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促进
卫生局
发展
工作
意见
促进卫生局开展的工作意见
中医药(民族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开展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兴盛做出了重要奉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医药事业开展还面临不少问题,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2223)6号)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为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开展,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开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以来,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开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达。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开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开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开展,我国中医药开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效劳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缺乏;中医中药开展不协调,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中医药开展根底条件差,人才匮乏。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开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中医药工作,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开展新局面。
二、开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那么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效劳的需求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遵循中医药开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开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开展,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效劳。
(二)根本原那么。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开展;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发动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开展。
三、开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效劳
(一)加强中医医疗效劳体系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包括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疗机构)。大力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效劳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效劳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效劳。在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中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通过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大公立中医医院的改造建设力度,有条件的县以上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效劳中心都要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根本中医诊疗设备和必备中药,根本实现每个社区卫生效劳站、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效劳。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效劳能力建设,研究制订中医诊疗常规、出入院标准、用药指南、临床诊疗路径、医疗效劳质量评价标准等技术标准和标准,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标准诊疗、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效劳质量。培育、培养一批名院、名科、名医。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
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开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效劳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二)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效劳。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效劳纳入公共卫生效劳工程,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推动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效劳。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预防保健效劳机构。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效劳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效劳标准,加强引导和管理。
四、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一)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整理历代医家医案,研究其学术思想、技术方法和诊疗经验,总结中医药学重大学术创新规律。依托现有中医药机构设立一批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研究室,系统研究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技术专长。整理研究传统中药制药技术和经验,形成技术标准。挖掘整理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加以总结和利用。
(二)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工程组织管理模式,整合中医药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科研基地特别是国家和省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开展中医药根底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加强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推行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评审同行评议制度。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一)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开展和中医药事业需要,规划开展中医药院校教育。调整中医药高等教育结构和规模,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强化中医药根底理论教学和根本实践技能培养。选择局部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中医临床类本科生招生与培养改革试点。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国家支持建设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专业和课程,重点建设一批中医临床教学基地。
(二)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总结中医药师承教育经验,制订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落实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与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妥善解决取得执业资格的师承人员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健全继续小编络。
(三)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定向为农村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措施。鼓励基层中医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以及符合条件的中医执业医师带徒培训。探索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方法和形式。将农村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的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制订实施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方案,造就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医。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开展面向基层医生的中医药根本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
(四)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制订表达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评价标准,改进和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中的中医药专业考试方法和标准。建立国家中医药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工作。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鼓励机制。
六、提升中药产业开展水平
(一)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开展。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加强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在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集中分布区建设保护区,建立一批繁育基地,加强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进资源恢复与增长。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设道地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和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合理调控、依法监管中药原材料出口。
(二)建设现代中药工业和商业体系。加强中药产业开展的统筹规划,制定有利于中药产业开展的优惠政策。组织实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工程,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中药企业优势资源整合,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制造基地、物流基地,打造一批知名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加大对中药行业著名商标、著名商标的扶持与保护力度。优化中药产品出口结构,提高中药出口产品附加值,扶持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三)加强中药管理。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充分表达中药特点,着力提高中药新药的质量和临床疗效。推进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加强对中药饮片生产质量和中药材、中药饮片流通监管。加强对医疗机构使用中药饮片和配制中药制剂的管理,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研制和应用特色中药制剂。
七、加快民族医药开展
加强民族医医疗机构效劳能力建设,改善就医条件,满足民族医药效劳需求。加强民族医药教育,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民族医药人员素质。完善民族医药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加强民族医药继承和科研工作,支持重要民族医药文献的校勘、注释和出版,开展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术、单验方等整理研究,筛选推广一批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建设民族药研发基地,促进民族医药产业开展。
八、繁荣开展中医药文化
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开展规划。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程的保护力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工程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弘扬行业传统职业道德。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开展的良好气氛。
九、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开展的传统医药活动,进一步开展与外国政府间的中医药交流合作,扶持有条件的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拓展中医药效劳贸易。在我国对外援助、政府合作工程中增加中医药工程。加强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对外宣传,促进国际传播。
十、完善中医药事业开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总体规划和医疗卫生事业、医药产业开展要求,编制实施国家中医药中长期开展专项规划。充分发挥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统筹协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事业开展中的问题,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二)加大对中医药事业投入。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效劳、公立中医医院根底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研究制订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方法。完善相关财政补助政策,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效劳。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效劳收费工程和价格,充分表达效劳本钱和技术劳务价值。
(三)医疗保障政策和根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效劳的提供和使用。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根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根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工程、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按照中西药并重原那么,合理确定国家根本药物目录中的中药品种,根本药物的供应保障、价格制定、临床应用、报销比例要充分考虑中药特点,鼓励使用中药。
(四)加强中医药法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进中医药立法进程,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完善中医药专利审查标准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研究制订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逐步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专门保护制度。加强中药道地药材原产地保护工作,将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