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企业
自主
创新
税收
交流
材料
企业自主创新税收交流材料
内容提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是贯彻科学开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出根本判断,从理论和实证等多角度论证税收政策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性,进而在对我国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现行税收政策进行根本评价的根底上,对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提出有见地的多项建议。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税收政策
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开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开展〞。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开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开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开展道路。据统计,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十分之一;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3%,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煤、电等能源是世界平均值的3~4倍,我国每万元gdp产出用水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①另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草地退化、江河断流、湖泊萎缩、生态系统失衡、城市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不可能再走以往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支持工业化的开展道路,资源的利用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要求必须通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来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开展。
综合来看,企业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产学研的沟通程度、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环境、技术市场健全程度、国家的科技状况、创新意识和创新气氛等因素均会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二、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判断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历了两次创新浪潮。第一次创新浪潮发生在方案经济时代,特征是“封闭状态下的自立创新〞,创新主体是国家;第二次创新浪潮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征是“开放状态下的全面引进再创新〞,创新主体从国家逐渐转移到企业,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日渐突出。参加wto后,借助全球产业格局调整的重大机遇,现在我国企业迎来了以“开放状态下的自主创新〞为特征的第三次创新浪潮。②
(一)我国企业已经具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条件和动力
1.我国企业已经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这是全面提升外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条件。③
20x年3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分布情况数据说明,20x年我国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企业已达6566个,占全部企业的23.7%.其中,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大型企业1239个,占全部大型企业的58.1%.①20x年我国已拥有省市以上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2878家,其中国家认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332家。332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共支出科技活动经费1138.14亿元,其中ramp;amp;d支出689.82亿元,占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的比重为60.61%.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到达3.97%,研究与试验开展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到达2.41%.②截至20x年底,共拥有有效创造专利4213项;申请并获得受理的专利2x2023项,其中创造专利1x19项。在20x年共主持和参与了2502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比20x年增长38.53%,平均每家企业参与了7.58项标准的制定。③
2.企业开始形成市场导向的自主创新机制。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坚持自主创新,就无法适应当代经济竞争知识化和全球化的挑战,这成为我国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强大动力。目前,我国现有的科技人才已达3200万,具有研发能力的科技人才达1x万;研发投入总额已跃居世界第六位,并有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的研发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对创新的需求潜力巨大,在这种需求的拉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形成市场导向的自主创新机制。④
3.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在向自主创新的高层次开展。
20x年8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中国企业开展报告(20x)显示,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开发能力在不断增强,企业正在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开发类工程中,企业参与完成的工程占总数的72.5%,其中,企业独立完成的工程占21.1%,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完成的工程占51.4%.同时,20x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以较快的开展速度带动整个制造业的高增长,启动和实施了一批以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第三代移动通信、电动汽车、中药现代化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实施了一大批将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推广与应用工程,例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智能交通等。20x年,中国企业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递交的专利权申请猛增到1782件,比一年前增长了38%,这意味着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开始不断增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在向自主创新的高层次开展。
(二)与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显薄弱
1.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与主要工业化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有资料统计,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国家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我国的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兴旺国家一般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那么在5%左右。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只有万分之三,绝大多数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
以2022年创造专利申请数为例(见表1),中国为25292件,占世界总数的比重仅为2.8%;韩国为73378件,占世界总数的8.1%;日本那么为388879件,占世界总数的42.8%.不管是创造专利的绝对数量还是其占世界总数的相比照重,中国的创造专利情况都不如这几个工业化国家。还应看到,中国的创造专利中还有相当的“水分〞。
x
同时,中国创造专利授权的3/4为外国人所拥有,本国居民仅拥有1/4.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缺失,使中国不少行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由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中国的生产厂商将赚取利润的很大局部给了核心技术提供者,自身的利润却很低。中国是dvd激光视盘机生产大国,但因不掌握核心技术,每出口一台价格40美元的dvd视盘机,就要向外国公司交纳20美元专利使用费。
x
2.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能力薄弱。
20x年,中国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总额为56.7亿元,而消化吸收经费仅为3.6亿元,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费用的比例为1∶0.x.然而,韩国、日本企业的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费用比例分别为1∶5和1∶8.这说明我国在消化吸收根底上自主开发和创新的能力十分薄弱,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3.自主品牌缺失现象严重。
目前,中国自主品牌缺失现象严重。以汽车行业为例,近几年中国汽车行业开展迅速,但90%是合资品牌,关键技术都掌握在对方手中。绝大局部合资企业没有开发过像样的新车型、新发动机,未能生产出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20年来,中国汽车制造业花费大量资金引进技术,结果反而形成了依赖技术引进的被动局面,从而将利润的很大局部让给了国外厂商。美国通用在本国的单车净利润为145美元,而在中国可到达2300美元,美国通用在中国的汽车产量只占其全球总产量的3%,却获得了占其全球利润25%的回报。同样,20x年,德国群众在中国合资生产的汽车产量,只占其全球产量的14%,但是其利润80%来自中国。德国群众的许多零部件长期都在欧洲价格的根底上加价卖给中国国内合资厂商,加价30%是常事。①
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20230个品牌中,中国内地只有海尔一家企业入围,名列第95位,这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
(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制约因素分析
1.研发投入缺乏。
x
按照国际比较流行的观点,研发投入低于1%的企业,通常难以生存;低于3%的企业,就失去了竞争力。在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通常企业投入研发的费用相当于其市场销售额的2023%左右。而我国目前投入研发费用最高的如海尔集团等也只能到达8%~2023%左右。在目前,中国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的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加强。中国的企业研发投入只占它营业额的0.78%,在世界上是一个很低的水平,见图1、表4.
x
以下数据从另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匮乏的现状:在中科院688名院士中,没有1名来自企业;在中国工程院656名院士中,来自企业界的也寥寥无几,如2022年新增81名院士中只有4人来自企业,20x年新增58名院士中也只有6人来自企业。这说明,一方面,大量的科技人才都集中在“象牙塔〞式的科研院所和大学校园内,并且由于工资与鼓励机制的扭曲,科技人才把主要精力放在评职称、发表论文、获奖等方面,而不是放在研究创造上;另一方面,企业的研发人才奇缺,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置研发机构。
尽管我国每年毕业的工科博士上万名,但从高级科技人员最密集的30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来看,仍有84家没有一名博士;在中央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只占总人数的2.1%,高级技师仅占工人队伍的0.16%。高级科技人员密集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与中央企业的状况尚且如此,其他企业的状况就可想而知。还有不少的科技人员从企业流向国外或非企业单位。企业研发机构不健全,科技人才大量流失,必然极大地削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①
3.企业尚未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尽管我国近年来加快了各类创新体系建设步伐,但是方案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研、产品开发和生产系统彼此隔离、相互脱节、条块分割、部门垄断的状况尚未完全消除,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所有的兴旺国家中,企业都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一百多年来,世界上对经济开展起决定作用的技术几乎全部源自企业。兴旺国家80%的科研工作是在大企业中完成的。在美国的全部研发经费中,企业占近70%,政府只占30%左右;全美上万家企业拥有自己的研究与开展实验室,其中的20230家大企业的研究工作量占整个工业界的绝大局部,雇佣的300多万科技人员,占全部科技人员的60%~70%。在日本,企业在技术引进及引进后的消化、吸收、二次研发和推广过程中,都起着主导作用。在韩国,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大量的产业技术和高新技术均由企业完成,20x年企业研发投入在其国家研发总投入中的比例高达75%。②
我国技术创新人才和科研经费大都集中在高校和研究院所,企业得不到应有的人才、经费支持,尤其是得不到良好的技术创新的环境和社会认同,致使我国企业缺少研发队伍,难以形成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高校和研究院所一直扮演着中国技术创新的主角,技术创新的重点也就顺理成章地放在高校和研究院所,但高校和研究院所远离市场,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奉献不大。
4.企业的自主创新环境仍然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体系尚未形成,技术创新政策法律的完整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缺乏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亟待完善。政府在科技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局面还没有彻底改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企业经济效益相关性不高;在技术创新系统,根底设施和政策法律环境建设滞后,科技中介效劳体系有待完善,随着行业科研院所企业化改革,面向产业提供共性技术和效劳的创新能力有所下降;在社会上尚未形成崇尚创新的文化气氛。
三、税收政策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