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精).ppt
下载文档

ID:116947

大小:1.46MB

页数:55页

格式:PPT

时间:2023-02-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传统文化 基本 精神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 关于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见,所谓文化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着人们实践的思想,意即世界观和人生观。无疑,中国文化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 第一节 关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观点 4 康白情论中国之民族气质(1919)认为中国人民族气质具有某种共同点:“自尊自大,自满自足;畏苦难,希逸乐;创作力模仿力俱优;尚寻常而不尚奇特,尚庸碌而不尚超迈;事主实行,弃绝虚论,唯乏持恒之毅力;崇古薄今,力循古式;5 富“个次”之独立性,自治力,而乏“群次”之独立性,自治力;强于消极之抵抗力,而绌于积极之抵抗力;严守一己之秘密,而好探他人之秘密;恩怨分明,然气度宽大,恩不易忘,而怨则可以一语释之,翻为至好;体质坚韧,潜力甚大。”6 项退结中国民族性研究(1986),中国人的国民性可以概括为八点:“数千年的传统使中国人把家视为最高价值;中国人比较倾向全面性直观性的思考方法,它有些接近审美,而不接近逻辑;中国人有持久和充沛的活力,勤谨而有耐心;7 中国人对周围的人认可与否极其敏感,极怕失面子,极爱荣誉;中国人习于控制自发的冲动而与他人保持距离;中国人倾向于间接的情感表示方式;中国人比较爱好静的生活情调,表现于 中国人有明显的权威态度,它导致保守、退缩、疑忌、彼此不信任;中国人有大国与悠久历史的深厚意识,有时不免傲慢而轻视外人。”8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1987),中国民族特点有十端:自私自利;勤俭;爱讲礼貌;和平文弱;知足自得;守旧;马虎(模糊);坚韧及残忍;韧性及弹性;圆熟老到。9 李亦圆等中国人的性格(1988),中国人有三组主要的价值取向:对传统与权威取向,重农与重功名的趋向和仁义等道德趋向。它导致了几种主要性格,即权威、保守、谦让、谨慎、依赖、顺从、忍耐、勤劳、节俭、安分等性格 10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1990)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历史个性,可以用12个字加以概括: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11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1990)认为中华农业文明的特征表现为:务实精神,善于处理实际事物。循环论、恒久意识、变异观。中庸之道与自然节奏。尚农重农。集权主义与民本主义相反相生。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12 张力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1993)一文认为,中国文化精神可包括:人本精神。生生精神。内圣外王精神。天地万物与吾一体的精神。一而二,二而一的精神。13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1994)指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14 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中指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由七点: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刚柔相济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博采众长的文化会通精神;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生生不息中华人文精神在现代的丰富与发展。15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的核心内容的核心内容 16 一、基本表述 张岱年先生多次谈到关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问题。“我认为,易传所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集中表述.自强不息即是勇敢前进的精神,厚德载物即是宽容和谐的精神。”(我看二十一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前景,载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一期)17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核心内容是 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亦即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文化创新与文化继承,载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四期)18 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实存在着刚与柔、动与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的概念和精神。正如中国有道家,有儒家,但道家思想一直未能成为社会的主流一样,主静阴柔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从属地位,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19 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儒家和儒学的理论归纳,另一方面体现在以仁人志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和精神状态。刚健的内涵:刚是指有进取精神,不屈服于外力;健是指具有持久力。20 1、儒家和儒学的理论归纳 孔子就是极力提倡积极有为并身体力行的思想家。他特别重视“刚”,他的生活态度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这正是一种积极有为的态度,他也是这样做的。21 孔子的这些思想,易传有进一步的发展。易传提出“自强不息”的原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倡导的“自强不息”可以说是最有概括性的典型的论述。22 在先秦,不仅儒家主张刚健有为,墨家的“非命”、“尚力”,法家认为当时是“争于气力”,主张耕战立国,走富国强兵之路,都是积极有为的。2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思想以其现实精神和积极进取态度赢得了后人的欢迎,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24 2、以仁人志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生活实践和精神状态 这种生活实践和精神状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5(1)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抱负。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汉唐将士的积极戍边,在诗文中俯拾皆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杜甫“”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26 即使是满怀悲愤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也可以看出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所以他的诗歌风格是“悲中寓豪”。古代知识分子在诗文中表达的“怀才不遇”的背后,恰恰从反面折射出他们的这种精神.27(2)“虽九死而尤未悔”的坚韧精神和顽强意志。汉代的司马迁汉代的司马迁史记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昔西伯拘羑(you有)里,演有)里,演周易周易;孔子厄陈、孔子厄陈、蔡,作蔡,作春秋春秋;屈原放逐,著;屈原放逐,著离骚离骚;左丘失明;左丘失明,厥有,厥有国语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世传吕览吕览;韩非囚秦,;韩非囚秦,说难说难、孤愤孤愤;诗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所为作也。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所为作也。28 (3)敢于否定、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敢于否定、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礼记礼记大学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假如一天自新,就能天天自新,每天都意思是:假如一天自新,就能天天自新,每天都自新。自新。易传易传也肯定“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也肯定“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中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中国历史被当“”积弊日久时,有识之士总会有或国历史被当“”积弊日久时,有识之士总会有或改革、或革命的运动,为清除积弊而改变法规。改革、或革命的运动,为清除积弊而改变法规。北宋时的王安石变法、明代张居正改革,明代东北宋时的王安石变法、明代张居正改革,明代东林党人澄清吏治、反对阉党的斗争等等,都是这林党人澄清吏治、反对阉党的斗争等等,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种精神的体现。29 二、具体表述 1、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主义精神。2、自强不息、威武不屈的进取精神。3、与时俱行、变易维新的发展创新精神。4、民胞物与的天人合一精神 5、扶危济困、协和万邦的和平主义精神 30 6、求同存异、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 7、经世致用的实用理性精神 8、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融精神 9、重人事轻鬼神、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 10、重理想人格培养的道德主义精神 31 第三节、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儒家思想的倡导者孔子、孟子 32 二儒家的文化精神二儒家的文化精神 1 1、儒家的思想性格与精神境界、儒家的思想性格与精神境界 儒家是一种社会性的思想性格。儒家是一种社会性的思想性格。儒家人物具有拯救社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儒家人物具有拯救社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感和责任感。“正其宜不计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正其宜不计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董仲舒 33 2 2、儒家的主要文化精神、儒家的主要文化精神 大学大学中认为,儒中认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家思想的核心是“大大学之道学之道”,即大人之,即大人之学的三纲领:明明德学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亲民,止于至善。庄子把儒家思想总结庄子把儒家思想总结为为“内圣外王内圣外王”之道之道 。34 仁仁 “仁仁”是一种标志人是一种标志人之为人的善的精神之为人的善的精神 。“仁仁”的精神从人与的精神从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具体表人的关系方面具体表现为现为“爱人爱人”、“成成人之美人之美”的的“仁爱仁爱”精神。精神。“立人、达人立人、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的“忠恕忠恕”精神。精神。35 正正 “正”的精神就是堂正”的精神就是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堂正正,坦坦荡荡,老老实实的精神。老老实实的精神。“正”的精神还代表“正”的精神还代表着一种文化方向。着一种文化方向。“正”的精神是对山“正”的精神是对山的精神的效法。的精神的效法。36 中、中、和和 中,指行为举止以及中,指行为举止以及做事的恰到好处,既做事的恰到好处,既无“过”又无“不及无“过”又无“不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然后君子。论语论语 雍也雍也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论语 尧曰尧曰 和,和谐,和而不同和,和谐,和而不同。37 好好 学学 学,不仅是学知识学,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改变自身生命,学改变自身生命,丰富充实生命。下丰富充实生命。下学而上达。学而上达。“充实之为美”“充实之为美”孟子孟子 儒家的文化精神在知儒家的文化精神在知和行上都是对天地精和行上都是对天地精神的效法。神的效法。知:“天地之大德曰知:“天地之大德曰生”。生”。行:“天行健,君子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自强不息”38 第四节第四节 道家的文化精神道家的文化精神 1 1、道家的思想性、道家的思想性格与精神境界格与精神境界 道家的思想性格是个道家的思想性格是个体性的,是以保全自体性的,是以保全自己的生命及其自然本己的生命及其自然本性为目的。性为目的。道家的精神境界是人道家的精神境界是人融于天的物我两忘的融于天的物我两忘的天地境界。天地境界。39 2 2、道家的主要文化精神、道家的主要文化精神 柔弱柔弱 “弱者道之用弱者道之用”为为“全生葆真全生葆真”,老子,老子主张反世俗之道而行之主张反世俗之道而行之,避让、退守、不争、,避让、退守、不争、知足、寡欲、效法水的知足、寡欲、效法水的品格,以柔弱、谦下的品格,以柔弱、谦下的姿态立足于世。姿态立足于世。40 道道 法法 自自 然然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整个道家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整个道家思想的理论基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老子 二十五章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可以理解为顺的精神,就是顺应自然之大道道法自然可以理解为顺的精神,就是顺应自然之大道的精神,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的精神,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无为无为”。“无为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有意去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有意去“为为”,不,不动用心计、智力去动用心计、智力去“为为”,是顺着人的自然本性,自,是顺着人的自然本性,自然而然地然而然地“为为”,这种为的境界就是,这种为的境界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即自然而然的达到,即自然而然的达到“为为”的目的与效果。的目的与效果。“无为无为”还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还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41 逍逍 遥遥 “逍遥逍遥”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