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重要
特征
2023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主要观点
●十7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心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其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动身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共同建设与共同享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只有坚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同建设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共同享有的程度才能不断增加。
十7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心,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宏大旗帜,在团结带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宏大实践中,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了科学进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展阶段性特征的自觉熟悉和深刻把握,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进展。其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动身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今年的两会上,同志指出,肯定要在党的领导下,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这一重要讲话,进一步说明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和依靠力量,对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指导作用。
和谐社会是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明确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就是坚持进展为了人民、进展依靠人民、进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是实现社会公正正义的根本要求。公正正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进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退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有。解放和进展生产力,是为了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宝,为实现社会公正正义奠定物质根底;共同富有,指明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进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享社会物质财宝。解放和进展生产力与共同富有,两者统一于实现社会公正正义的过程中。共同建设,就是要通过实现权利公正、时机公正、规章公正、安排公正,保障和促进全社会成员诚恳劳动、合法经营,激发全社会的制造活力,共同解放和进展生产力;共同享有,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动身,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进展成果,并朝着共同富有的方向稳步前进。因此,只有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才能使社会公正正义不断得到实现。
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改革进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既给我国进展带来巨大活力,也给社会生活带来这样那样的冲突和问题。在这种状况下,扎实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我们把共同建设作为根本途径,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乐观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广阔人民群众参加和谐社会建设的热忱和制造活力;把共同享有作为根本目标,努力实现好、维护好、进展好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犹如志所指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艰难简单的系统工程,只有发动广阔人民群众共同参加,才能使这一雄伟目标变成现实;只有让广阔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广阔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因此,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身点,又是其落脚点。
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实现广阔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根本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为了使更高水平的小康“惠及十几亿人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促进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党始终是站在广阔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谋进展、促进展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亲密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只有始终坚持敬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我们的事业才会顺当进展。因此,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
正确把握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根本要求
共同建设与共同享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二者不行分割。共同建设是前提和途径,共同享有是目标和结果。只强调共同建设而不注意共同享有,共同建设就没有持续的活力;只强调共同享有而不强调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就没有坚实的根底。只有坚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同建设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共同享有的程度才能不断增加。
根据科学进展观的要求把握好共建共享。社会要和谐,首先要进展。科学进展观是指导进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进展必需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导方针。因此,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必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进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进展观念、创新进展模式、提高进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进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进展的轨道。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动身把握好共建共享。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进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到达小康水平。但也要看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进展和地区进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兴旺的状况尚没有根本转变,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享受经济社会进展成果的程度和水平上还存在肯定差距,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难而繁重。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增加共建共享的紧迫感,把实现社会公正正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动身,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强化共建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共享的程度与水平。
从“四个敬重〞的重大方针上把握好共建共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需全面贯彻敬重劳动、敬重学问、敬重人才、敬重制造的方针。贯彻“四个敬重〞的重大方针,就是要通过激发活力、提高效率,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进展,这与共建共享的目标和要求是统一的。因此,在共建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包括学问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阔农夫推动经济社会进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舞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进展乐观奉献力量;在共享中,既要首先考虑并满意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特殊是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兴旺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又要保持兴旺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进展活力,从而把全社会全民族的制造活力都分散到党和国家事业进展上来。
努力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贯彻落实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重要原那么,必需根据党中心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努力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在全社会树立和培育共建共享的意识和观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需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社会历史进展的主体,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那么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因此,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妙愿景鼓舞人民、引导人民,在全社会树立和培育共建共享的意识和观念,坚持共建共享的导向,唱响共建共享的主旋律,培育共建共享的精神,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气氛。
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解决好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安排、教育、医疗、住房、平安生产、社会治安等民生问题。依法建立以权利公正、时机公正、规章公正、安排公正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全体成员公平地享有社会资源与进展成果。坚持按劳安排为主体、多种安排方式并存的安排方式,既要鼓舞一局部地区、一局部人通过诚恳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推动先富带未富、先富帮未富;也要在经济进展的根底上,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安排格局,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局部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掩盖面,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根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暖和。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正的社会环境,从收入安排、利益调整、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实行切实措施,促进社会公正正义。
乐观营造有利于制造活力竞相迸发的体制环境。全面贯彻“四个敬重〞的方针,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舞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气氛,放手让一切劳动、学问、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制造社会财宝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不失时机地推动改革开放,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进一步解放和进展生产力,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共谋进展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为经济进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在全党全社会大力营造鼓舞制造、敬重制造、保护制造的良好社会气氛,支持人们通过理论创新激发思想活力,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体制活力,通过科技创新激发经济活力,使我国经济社会进展始终布满蓬勃的生气和活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