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教育病理读后感.docx
下载文档

ID:1179956

大小:41.03KB

页数:33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教育 病理 读后感
教育病理读后感 董国利 读了郑也夫的吾国教育病理,一些困惑破除了,但另一些疑惑又随之而生。 1.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 我们90年出生的孩子在读小学、中学的时候会深有体会,那时我们是第一代赶上新课改,正式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代,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就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开展的口号下走过来的,但是,我们也许会体会到,虽然冠以“素质教育〞的口号,我们的真正实践还是会存在与目标远离的现象,那就是:我们仍然注重考试的内容、仍然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走。在四年级之前,我们还会比较注重“素质教育〞和其他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培养,可是当我们迈入五年级之后,其学习的重点就会转移到“主科〞的学习中,辅助以“副科〞。然而,主科确实能在提高我们素质上更有利吗。副科就较主科作用小吗。答案当然是否认的,也许音乐、体育、美术对一个人的素质和未来气质的培养更重要,而语文、数学虽然很重要,但是更多的是培养我们的根底素质,那就是阅读识字和计算能力。从个人角度来看,在童年时候所学的“素描〞和“芭蕾形体〞对我的影响更大,“素描〞培养了我的审美的能力,对美丑会有一个较为正确和有个性的评断;而“芭蕾形体〞那么塑造了我的笔直的形体和外在气质,而“书法〞可能让我在写字和做人上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提高。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把主科和副科脱离开来。现在高中那种重视理科和主科,而无视副科的现象对我们的学生还是有很大弊端的。 目前来看,我们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的,我们应对“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我们的生活似乎都已经被考试覆盖了,我们的学校用成绩来评定我们的优劣,而忽略了学习之外的闪光点,唯成绩论事,似乎极大的限制了我们的能力和素质。 作者认为,我们的此教育问题应该通过较早“分流〞来解决,即推行职业教育的手段。 2、不受重视的职业教育 最经典的“职业教育〞制度,要数德国了。在系统学习西方教育史的过程中,最让我眼前一亮的就是德国的学制和成形的职业教育。不管是其“三轨制〞还是后期的“四轨制〞,都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德国对教育分流的重视,不会硬性规定学制,而是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来确定是进入职业学院还是进入文科学院。这种对职业学院和正规学术大学的分流,使得其教育思想不会有歧视而言。大家会习惯因人而异地进入不同的高等学校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其能力,做到最好,并用实际能力为社会作出相应的奉献。 而在中国,就呈现了一个相反的现象。大家受到传统的科举制度和士农工商的意识,而十分在意社会地位的好坏,很少会有家庭的家长会自愿选择自己的子女直接进入职业学校进行学习,他们更愿意自己的子女到更好的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同时,中国人还十分在意所谓的“面子〞问题,每个家长也更愿意用孩子进行攀比,因此,进入一个更好的大学学习对家族和自己都是有十二分的好处的。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似乎忽略了孩子本身的能力和兴趣,家长也不会过多地关注此问题,他们更多地认为一个孩子未来能否找到好工作也许更重要。这就造成了我国职业教育并不兴旺,人们宁可选择花大价钱去“三本〞也不会去职业学校学一门手艺。然而,可要知道,手艺是一个多么难得的能力,在未来的开展过程中,我们恰恰缺少的就是会一门技术的技师。 在此,突然想到了我的一个闺蜜,她在高中的时候学习就不拔尖了。相比于学习,她更喜欢动手去操作一些事物,而且她为人随和,有耐心,有一双巧手。在高考中,她当然失利了,考了400多分,一定是不够重点一本的,而她并没有在意父母和周围朋友老师的劝说,毅然学习了护校,她十分开心,因为她认为这是在做一件她喜欢的事情,而且她也能做好。而除此之外的所谓面子、不好听的名声等都不是那么重要的。我是十分支持她的选择的,也非常敬佩她,因为有些时候,我们不会听从内心的召唤,而会人云亦云。可是她勇敢的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缺少的东西:正常的反叛、听从内心的呼唤、做适合自己的事情和真正去实践。 3、不禁唏嘘的“复读〞 也许很多人会佩服复读生,感慨他们的勇气和为自己下的赌注。然而,不管怎么样,“复读"对我说都是在浪费生命。郑也夫先生在此也如是说。他在书中这样论述复读:在中学时代,有两年的时间什么新东西都不学,在纯粹的复习中度过。但就提高学术而论,我们宁可希望这两年他们在服役或打工,也不希望他们在复读。因为问题的关键在于,青春期两年的纯粹复习,极大地塑造着一个人的智力取向。 我十分肯定作者的观点,对于短暂的青年时光,将时光浪费在同样知识的纯粹复习上而只为进入到一个稍好的大学,不管怎么想都是有些不值得的。我们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是最重要的,而一个人的经历和在不同经历中所学到的知识更重要,其实有些时候,不在于你读了多么好的大学,更在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否有极大的可挖掘的潜力和才干,而不是纯粹的高学历、好大学、高成绩等。所以,在青年的时候,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为人、学习能力和德行也许更为重要,而且势在必行。我们也许恰恰缺少这方面的意识。 4、情商高于智商,情感辅助理性 作者借助潘光旦先生的言论提出了“三位一体〞论述,作者认为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情商〞是要高于“智商〞的,因为“情商〞能够辅助我们与社会上繁杂的社会关系“善良的〞斡旋,而不会造成我们的失败。我们也许都对戈夫曼的情商比较熟知,他在书中援引了这样一个调查:对象是1981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州多所高中的81名辞别演讲者或毕业典礼致辞者,这些学生当然是学分点很高的人,他们在大学表现出色,成绩优异。这使得我们意识到,情感是帮助我们处理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最重要内,而非智商。其中的玄妙如下: 其一,社会生活中的多数问题恐怕都要靠情感来解决。情感类似于“快棋能力〞,理智相当于“慢棋能力〞。也就是说,多数问题要靠快棋能力来解决,因为这时候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大问题,而是待人接物等与人相关的问题。其二,决策中理性离不开情感的帮助。理性的进化在相当程度上是为了帮助人们决策,但是理性的决策需要其他因素的支持。而情感和感受在决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也就是说情绪和感受能力强的人,有时比智商高情感弱的人,做出了更英明和及时的抉择。 教育的选材和培养都十分重要,然而有时候选材甚于培养,选材才是教育中人才高度的真正意义。而中国是一个“考试学〞兴旺的过度,教育学家说:中国人可以颠覆一切考试。我们举双手赞成,我们当今的教育恰恰缺少了一种发现人才,发现不同人才而教育之的意识,太多的单一化,普遍化,所有学生都被培养成一个模子,这样的教育与机器化的流水线生产又有什么区别呢。 第二篇:吾国教育病理读后感吾国教育病理读后感 (一) 任帅 昨晚,夜读郑也夫先生的吾国教育病理。书中对中国教育现状问题的本质做了精准的诊断,对于书中提到的中国教育问题的系统性分析和平时我对中国一些教育问题碎片化的思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读了郑先生的书后使我对教育现状的一些个人思考到达了不吐不快的地步。 中国教育制度在成就了很多人的同时,也让很多人终生讨厌学习,消灭了一代人兴趣、创造性和求学的热情。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第一个功能就是提升能力,第二个功能是赢得社会竞争。能力的上下是没有方法进行衡量的,在时间上首先就没方法衡量一个人的能力,考察是要长期的一个人的爆发开展是不定期的,能力的那么多指标你怎么能给他一个合理的分数呢。我国的高考制度在本质上是把人区分出来的制度,它并不是提升能力的方法。而分数让提升能力变得不重要,把人区分出来的变得很重要。要改变高考制度下中国教育的问题要一点一滴的慢慢改进。当前推进教育最好的方法其实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崔雪君老师之所以创办"袋鼠妈妈悦读教室",就是因为在她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历和经过了大量的教育调研考察的根底上结合当今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基于对教育的理想和责任心所推出的传统经典阅读+电影阅读的兴趣教育方法。当今的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是读图时代、视频时代,书本阅读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对求知的兴趣,电影阅读把孩子们的抽象想法具像化,把两者结合起来。结合电影实践课、读书行走方案去让孩子亲身感受阅读的快乐,协作的快乐,让孩子在快乐实践中体会到团队的力量,让每一个孩子体会到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锻炼他们的情商和协作精神。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都是在培养智商教育,而情商教育在社会竞争和日常生活中是要比智商要重要的多。特别是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下情商教育和创造力凸显的异常重要。例如互联网和交通出行结合起来产生了嘀嘀打车,乐视的董事长贾跃亭把很多行业的精英人才都团结到自己的旗下做互联网电视、互联网 、互联网汽车这需要何等的情商了。我觉得在互联网时代下让孩子把兴趣、实践、求知精神结合起来都能在将来产生很多伟大的成就,他们都会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内取得成功。知识的力量,阅读的力量在互联网时代下显得更加重要,它能激发无穷的创造力。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最骄傲的传奇。 吾国教育病理读后感 (二) 如何消解"学历军备竞赛"的恐惧 ——我读吾国教育病理 陈文芳 我上研究生时学的是教育学,所以在读这本书时,内心比较复杂,有欣喜,也有难过。欣喜的是又多了一种看中国教育的方式,另外,这本书为我翻开了很多可以继续涉足的小径之门,也使我开心;难过的是作者寻找到的中国教育症结短时期内根本无法改变,还有一点,我特别不愿意讲,但却是无法掩饰的事实——今天的大局部所谓的教育研究专家,根本就没有能力写出这种有丰富内容、又有历史厚度的教育研究著作。 还是回到今天活动的主题,我想先谈谈这本书的书名——吾国教育病理,书名意味着它是一本诊断性的书,核心是谈中国教育的病症。作者郑也夫诊断出中国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历军备竞赛".一直以来,把中国教育的问题归结于应试教育这个说法获得了广泛的认同,郑也夫提出的"学历军备竞赛"源自应试教育,但与应试教育有根本性区别。应试教育"可以是一家一户的态度和行为"(前言),家庭是有选择空间的——这一局部家庭选择应试教育,另外一些家庭也可以选择别的教育方式。而学历军备竞赛,和国家之间的军备竞赛非常相似,一个国家亮出一个新型武器,与之敌对的国家一定会亮出一个更高级的装备,这种军备竞赛是病态的,无休止的。仇恨是双方的主导情绪。 我们福州一加一教师读书俱乐部成员黄静老师的孩子,从小喜欢画画,画得也很好,可是上高中后,她拒绝进艺术班。不是她不喜欢画画了,而是因为周围的学艺术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由于成绩不好才去学的艺术,为此她感到压力很大:自己本来学习成绩挺好的,一旦选择考艺校,很多人就会拿异样的眼光来看我,觉得我是因为成绩差才去考艺校的,而成绩差又意味着我这个人很差。黄静女儿感受到的这种奇怪的、无法逃避的、无处遁形的、却真实存在的压力,正是郑也夫所说的学历军备竞赛所造成的。 学历军备竞赛导致了这么一种社会认知。只有你的学习成绩是好的,你的人才是"好"的,你的未来才可能走得好;你想要拥有好的人生,有且只有一条出路——考出好成绩。这样的意识形态既影响了家庭对待孩子的观念和方式,也以某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了孩子对他自己人生的理解和判断。 严格说来,学历军备竞赛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洗脑手段,它效率极高,让大局部人认同并且只认可(有的时候也是别无选择)这条道路。学历军备竞赛开展到今天,"选手"的年龄越来越小,不少孩子一生下来就参加了这场拥有亿万选手的战场。偶尔有反叛者,反叛的过程大多极为惨烈——长时间背负冷眼、疏离与指责。 实际上,生活在忙于学历军备竞赛的社会,每个人内心都是不平安的,因为每个人都在谋划要如何超越他人,只有超越了他人才能证明"我"的价值,而"我"超越他人的反面那么是:不断地有人超越"我".最终的结果是,每个人都时时处于害怕被人超越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