
20.8%,
9.6%和22.7%.在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方面,福州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不包括4个直辖市和拉萨)中居第20位:XX市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末位。城市规模小,限制了城市功能性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开展,从而也使城市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得不到充分地发挥。除了沿海中心城市福州,厦门和泵州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外,一些地级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较弱,甚至还不如一些县级市实力强,难以在区域经济开展中发挥龙头作用,充分带动区域经济开展。同时存在小城镇过多、规模偏小等问题。全省44个县城的人口都在11万以下,平均规模为5.72万人,除了城关镇,其它建制镇的人口平均规模缺乏9千人。分地区看,沿海地区的镇规模会大一些,XX市平均1.2万人,XX市平均0.9万人,XX市平均0.8万人;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有些地方政府违背城市化自身开展的规律,利用行政命令手段强行推进城市化,而不是通过开展非农产业来推进城市化,这样,新建起来的镇就会因为缺乏支柱产业的支撑,而无法产生经济聚集功能和辐射功能。
(二)制度性问题
根据刘易斯的人口迁移理论,城市部门的工业化进步必然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最终使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向现代一元的经济结构演进。这也是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自然过程。但是,在福建,由于城乡二元分割的管理体制依然存在,工业化的进步并不必然产生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结果,这可以从福建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劳动力非农化水平表达出来。因此,当供应各种制度来鼓励工业化加速时,还必须伴有相应的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制度安排,以保障工业化对城市化推动力的充分发挥。
当前,影响福建城市化进程的制度性障碍主要表现在促进福建城市化开展的制度体系不尽完善,制度的配套协调功能缺乏。为了促进福建的城市化进程,制订了一些符合市场经济开展规律和加速城市化进程的相关政策体系,如供应各种鼓励工业化开展的制度、供应各种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以及促进城市开展壮大的制度安排。但是,对制约福建城市化进程最根本的制度安排至今仍未得到彻底地变革,这些制度安排包括:农村土地及经营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城乡就业制度等等。由于这些与市场经济开展规律不相符的制度仍现实地存在着,因此,任何其它促进城市化开展的制度安排,真正实行起来,都将会面临着效用衰减的难题。这就造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开展的不协调,劳动力非农化与人口城市化之间的不协调。
(三)弱质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开展滞后
改革开放33年来,福建工业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原来落后农业省份开展到工业较为兴旺,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11位的初步兴旺的省份。但是,应该说,XX省离完全实现工业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从整体的情况来看,XX省的工业化仍然是属于弱质的工业化,还没有到达工业强省的程度。当前,福建工业化存在突出的问题是工业结构不合理、工业技术水平落后、生产规模不经济、能源利用率低和环境污染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等矛盾。各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和质量也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
闽东南沿海地区在外资的推动下加工制造业高速开展,而内地和山区工业开展乏力,经济增长缓慢。工业化进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始终制约着福建工业化的进一步深化。首先,福建工业企业由于长期处在不平等竞争的内外环境条件下,使得企业间差距有继续不断扩大的趋势。两极分化格局己经出现,三资企业蓬勃开展,一支独秀,而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尤其是纯国有及其他类型的企业那么如牛负重,苟延残喘。其次产值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三分之一的工业小企业,开展态势不够理想,生产经营状况常年低落。这些工业小企业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资源加工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容易受到市场的冲击,存在着极大的忧患。工业化水准不够高,从而无法实现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更替。目前,福建城镇在产业培育上,除了沿海少数城市外,其他城市的产业开展水平低,与城市所担负的经济中心功能不相协调,难以在经济开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从九地市的产业结构来看,仅有福州、泉州第一产业比重较低,分别为11.8%.6.02%;第二产业比重缺乏40%的城市有三明、南平、宁德。第三产业的比重普遍较低,除了XX市辖区、超过50%、漳州接近50%以外,其他都低于50%,从以上的实证分析来看,福建的工业化水平还处于弱质阶段,各个地区开展相当不平衡。而产业结构除了XX市辖区、XX市辖区、XX市辖区三、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