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关于
疫情
常态
背景
粮食安全
问题
思考
新编
范文
关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范文
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话题。今年由于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引发粮食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强,使粮食安全的话题更富挑战性。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遇到的诸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打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充足的粮食总量和强大的粮食生产、储藏、调运能力,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存在的根底,更是开展的前提,由此也决定了农业作为稳底盘的根底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开展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在新形势下,牢牢把握粮食生产主动权,确保农业健康可持续开展事关重大。
一、粮食安全要有底气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多来,农业上取得最大的成绩就是比拟彻底地解决了吃饭的问题。2023年中国粮食连续16年保持增长态势,连续7年总量保持在6亿吨以上,连续5年增长在6.5亿吨以上,2023年到达6.64亿吨,人均474公斤,不仅远高于全球人均水平〔350公斤〕,也高于人均粮食安全线标准〔400公斤〕。与此同时,2023年中国肉类总量和水产品总量分别为7759万吨和6480万吨,人均分别为55公斤和46公斤,均超过世界人均水平的12公斤和23公斤。中国用世界10%的耕地资源和6%的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提供了25%以上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而且,中国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元化需求,成绩令世人瞩目。
当然,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国,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2023年中国进出口农产品贸易额为230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791亿美元,主要包括蔬菜、养殖水产品、茶叶等特色农产品,进口额为1510亿美元,主要是大豆、棉花、油料等资源性农产品,农产品贸易逆差达719亿美元。尽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但令人庆幸的是,进口农产品的目的是解决吃好的问题。包括玉米、小麦、水稻〔大米〕在内的谷物,年度间净进口最高未超过2000万吨,占比不超过中国粮食生产总量的5%。2023年玉米、小麦、水稻净进口810万吨,仅占粮食总量6.64亿吨的1.2%。而中国的口粮——大米、小麦,去年净进口330万吨,只占粮食总量的0.5%,中国“谷物根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吃饭问题上,靠中国供应解决中国需求,靠中国资源解决中国问题,这就是中国最大的底气。
二、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装中国人自己的粮食。深刻说明,只要手里有粮,心里就不慌。在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多的外部环境下,确保农业根底牢固,稳定粮食总量,口粮不仰仗别人事关重大。农产品总量,特别是粮食总量保障,在今天体现了农业供应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决定了应对复杂多变局面的底气,奠定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坚实根底。
1.粮食安全体现了农业供应侧结构改革的要求。现代农业开展到今天,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不仅仅表现出总量和数量的需求,同时也呈现多元、绿色、品质化要求,这本身也是农业供应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农业开展在中国的实践呈现出纵横两方面的变化趋势,从纵的方向观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但总量一直是衡量开展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志。1978年粮食总量只有3.04亿吨,2023年中国在粮食总量到达6.64亿吨历史新高的同时,畜禽、水产、果蔬产业的总量一直呈线性增长之势。1978年中国的水果产量只有657万吨,按当时人口9.6亿计算,人均不到7公斤;而2023年水果总量那么达2.74亿吨,人均高达196公斤。其中,香蕉产量在1978年为8.5万吨,2023年到达1166万吨。农业各产业的数量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城乡居民对食物的多元化、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需求,其根底来自粮食总量的稳定增长。从横的方向观察,正因为粮食有足够安全的总量保障,其他农产品产出稳定,农业的多重功能才得到充分释放,绿色成为新的开展理念。农产品加工业、观光旅游休闲业以及“互联网+〞等各种新产业、新业态开展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农工、农贸、农旅、农文融合的乡村产业开展才有了坚实根底。
2.粮食安全奠定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坚实的根底。2023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尽管新冠疫情极大地增加了中国迈向现代化征程中的不确定性,但中国现代化目标不会有丝毫动摇,到21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不会有丝毫改变。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底线思维,从“六稳〞到“六保〞,进而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开展格局,中央对形势的把控思路十分清晰,为下一步的开展指明了方向,而确保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总量安全是促进新格局形成的最坚实保障。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央对农业的要求更加聚焦,就是增产保供,确保各种农产品充分供应。简言之,解决好生存问题,就有了开展的根底,除此之外,一起都是空言。
3.粮食安全决定了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底气。不可否认,当前国际形势陡然变化,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加,中国经济社会开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不确定性会成为常态。应对不确定性,粮食是其解决的根本。从长期来看,无论经济开展到什么程度,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和权重都可以调整,但农产品产出水平,总量稳定增长,人均粮食和农产品消费能力要持续提高,确保十几亿人口吃饱吃好是最重要的前提和根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的能力。美国是世界第一粮食出口国,也是农业最强国,俄罗斯、加拿大和欧盟等国也是粮食强国。这些国家之所以强,是同粮食生产能力强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开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根底。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根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握经济社会开展的全局。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中国如果口粮依靠进口,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况且,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世界各粮食出口国可能随时关闭或拧紧出口阀门,加剧全球粮食危机和市场动乱,导致全球粮食供需失衡。因此,国家真正到了最艰难的时刻,只有靠自己才靠得住,一是农业要提供最根本的食物供应,二是工业上要齐全不断供,前者保国家生存,活得好,后者保国家不断进步,开展好。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三、粮食安全具有挑战性
尽管粮食连年丰收,较好地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对此,中国有足够的自信和底气,但无论从粮食产业开展的历史,还是考虑到各种不确定因素呈常态化表现的趋势,基于中国人多地少的根本国情农情,中国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的根本态势不会有大变化,粮食安全具有挑战性。2023年中国夏粮总产量比2023年增产0.9%,但上半年,谷物进口1260万吨,同比增长33.9%,其中小麦和玉米分别进口335.2万吨和356.7万吨,同比增长90.3%和17.6%,这预示着粮食安全绝对不可以有丝毫的放松。事实上,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中国始终面临三方面的困境,一是资源困境。一方面农业资源禀赋短缺,总量缺乏,人多地少水缺的国情农情不会有根本改变;另一方面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耕地、水资源在局部地区浪费还比拟严重。此外,粮食生产后备资源严重匮乏。二是能力困境。粮食单产水平不高,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分别是世界先进水平的63%、65%、54%和52%。加之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人力资本缺乏,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50岁,兴旺地区为55~60岁,农业人力资本缺乏。与此同时,小农生产的根本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农户户均耕地规模有限,农业劳动力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经营规模缺乏。三是市场困境。相对于农业资源大国,中国粮食生产本钱高效益低,农民缺乏种粮积极性。粮食国内外价格差异大,农业缺乏竞争力。市场波动大,调控手段缺乏。
以上三个方面的挑战长期存在,只是阶段性表现有强有弱。比方农业生产本钱,早期是化肥农药投入本钱,后期是人工本钱,近年那么表现为租地本钱。至于粮食品种间国际国内价格差异有大有小,但中国粮食价格高于全球平均价格是长期存在的根本领实。特别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开展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除了上述挑战性问题,源于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区域之间开展差异,表现在粮食生产以及供需格局上,诸多利益关系难以平衡。
1.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平衡问题。一是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争夺土地和水资源的矛盾如何化解;二是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谁来种地〞、“地怎么种好〞的争劳动力、争人力资本问题将长期存在;三是有限的财政、根底设施、公共效劳等要素资源投放向农业和粮食生产倾斜难以做到。
2.粮食总量平衡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平衡问题。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产品高端化、品牌化、个性化特征明显,农业供应侧结构性改革成绩突出,但粮食总量平衡与结构调整矛盾无处不在。一是农林牧渔产业结构优化问题;二是粮食与经济作物结构优化问题;三是粮食优质品种与一般品种结构优化问题。总体上看,表现在一是种粮效益始终低于种植经济作物,保粮食总量有难度;二是不同粮食品种不能优质优价,提升粮食品种质量有压力。
3.粮食生产布局与可持续开展平衡问题。一是粮食生产能力与资源禀赋之间的矛盾。“南粮北运〞已转变为“北粮南调〞。北方耕地资源占全国65%,但水资源仅为20%,资源配置难以实现可持续开展目标。二是“两个资源,两个市场〞与全球贸易不确定的矛盾始终存在。一方面,全球贸易一体化,要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粮食品种间贸易调剂是正确选择;另一方面,全球贸易一体化往往受非经济因素影响,短期国内粮食安全有保障,中长期供需平衡需要高度关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增加了全球化风险,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加剧了粮食供需平衡风险与危机。
四、粮食安全要抓根本
农业是安天下的基石,保生存的产业,这是人类社会开展的根本常识。没有粮食安全,所谓多元化的农产品供应就是一句空话,各类新产业、新业态的开展就失去了前提,成为无源之水,农业供应侧结构性改革就会失去方向。为此,中国需要在两个前置条件下优化配置各类资源要素,确保粮食总量稳定增长,一是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下,尽管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资源两个市场,但什么农产品靠自己来生产,来保障供应,什么农产品可以依靠国际市场来满足多元需要,平衡调剂产业产品安全问题十分重大,核心问题是谷物尽最大能力自给保供,小麦、水稻等口粮必须百分之百靠国内生产、国内供应,务必要做到绝对安全。由此,依赖国际资源、国际市场调剂的只能是粮食以外的其他农产品,包括油料、棉花、糖料等资源性农产品。二是绿色开展是永恒的主题,保产业安全、总量安全要坚持山水田林湖草自然资源统筹兼顾,宜林那么林,宜牧那么牧,宜渔那么渔,但宜耕一定要耕,耕地要种粮食,生产小麦、水稻、玉米,这是原那么,也是底线。
在此前提下,充分释放一切积极因素,优化要素组合方式,统筹产业产品生产,确保产业安全,将总量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1.土地要素。要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把稳耕地、稳面积、稳产量作为重中之重。一是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要管长远,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逾越。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增加建设用地必须以盘活现有存量土地为根本原那么,轻易不能在增量上打主意。二是确保粮食有足够的播种面积,特别是小麦、水稻等口粮播种面积,杜绝和减少常年或季节性撂荒现象,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增加双季稻播种面积,千方百计满足总量稳定增长的需要。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多元化的需求,要求农产品供应必须多元化,但这种多元化农产品供需平衡必须先满足吃饱,才安排吃好,这个秩序不能乱。三是确保土地产出能力可持续。必须加快农业领域补短板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重点在永久根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有利于恢复和提升地力的工程建设。开展土地整理,小块变大块,建设排灌设施,田间路网,提高工程质量。新基建要将农业根底设施建设纳入统筹考虑。同时,清理废弃闲置农地,提高土地后备资源保障农产品产出,特别是粮食总量增长方面的潜力和能力。
2.科技要素。在天赋资源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