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建设
民俗
11
校本
课程
涵养
农民工
子弟
国情
建设民俗“1+1〞校本课程,修养农民工子弟家国情怀
校本课程的实施让这些孩子既不忘乡音、乡情,爱自己的家乡,也爱第二故土——绍兴,爱我们的祖国。无论他们今后走向哪里,他们都是有根的人,有家国情怀的堂堂中国人。
我国民俗学奠基人钟敬文先生说:“人生活在民俗里,就好似鱼生活在水里,两者是须臾不可别离的东西。〞合理利用民俗文化元素,利用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和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成为随处可见、可用的活教材,让民俗文化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对促进农民工子弟教育、开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地处浙江省绍兴市袍江国家级开发区的群英小学是一所纯农民工子弟学校,近千名学生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18个民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民俗百花园〞。学校立足学生、立足生活和立足地域,开发与实施民俗风情“1+1〞校本课程,提升农民工子女的民俗文化素养,促进流动儿童对家乡民俗文化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对异乡〔绍兴〕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融入感,通过开发出生地和就读地民俗文化“1+1〞校本课程,修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三化一体,整合民俗“1+1〞课程资源
〔一〕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民俗化
我们根据农民工子女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分解与整合,让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有机衔接,使这些课程更符合学生开展的实际需求。以满足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需求为原那么,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满足师生全面开展、个性开展的需要,构建了运动与游戏、美术与工艺、语言与故事、音乐与戏曲、饮食与特产、节俗与礼仪等六门民俗风情“1+1〞课程。
运动与游戏这一课程,就是根据国家体育课程中的游戏教学要求,我们整合了绍兴以及学生家乡的游戏,以低段年级为教学对象,从玩法、技能、技巧进行分类组合,形成了民俗游戏的1+1,让学生在朗朗笑声与浓浓乡情中,传承各地民俗游戏文化,促进儿童体质的健康开展和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美术与工艺课,我们选取国家美术课程中有关民俗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开发,如天津的泥塑、庆阳的香包、淮坊的风筝、绍兴的花雕、花边以及白族的扎染等,了解民间工艺文化的历史、起源、意义,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审美素养。语言与故事课,我们立足民俗,辐射语言,以三年级语文教材作为参考的文本,对接绍兴与家乡,方言、俗语、谚语、谜语、对联、歇后语、绕口令等进行延伸、拓展,使之生活化、情趣化。童谣的音韵、神话的神秘、故事的有趣……这些民间文学正与儿童的好奇、天真、游戏心理契合,成为童年贴心的牵挂和营养,展示出民俗文化的异彩纷呈和自然亲切。节俗与礼仪课,穿越时空界限,从家乡来到绍兴,听听节日传说,学学日常礼节,品品民风乡情,体会礼俗文化的无穷魅力,做一个“知节俗、懂礼仪〞的小绅士、小淑女,让礼仪之邦的美名传播四方、传承千秋。
〔二〕校本课程生本化、民俗化
走进群英小学,你就会感受到“民俗文化,群英荟萃〞的气氛,学校积极开发学生喜欢、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民俗化校本课程。学校组建了小百灵社团〔民族音乐〕、小孔雀社团〔民族舞蹈〕、民间工艺社团〔小画家、剪纸〕、民间故事社团以及民俗风情小导游、民俗游戏等社团,让那些有梦想、有特长的孩子自己申报社团,并在每周五下午的校本课程中,由专任老师辅导,定时定点开展活动。
在群英小学,人人都是学校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开发一种学校课程或参与一个学生社团的辅导工作。为保证校本课程质量,学校在调动本校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同时积极寻求校外合作,聘请了笛子、葫芦丝、跆拳道、国际象棋、书法等专业教师。
我们为学生打造的这些民俗化课程资源,犹如一道道营养丰富的自助餐,以其多样性、趣味性吸引着学生,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发现自己适合什么,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三〕学生活动课程化、民俗化
在群英小学,每一次活动都纳入统一的课程管理,把活动与课程整合起来实施,使得学生活动更具方案性、科学性和标准性。
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民俗特色主题系列活动,大力营造“民俗百花园〞校园特色文化。学校开展“民俗游戏游园会〞“民族歌舞大奖赛〞“民间故事大家讲〞“民俗好声音〞“民俗风情节〞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充分挖掘、展示各地优秀民俗文化资源,展现了群英学子勤劳勇敢、团结和谐的精神风貌,促进民俗风情“1+1〞特色课程的推进。
群英小学“三化一体〞的民俗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富有个性的教育资源,为孩子们拓展了自由飞翔的天地,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开展的需要;“三化一体〞的民俗课程体系,让孩子们共守民俗文化之根,为学生优质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底。
二、四步到位,推进民俗“1+1〞课程教学
〔一〕课程资源的筛选
我们精选学生籍贯所在地的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整合教材已有的和学生的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国家、地方课程配套〔“我是绍兴人〞课程和越城区的越文化教育读本〕,和幼儿园、初中乃至今后走上社会相衔接,凸显实用价值。
音乐与戏曲这一课程,我们撷取国家课程中民族音乐、民族歌舞的教学内容,彰显绍兴与家乡的民俗特色,进行拓展选材。细腻婉柔的小调、高亢嘹亮的山歌、激情奔放的狮舞、委婉优雅的越剧、滑稽幽默的鹦哥戏、神奇美妙的乐器……使学生一起听民歌旋律,唱地方戏曲,演民族歌舞,奏民间器乐,走进鲁迅笔下的绍兴社戏……有你有我,享受音乐,享受快乐!饮食与特产这一课程,我们有机地整合了科学课中饮食教学、越城区的魅力文化读本的内容。“南米北面〞、“东甜、西辣、北咸、南鲜、中酸〞,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口味、不同特产,当我们离开熟悉的家乡,带着自己“舌尖上的民俗〞来到第二故土,当舌尖遇到民俗,当“家乡的食俗〞遇到“绍兴的饮食习惯〞,这“1+1〞的作用就这样妙不可言地开始发生。
〔二〕课程内容的编排
每册读本围绕一个主题,分设12个专题,每一课根本结合一学年时令顺序〔9月—6月〕,每个专题以“绍兴+各地〞进行对接,表达“1+1〞的妙用,便于实践操作。
例如节俗与礼仪课的内容就是按时令顺序编排:中秋思亲、重阳敬老、春节拜年、清明祭祀、端午除五毒;美术与工艺课内容顺序:中秋放河灯、春节贴窗花、元宵挂灯笼、端午做香囊。
〔三〕课堂形式的呈现
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导向,力求儿童化,图文并茂,内容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活动寓教于乐,以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平时常见的的场景为插图,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游戏、儿歌等为载体。
下面以清明祭祀这一课的内容呈现为例来说明。学俗:知道清明节的来历;知俗:了解清明祭祀的各种习俗,诵读清明诗歌,参加清明诗会;入乡随俗:了解绍兴以及其他各地的祭祀习俗;移风易俗:我们提倡“鲜花献逝者,网上祭英魂〞“诗歌寄哀思,青团忆故人〞。
〔四〕课堂教学的推进
按“知识窗—实践园—拓展谷—展示台〞主线徐徐展开,以“读一读、讲一讲、做一做、找一找、比一比、秀一秀、评一评〞的板块层层推进,使读本编排表达一定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激发兴致,表达童趣,便于教学。
知识窗以介绍本课教学内容为主旨,以故事或小知识的形式呈现;实践园以绍兴的内容为主;拓展谷以拓展、延伸的形式介绍学生家乡相关内容;展示台整合绍兴及家乡各地的内容,以活动、表演、制作等方式进行展示。
三、三个结合,提升“民俗1+1〞课程实效
〔一〕乡土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乡土性即当地自然人文的特殊性,而系统性即知识的完整性。民俗风情是反映地域文化的重要元素,自然要把乡土性放在第一位,使人们能强烈感受到写的是当地,而不是其他地方,但民俗风情应符合教学的规律,应具有系统性。民俗风情“1+1〞课程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一到六年级中分别开展运动与游戏、美术与工艺、方言与故事、音乐与戏曲、饮食与特产、节庆与礼仪教学,主题鲜明,层次清晰,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反映了两地的民俗风情。
〔二〕专题性与拓展性相结合
专题性是各章节按典型的风情来编写,每一课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板块。而拓展性是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因地制宜地实施教育教学活动,鼓励并激发学习者完成一些开放的、基于问题解决的任务。民俗风情“1+1〞课程用“出生地民俗风情+就读地民俗风情〞,即“1+1〞的方式把两地风情进行无缝对接,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两地文化的融合。
〔三〕可读性与游戏性相结合
持续注意是儿童重要的思维品质之一。为了吸引学生持久的求知欲,民俗风情“1+1〞课程在可读性与游戏性上下足了功夫。学习内容的呈现,以故事导读、图片点缀、活动体验的方式徐徐展开,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学习活动的深入,按知识窗、实践园、拓展谷、展示台的顺序环环相扣。这种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交往的社会性,摆脱了机械、封闭、沉闷的“独白〞式的教学现状,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心智开展。
在民俗风情“1+1〞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我们看到了这些身在异乡的孩子的活力,他们说着家乡的故事,玩着家乡的游戏,唱着家乡的民歌,做着家乡的手工艺,行着家乡的礼节……校本课程的实施,让这些孩子既不忘乡音、乡情,爱自己的家乡,也爱第二故土——绍兴,爱我们的祖国。无论他们今后走向哪里,他们都是有根的人,有家国情怀的堂堂中国人。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群英小学】
责任编辑/秦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