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农村养老难题研讨.docx
下载文档

ID:1171299

大小:28.98KB

页数:18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农村 养老 难题 研讨
农村养老难题研讨 。养老直接关系到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由于固有的道德体系的崩溃和农村商品的开展,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体系来标准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价值定位既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又有利于操作和实施。 关键词:养老;农村养老;家庭养老;养老保险;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奉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随着方案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拥有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口的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难想象,在新的世纪,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养老这个被我们回避了半个世纪的课题,在人权制度逐渐完善、社会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回避理由。 一、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根底 养儿防老是中国农村几千年的传统养老方式,这种以家庭作为最根本的养老模式得以长期存在的根底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深层次将成为我们设计今天的农村养老制度的重要依据。 (一)家庭养老的客观条件分析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家庭养老的前提条件 新中国建立以前的两千多年中,中国农村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一种不兴旺的经济形态,低下的生产力将农民紧紧地束缚在一块块土地上而无其它谋生手段,封闭的交往形式又使农民只能依靠自身积累经验而无其它获取知识的途径。于是,对土地和耕作知识的拥有就成了社会继承与世代交替的重要。土地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退出生产领域后,并不放弃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子女要想获得土地必须以赡养父母为代价。同时,子承父业是传统农民家庭的突出特点,后代不仅由父母抚养成人,而且还从父祖那里学会谋生的技能,继承一定的产业和土地,这种生活上经济上的高度依赖使得他们自觉服从父辈祖辈的制约,不敢有丝毫违抗。 父辈们靠土地生产生育,培育后代;子辈们靠土地维持生活,赡养老人,土地构成百姓们家庭养老的重要经济来源。为了确保农民拥有土地,历代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土地分配政策,如井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等。除了土地制度之外,政府还通过法律条文,严禁子孙与父母分家分财。法律之所以如此规定,其目的就是为了稳定家庭养老的经济根底。 2.非货币经济是家庭养老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家庭赡养功能就慢慢脱离家庭而社会化。〞(1)米特罗在欧洲家庭史中进一步描述道:“农民经济是一种无货币经济,以致于赡养老人只在家内是可行的,提供实物在超出一定距离时就会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需要用现金支付并用此钱购置食物,而在前工业,在农业地区中,这两个都是不存在的。〞(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极其落后,工业化程度很低,非货币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始终占有主导地位,在这种非货币的农业社会中,农民生产自己几乎全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要不停地生产以获得生活资料的供给,否那么便无法保障自己的生活。而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因年老而丧失生产能力的时候,此刻要想获得生活资料,就必须依赖于家庭其他成员的生产。很显然,非货币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家庭存在的必要性,也决定了家庭养老的必然性。 (二)家庭养老的主观条件分析 1.传统的孝道思想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内在动力 在任何年代里,老人的赡养不仅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而且还受到建立在这种生产力根底上的赡养观念的制约上,我国的老年赡养是以孝为核心在家庭内部进行的,孝道思想在中国有着长久的开展历史和深刻的社会。儒家认为:“孝为百行之冠、众善之始,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3)所以儒家立教以孝为起点,“孝字上半部为老,下半部为子,有老人扶子之义。〞(4)因此,孝的道德观最初是调解长者与小辈之间关系的行为准那么。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孝被抬到了极高的地位,成为一切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起点,并做为封建伦理纲常的根底。封建统治者就是用孝束缚着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孝的原那么为:“父之所尊,子不敢不承,父之所异,子不敢不同〞。(5)在封建思想文化的熏陶下,广阔农民总是认认真真地行孝,孝顺父母的意识逐渐成为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内在动力。 2.享受天伦之乐的本能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精神动力 人是社会的动物,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而且有精神上的需要。老人害怕孤独,乐于和儿孙生活在一起,于是在长辈与晚辈之间形成一种强烈的群体感情,这就构成了家庭结构变化的向心力,形成一种牢固的封建家庭关系,成为一个团结的整体,具有强大的保护职能,共同保护家庭成员和财产平安。每个家庭成员都脱离不了家庭生活,更脱离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而且家庭还有一定的稳定性,每个人都重家庭,轻个人,为了家庭的生存、利益和荣耀,个人便可以忽略,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和谐,个人必须各安其分,在人伦标准所界定的范围内,将自己的社会角色演好,而个人的真实意见和感受那么慎藏于角色、行为之后。于是又形成近代农民家庭的内聚性和封闭性,主观上要求赡养老人必须在家庭内部进行。 3.政府的强力推行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外在动力 中国传统社会自实施君主专制制度以来,国家权力日益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中。在“家天下〞的政权模式下,统治者为了确保统治权力,努力造就国家利益至上的原那么和绝对服从的心态。孝的本意是顺从和“无违〞,将孝扩展到政治关系方面,就形成了“以孝移忠〞的思想观念。另外,老年人是政府业绩的形象代表。在传统社会,老年人是知识和智慧的代表,更是国泰民安和国运长久的象征。乾隆三下江南,其间五六次都有百岁“人瑞〞迎驾道旁,他认为是“太和之气〞,“用征寿世〞的桔兆。显然,当老年人被赋予国运和德治的象征意义时,家庭养老就不只是家庭的私事,而是政府的公事了。因此,历朝历代的政府官员都将维护家庭养老作为国家任务进行推动。政府强力推行家庭养老的标志有三:第一,有负责相关事务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或专司其职的官员;第二,有保障家庭养老的制度和法规;第三,有维护家庭养老的思想观念和道德。(6)中国历史上的家庭养老是通过民政部门主管,县级机构直管,吏部考课,监察部门分察,孝文化灌输等逐渐纳入政府行为范畴的。 二、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的挑战 市场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经济现代化以及人口流动的过程中,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开始面临许许多多的挑战: (一)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功能弱化。由于实行方案生育政策,规模小型化成为农村家庭的开展趋势。据202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农村家庭户均规模3.65人。越来越多的农民独生子女将形成“四二一〞的家庭格局,一对夫妇可能赡养4个老人。农民子女的养老负担逐渐演变成突出的社会问题。 生育率下降、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代际别离还使得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子女多意味着老年人有较多的支持来源,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使得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变得异乎寻常的困难。总之,家庭的小型化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同时居住方式的代际别离也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 (二)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 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家庭养老提供了经济支持。但是,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老父和老母;长期的聚少离多所带来的“空巢家庭〞和“代际〞分化,造成了农村人口结构老化,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失去了依托。在此情景下,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好转,而是面临着更多的新困境。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 (三)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2023%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2023年2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开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说明:2022—2023年是中国社会的快速老龄化阶段。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023.97%。同时,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老龄化水平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持续到2040年。我国农村已经完全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民老年人队伍数量庞大,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生存质量,而且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开展战略中的重大人口因素。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效劳。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显然,作为家庭养老,无论是传统模式抑或现代模式,有二个根本因素决定家庭养老的质量,一是子女的支持和照顾程度,二是自身的一些因素,如经济实力、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在农村,传统孝道观念的淡薄和老人自身经济实力的弱小,决定了农村养老质量的下降,也决定了养老社会化在农村存在的空间正在形成。 三、当前中国农村养老的根本方式 现代社会,中国农村的养老方式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农村养老格局。许多新的养老方式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认真分析比拟不同的养老方式,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农村情况的养老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开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庭养老。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表达。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有关资料显示:老年人口的全部经济来源构成中,来自子女供给局部城市占16.8%,镇占21.0%,县(农村地区)占38.1%。这说明子女供养在城镇老年人中占有一定地位,而在农村中那么占有重要地位。(7) (二)集体养老。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存在的物质根底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存在的心理根底是老人社会交际的广泛和子女对养老认识的多元化。经济开展的不均衡性和农民意识的落后直接影响了集体养老的普及化和规模化。 (三)养老保险。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农村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的探索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22年以后,全国各地开始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许多地方通过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扩大覆盖范围,创新制度模式,积累了不少经验。到202322年底,全国已有31个省区市的近2022多个县(市、区、旗)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5000多万农民参保,积累保险基金300多亿元,有300多万参保农民领取了养老金。新形势下,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农村经济开展水平,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