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博于学游于艺雅于行游于艺 悟之道.docx
下载文档

ID:1184134

大小:24.04KB

页数: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天道酬勤 博于学游于艺雅于行_游于艺 悟之道      范硕,字伯峰,号常山人   一九六二年生于河北正定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评审委员会委员   培训中心教授   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国家一级美术师   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一篇文章的灵魂往往蕴藏于标题之中,所以给文章起名就成了我写作中最头痛的一个环节。但是范硕的这篇专访却让我的头没有再痛,几乎是在采访结束时,这个标题就已出现在脑海之中。游于艺,是指他广取给养不断学习的艺术探索精神;悟之道,那么是指他在传统与创新上的颖思善悟中确立了自家风骨。范硕为人谦诚朴厚,有君子之风,同时,他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性情中人。如此一人,有缘相识,可谓幸事。   溯于源   范硕的祖上在古城正定算得上书香门第,祖父在故土一带颇有书名,但也正因了这些,范硕从小就趴在书桌前看父亲习字,虽不懂其中微妙,却被其深深吸引。读小学一年级后,范硕就开始临习柳公权玄秘塔,这对于他的艺术生涯是一个强有力的起点。1979年,范硕考入保定美校,学的是美术行当中最累最难的雕塑,父亲殷切地关注着儿子。范硕说,那时半大不小,还不知道体会父爱之厚,每次父亲问起学习情况,都极不耐烦地顶撞回去。直到有回父亲忍无可忍,盛怒之下把他的文具一件件摔到地上,一边痛责,一边挥泪,范硕自知闯祸,太伤了父亲,一边哭,一边捡,一边向父亲赔罪,父子俩人相对痛哭一场。事后,他突然感觉自己长大了,成熟了,一下子理解了父亲的一片苦心。从此后,每次回家,他都同父亲促膝相对,剪烛长谈至深夜,直到前几年父亲突然去世。至今说起来,范硕仍泪光盈盈,负疚自责之情溢于言表。在美校,范硕得以亲聆像韩羽这样高师的教诲,更幸遇陈春元这样诲人有方的书学前辈。范硕爱书痴心不改,拜于陈春元先生门下,苦习三年颜真卿,为他日后书法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根底。   游于艺   “游于艺〞,是指为学者遍历、熟习六艺,故仁德日新,身心自适、顺畅而入优游之境、达明道之功。翻开范硕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坚实的传统功力中包含着一种时代的元素,他并不像时下一些书家以粗砺的“民间书法〞为变化的母体,而是牢牢植根于经典传统,守常有度,变化有节,不泥古,不流俗,既有时代风貌,又不失古典的优雅之美。近年来,范硕比拟留意于魏晋二王,他试图将碑与帖融合为自己的一种全新的书法语言,戒粗率急躁而求精到耐看,避狂怪张扬而取平实恬静,弱化碑的“硬〞,硬化帖的“柔〞,于碑帖之间艰难地探索着。在范硕的作品里,我们很容易找到汉隶、魏碑,颜真卿、杨凝式、王铎,八大及明清诸家的影子,然而,所有这些都不是作为孤立的书法元素单独存在的。众多前人的优秀书法因子在范硕富有现代审美情趣的“催化〞下,成为了一种颇具传统底蕴又富现代情趣的书法作品。   范硕初学绘画,作画应算是他的本色行当。只是后来他以书名,人们反倒不知其画了。范硕作画以山水为善,也间有人物。其山水大抵取黄宾虹笔意,注重笔墨的质感和金石味,虽然尚未形成自家面目,但却将黄之笔法技法熟练运用如同己出,出手已颇非凡。范硕作书亦作画,所以他的书法注重渗透一种画理,即“趣〞。书家字往往缺趣,画家字那么往往缺法,一个书家如何既能得趣又不悖法,范硕认为,书家借画家的一双“活眼〞,使自己笔下的每一笔都活起来,当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范硕因书法而著名,而其绘画也同样到达很高的境界。品读范硕先生的画,迎面扑来的博大、沉雄的气势中含有清凉沧桑的意味,如同其书法给人的感觉一样,荡气回肠又略感沉重。那山那树那水的笔致构成的节奏,使全画有一种整体性很强的主调。树和轻烟掩映着时隐时现的青瓦,像从一层薄纱中透出的小溪,可谓和弦,又使画有了丰富的层次。他的作品能驭繁以约,用简练的笔墨描绘自己的观察所得,并以精心锤炼的手法表现心中的所感所思所求,因而富有韵味。   得盛名   毕业后,范硕放弃了雕塑创作,潜心学书作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范硕在艺术上谋求独立的开始。那时的他真有点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劲头,直至1987年石家庄搞展览,范硕才有作品送展,而同年便获上海书法杂志评选的全国百名书家称号;河北省首届书法评展也一举获奖。真是不鸣那么已一鸣惊人,范硕初登书坛,便在河北书界脱颖而出。此后,连续数次参加全国书展,直至五届中青展获奖,遂绝迹于各种展览。今时今日的范硕,可以清醒地回头看看,他说;“那时的书坛一味地追求创新,字越大,结构越怪,线条越放纵,才可称之为好,那可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尽管作品频频获奖,内心却越来越不踏实,不知道该往哪走。 〞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范硕偶然有时机参观了故宫博物院,正好赶上了珍宝馆举办藏品展,这可是一次难忘的视觉盛宴,范硕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根〞。特别是黄山谷大草“诸上座贴〞真迹,通篇法度严谨,奇崛豪迈。面对原作,如见山谷先生本人挥毫泼墨,沉潜如老僧入定,宁静如春蚕吐丝。范硕突然间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书法传统是一座高山,它历经几千年书法实践与理论的堆积,一代又一代书家们不断地丰富和充实,才成为今天横亘于我们面前的书法高山。每一个书家都有可能给其顶峰添土加石,丰富它的内容,增加它的高度,但你绝对不可能抛开它另起炉灶重造一座高山。书法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攀登的过程。你必须到达顶峰,然后才有可能为增加其高度进行“添土加石〞的创造。   悟之道   在范硕看来,“悟〞这个字非常紧要,贯穿于整个线条的轨迹。只做不悟,只会使努力失去意义,这不仅适用于艺术探索,更是一种生活态度,适用于情感、处事,乃至整个人生。   “河北书法会馆〞于2023年3月26日正式在省会揭牌成立。河北书法家协会和邢台恒嘉地产公司联手合作,使我省书法界拥有了自己的活动场所,这是文企联姻、优势互补合作方式的全新尝试。河北书法会馆面积1600平方米,设有300平方米的展厅、画室和茶室,集书画展览、艺术画廊、文化交流和专业培训于一身,我省书协会员与各界艺术人士,将在此免费切磋交流。范硕对“河北书法会馆〞的建设倾注了辛勤的汗水和难以想象的努力。范硕说:“书法会馆可将书法艺术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是省内外书法家交流展示的平台。〞对我省书法事业的开展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艺术与自然往往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奇妙联系,前人说师法自然,这实在是一种博大精深的经验之谈:张旭观“担夫争道〞得草意,怀素观夏云而悟笔法,文与可见蛇斗而知草法之妙,黄山谷见船夫荡桨书艺大进,坐见江山遂得江山之助。范硕常常到山里去,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哪儿,看山、看石、看树,“相看两不厌〞。他说山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当你摒除一切杂念,与它默默相对时,便可以有一种无言的交流。山是一位智者,一位大师,它可以虚空你的贪欲,净化你的心灵,升华你的才思,拓展你的艺术思维空间。他常常出神地看着落尽繁华的柿子树,他说每每看到柿子树的虬枝,就仿佛为自己的书法语言中灌注了一种遒劲的力量和错综变化的妙悟。在艺术积累与创作过程中,范硕或许并不是很理智地进行这种融入自然的选择而更多地是一种本性,但这种本性或者比理性使他更具有一种攀登书画艺术顶峰的潜质。这些思想朴素而有哲理,用思想照顾自然,用自然中的哲理照顾艺术已成为范硕艺术思想的重要构成。   笔者深深服膺于范硕的行书。其行书结字增减变化处有着一种扑面而来的逸气。其用笔力贯中截,通篇不见浮怯之笔,且于一画之间显示着微妙的变化,搭折处也显示着帖学的精到,侧锋仅见于局部的连属或个别单字,以活泼章法。范硕行书结字之妙,在于绝无生拉硬扯、成心移位的乖张之举,既不失传统法那么,又能彰显个性。他的行书,章法空灵、疏朗且不失茂密。其疏朗缘于留白的适度以及在虚实上的经营布置,而茂密在于结字沉实与姿态多方。其作品字与字之间,多是靠单字几何形状进行揖让错落并相映成趣。由此生发的美感,无论从局部到整体,都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同时,范硕亦不喜欢以成心大聚大散或枯湿浓淡来制造章法矛盾,以刺激欣赏力。他胸怀奇气,在充满激情的状态下,却能做到不漫不越,下笔似敛实放,自然含蓄中显示出很强的艺术张力。   胸有海   范硕本人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其过人的包容力。“文人相轻〞的事件实在是见得太多了,可是像范硕这样真心实意的赞美其他书家,甚至是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坦然地成认自己不如别人,可以说得出自己的缺点所在,实在并不多见。就凭这一点他就值得被人尊重。   1997年时河北的书法在全国属于比拟靠后的位置,担任河北书法家协会秘书长的范硕和书法家协会的同仁经过了10年的努力,组织了一系列有影响力、高水平的书法比赛及推广活动,今天的河北已经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大省,得到了全国同行的普遍认同。近几年在全国举办的各种书法大展中名列前矛。秘书长的工作可谓杂务缠身,对此他说:“既然做了这个工作,我就必须要对它负责,不能是一个专业的书法家,而必须是一个书法组织家,必须从整个省的书法建设考虑问题,我们省用了十年的时间把河北变成了一个书法大省,下一步,我们的目标就是由大变强,壮大我们的书法名家队伍,在全省范围内普及书法,营造良好的文化气氛。〞谈话间,我能感受到他强烈的使命感。   在路上   应该说,范硕始终行走在传统文人注重修为历练的路上,其艺术禀赋与文化理想在一件件作品中不断衍化并展呈出来。对于范硕个人艺术开展方向,他本人有一个经典的“苹果说〞。他认为,艺术好比沙果和苹果,寻得一点感觉,吸收一点营养,在短时间内成熟,就可长成一个小红沙果,食之甘甜,然一口毙之,其味索然。反之,在探索中成长,长时间汲取大量营养,不断突破和蜕变,经历漫长的生长期,最后长成一个鲜红的大红苹果,丰硕甘美,味长韵深。范硕笑称,自己还是探索期,不想长大,不想过早成熟,自己的小苹果还不想红。   在整理范硕受访的照片时,一位隔壁新来的同事来借点东西,她是个刚毕业的设计专业的本科生,看到中那个目光平和的谦谦君子,止住了脚步,问道这就是范硕吧,言毕,目光中流露出了钦佩之色。   是的,这就是范硕。   编辑/王恒茂 张 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