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湿热
疑难病
1 从血分湿热论治疑难病从血分湿热论治疑难病 2 在我国南方地区,湿热病与湿温病较为常见。由于其起病缓慢、症候隐匿而常被患者忽视,临床上,中医医生也往往不太重视湿热的治疗,加上治疗湿热的中成药少之又少,许多湿热病患者失治误治,使气分湿热进一步深入,发展成为血分湿热,导致病情加重、病变复杂而成为疑难病。3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内经提到“湿热”如“湿热不攘”,但没有提湿热治疗。伤寒提湿热主要在阳明病的发黄,治疗有茵陈蒿汤。金匮许多方可借用治疗血分湿热,如赤小豆当归散、大黄蛰虫丸、当归贝母苦参丸、当归芍药散、薏苡附子败酱散等等。张元素:当归拈痛汤 温病: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等。4 湿热与湿温鉴别:湿热外感或内伤,一般不发热,病程进展缓慢,外感易致皮肤病,内伤多见脾胃病。湿温外感,发热,热邪较重,进展较快,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5 温病辨证方法是横向辨证(卫气营血)与纵向辨证(三焦)相结合 卫分、气分之间,营分、血分之间比较难区分,临床可简化气分、血分。三焦之中,上焦较少,中、下焦较多,因为湿邪重浊,有下趋之势。6 血分湿热与瘀血湿热的鉴别,要从疾病发展过程来分析。一般来说,湿热入血分少提,痰饮入血分不提(从浓度看,痰饮水湿)。7 1 1、血分湿热的辨证、血分湿热的辨证 血分湿热来源于湿热病或湿温病在气分湿热阶段没有及时清利湿热,导致湿热在体内胶结日久而深入血分。所以,血分湿热的病人有感受湿热或内生湿热的起因,有长期气分湿热的临床表现,大多有失治误治的经历。8 血分湿热患者有感受湿热或内生湿热的起因,如居住地气候湿热,即温度高和湿度高,像广东春夏之交时的气候,暑天贪凉饮冷,暑天大汗出而立即进入空调室内,住所潮湿,如家住一楼或地下室,或喜欢睡地上,或露天睡觉,喜欢玩水或常下水作业,常淋雨或冒雾行走,汗出湿衣而不及时更换,大汗出后立即洗浴或游泳,平时喜欢饮酒或油腻饮食,常喝冰冻饮料,喜欢甜食,或过多饮用糖水等。9 血分湿热患者有长期气分湿热的临床表现,气分湿热有其共同特征,但也因湿重热重的不同,湿热在上焦、中焦、下焦的不同而症状有所差异。湿热的症候特点:矛盾怕冷也怕热,吃热食上火,喝冷饮胃痛,少穿衣服冷,多穿衣服出汗,困倦又难入睡,不受补又不耐泻,大便有时干结有时稀烂,吃得少而肥胖,吃得多而消瘦。10 气分湿热的共同特征有面黄、皮肤黄、尤其是手掌皮肤发黄、甚至目黄、汗出而粘、口粘不爽、食后腹胀、大便粘滞、解之不爽、尿短而黄、舌体胖大、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或弦细。热重者易发热、汗出烦躁、咽喉不利、口疮频发、齿衄牙宣、失眠多梦、大便干结、小便灼热等(热向上行);湿重者面色晦滞、四肢不温、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部怕冷,大便稀溏、小便不利等(湿往下走)。11 湿热在上焦见咽喉不利、头汗多、面垢、脂溢性脱发、眼屎多、耳鸣、肩背酸痛、胸闷气短、久咳痰多、心慌心悸等;湿热在中焦见心下痞满、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大便不爽、肠鸣腹泻等;湿热在下焦见腰酸腰痛、下肢关节疼痛或肿胀、湿疹脚气、小便不利、外阴潮湿搔痒、白带增多,肛周脓肿等。12 血分湿热患者多有失治误治的经历,如患者因起病缓慢、病情发展隐匿而忽视,因症状逐渐加重而不及时就医,患者往往将湿热引起的不适归咎于最近工作疲劳、最近气候不好、最近应酬太多等等,相信一段时间后会好起来,对长期出汗异常、大便不规则、容易疲劳不予重视。13 误治:或者就医时医生不识湿热,误认为是气虚或阴虚而妄用补药,或患者自己自行进补,虽然,短时间内症状会有好转,但进补导致湿热更无出路,越积越多,越积越深。14 温病条辨“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泻,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15 温病条辨“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认伤寒,必转坏证。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黄芩滑石汤主之”16 气分湿热发展到血分湿热,虽然没有截然界限,但血分湿热有其临床特征,即面色由萎黄转为晦暗、有出血症状、如齿衄、鼻衄、肌衄、咳血、便血、尿血等、有瘀血见证、如唇暗、舌质紫暗、或瘀斑、肌肤甲错、两目暗黑、身体疼痛、腹部肿块、脉弦细涩等。17 血分湿热所表现的瘀血,与痰阻血瘀、寒凝血瘀、血热而瘀、气虚血瘀、气郁而瘀、血虚而瘀、水停而瘀、外伤致瘀等的病机相同,只是病因不同而已。值得注意的是,血分湿热舌苔不一定会黄腻,要结合病程与其它症状来认识。18 2 2、从血分湿热治疑难病举隅、从血分湿热治疑难病举隅 上焦血分湿热论治 上焦血分湿热多由湿温病的上焦气分湿热变化而来,在上焦气分湿热或暑湿阶段,证见发热汗出、咽喉不利、咳嗽频频、胸闷气短、面色淡黄、头身困重、舌苔黄腻、寸脉浮滑等。19 此时没有清宣湿热,没有选用杏仁汤、上焦宣痹汤、银翘马勃散、三仁汤、东垣清暑益气汤、新加香薷饮等治疗,而是或误作风热用桑菊饮、银翘散、白虎汤、犀角地黄汤等,或误作风寒用麻黄汤、桂枝汤、小柴胡汤、理中汤等,使上焦气分湿热没有及时透散,而深入血分。20 上焦血分湿热的表现有,咳嗽难愈、痰黄粘稠、或痰中带血、或咳血、口唇紫暗、胸闷胸痛、心慌气短、或喘促气急、头汗多、或发热、或流浊涕、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黄腻、寸脉弦细等。可见于现代医学的肺部感染、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心病、风心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病等。21 治疗应清宣湿热、活血化瘀,选方用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苇茎汤源自千金方,苇茎汤加杏仁、滑石源自温病条辨:“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苇茎、桃仁、滑石能入血分,换芦根则不好,苇茎长于排脓、芦根长于生津。22 中焦血分湿热论治 中焦血分湿热多由湿热病或湿温病的中焦气分湿热发展而来,中焦气分湿热病位多在脾胃,证见心下痞满、胃脘胀痛、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嗳气泛酸、口疮频发、大便粘滞、解之不爽、面色萎黄、舌体淡胖、舌苔黄腻、脉濡数等。23 此时没有清热燥湿,没有选用半夏泻心汤、小陷胸汤、杏仁滑石汤、黄芩滑石汤、五个加减正气散等,或误作燥热用白虎汤、承气汤,或误作寒湿用理中汤、四逆汤,使中焦气分湿热向血分深入,病位由脾胃涉及肝胆。24 中焦血分湿热的表现有,面色萎黄、食后腹胀、身体消瘦、或身目黄疸、齿衄、皮下紫斑、腹部青筋暴露、大便不爽、或便血、尿短而黄、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黄腻、脉弦细数等。可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胃癌、结肠癌、克隆氏病、肠道息肉等。25 治疗应清利湿热、活血化瘀,选方用茵陈蒿汤合杏仁滑石汤,茵陈蒿汤源自伤寒论,杏仁滑石汤源自温病条辨:“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杏仁滑石汤主之”。大黄酒制称酒军,能入血分,茵陈、滑石、郁金能入血分。26 下焦血分湿热论治 下焦血分湿热多由湿热病或湿温病的下焦气分湿热发展而来,下焦气分湿热病为多在膀胱,证见小便不利、尿频、尿急、尿痛、尿短而黄、或小便灼热、腰痛腰酸、下肢关节疼痛、或下肢肿胀、外阴潮湿、或搔痒、或皮肤湿疹、脚气、舌苔黄腻、尺脉滑数等。27 此时没有及时清利湿热,没有选用宣清导浊汤(茯苓、猪苓、寒水石、晚蚕砂、皂荚子)、六一散、八正散、四妙散等,或误作寒湿用五苓散、真武汤等,或误作肾虚用六味地黄汤、八味肾气丸等,致使湿热向血分深入,病位由膀胱及肾或子宫。28 下焦血分湿热的表现有,小便不利、尿短而黄、或尿血、腰酸腰痛、下肢浮肿、皮肤搔痒、或皮肤溃烂、月经不调、或闭经、舌质紫暗、舌苔黄腻、脉弦细数等。可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尿毒症、肾癌、子宫肌瘤、宫颈癌、脉管炎等。29 治疗应清利湿热、活血化瘀,选方用猪苓汤合黄芩滑石汤,或用大黄蛰虫丸、当归芍药散等,猪苓汤源自伤寒论,黄芩滑石汤源自温病条辨,大黄蛰虫丸源自金匮要略。30 病案举例: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关某,男,45岁,2002年5月初诊。患者于1990年开始出现鼻衄、齿衄、皮下紫斑、甚至尿血,在某大医院确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给予激素治疗,病情稳定2年,至1994年病情加重而行脾切除手术,术后病情又稳定2年,至1996年再反复出血,西医选用免疫调节剂,同时也服中药补脾补肾补气补血治疗,病情时轻时重,至2000年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用则有效,停则出血,所以患者必须长期住院,每周静脉点滴丙种球蛋白2次,以维持血小板水平。诊见:鼻衄、齿衄、皮下紫斑、尿血等,面色黄而晦滞,口粘口苦,口干不多饮,食后脘腹饱胀,大便不爽,尿黄而短,舌体胖大苔薄黄,脉寸滑尺沉。31 证属湿热互结气血分,以血分为主。治以清利湿热,活血化瘀。方拟甘露消毒丹合大黄蛰虫丸。处方:白蔻仁、广藿香、黄芩、连翘、浙贝母、射干各10,茵陈、滑石、土茯苓各15,石菖蒲、薄荷各6。另服大黄蛰虫丸6,每天2次。服用1周后,停用丙种球蛋白,而血小板不下降,出血止。再服用1月,患者出院,后在门诊按上述方药加减治疗年余,病情稳定。32 按:患者患病时只有30多岁,年轻力壮,应为实证。虽患病10余年,有内虚的一面,但结合临床症状,辨证是实证为主,兼有内虚。实证为邪盛,何邪为患?审症求因,结合地域属岭南湿热邪气最广,辨为湿热蕴结气血,以血分为主,以中下焦为主。前医用大剂补药,只见其虚,不见邪实,过早用补,不但无益,反而碍邪,致使湿热由气分深入血分而难治。本案以甘露消毒丹祛其气分之湿热,大黄蛰虫丸祛其血分之湿热,并活血化瘀。因大黄蛰虫丸中有大黄、桃仁、加上能入血分的虫类药,所以能祛血分湿热。33 病案举例病案举例:2 2、支气管哮喘与糖尿病、支气管哮喘与糖尿病 梁某,男,58岁,工人,患支气管哮喘10余年,糖尿病、高脂血症5年,哮喘常发作,一两个月发作一次,已服降糖药,但血糖不稳定,空腹血糖15mmol/L,症见:咳嗽气喘、咳痰、痰白而多,面红、汗多,汗出而粘、纳可、大便粘滞不爽、尿黄、舌质紫暗、舌苔黄腻、脉滑数。34 中医辨证:痰阻气滞、湿热夹瘀。治疗:黄连温胆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味。黄连3 枳实10 竹茹10 陈皮6 法半夏10 茯苓10 甘草5 杏仁10 厚朴10 黄芩10 薏苡仁30 芦根15 桃仁20 葶苈子15 大枣10 浙贝母10 上方加减治疗4月余,症状缓解,基本上不喘,血糖稳定,空腹7mmol/L左右,二便正常。35 病案举例病案举例:3 3、便秘、便秘 陈某某,女,50岁,某高校教师。患便秘10余年,西医检查为降结肠盘曲,咨询专家不建议手术治疗,曾多次服用中药,除当时有效外,停药后便秘如故。症见:无便意、23日用开塞露解一次大便,不用开塞露一周都无便意,非常痛苦,几天不解大便,则有腹胀,食欲正常,小便正常,月经不调,量少有血块,经期少腹胀痛,舌质紫暗,有瘀斑,舌苔黄腻。36 中医辨证:湿热夹瘀,肠腑气滞。治疗:黄连温胆汤合茵陈蒿汤加味。黄连3 枳实10 竹茹10 陈皮6 法半夏10 茯苓10 甘草5 杏仁10 厚朴10 黄芩10 薏苡仁30 茵陈15 栀子10 大黄10 赤芍15 当归10 上方加减治疗2月余,大便基本通畅,停药后曾有反复,又在此方基础上加减治疗,大便正常。37 三病案比较:三病案比较:1、第一案有手术史、有出血症状,但舌象瘀血不明显,而第二、第三案没有明显出血、没有手术史,但舌质都瘀紫。2、第一案用甘露消毒丹加味,配合大黄蛰虫丸清血分湿热,而第二、第二案用黄连温胆汤加味,配合苇茎汤、茵陈蒿汤清血分湿热。38 3 3、小、小 结结 血分湿热一证,古代文献较少提到,现代中医亦多不重视。本人是受老师伍炳彩教授的指点,伍老师经常对本人提及血分湿热,而且还讲过血分湿热的临床治验,伍老师也发表过这方面的论文,见“试析金匮要略对血分湿热的论述及与气分湿热之异同”一文。39 本人在临床上,比较注重清除湿热,许多疑难病从血分湿热论治,也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如慢性肝炎、肝硬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子宫肌瘤、肾病综合症等。然而,这些只是本人对血分湿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