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新形势下高校生态德育研究.docx
下载文档

ID:1167816

大小:21.89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新形势下 高校 生态 德育 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生态德育研究   摘 要:生态德育是对以往人际德育的继承和开展,在构建和谐校园的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以人际德育为指向的德育策略,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通过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反思,提出生态德育的对策如下:营造生态德育的和谐环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德育要素相适应的德育方法;优化德育内容,满足社会开展和学生自身身心开展需要;搭建良性合作的生态德育平台。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生态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32-0280-02  高校德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大学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在德育工作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德育效果却始终不尽人意。甚至出现局部学生在校园学习期间尚且言行一致,走出校园后却难以抵挡社会环境的影响,言行不一,道德水平滑坡等现象。究其原因,以往的德育策略一直采取的是以校园作为德育环境,一旦学生踏入社会,实际环境发生变化,德育的土壤受到污染,学生的道德、情感世界便逐渐沙漠化。  在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生态德育已经开展成为一门生态学、人文德育相互渗透的独立边缘学科。如莱西和威廉斯合编的教育、生态论与开展。华盛顿大学的古德莱德,那么侧重微观的学校生态论研究,首次提出了学校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的概念。美国学者沃勒出版了教学社会学一书,提出了“课堂生态学教学论〞的概念。四年后,英国学者阿什比提出了“高等教育生态学〞。而在国内,关于生态德育的研究比较少,且没有形成较统一的认识,关于生态德育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生态德育是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模式,是对传统人际德育的继承和开展。生态德育作为生态学和人文德育的边缘学科,将生态观融入德育中,教育者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将自己作为社会、自然界的一员,遵守社会标准和自然法那么,协调自我利益、人类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保持可持续开展。  一、高校生态德育的依据  1.历史依据  我国古代朴素哲学思想中,就蕴含了生态德育观,如“孟母三迁〞;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晋代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那么响清,形正那么影直〞①等,都表达出德育其实应然从生态德育角度出发。  2.内涵依据  德育自身便具有生态性,以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这一整体作为德育的应然环境,然而以往的人际德育却将生态自然从德育的环境中割裂开来,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道德标准,受教育者无法认识到德育中的生态互动,无法以动态的视野追求自身所处环境中德育各个要素的和谐与平衡,更无从谈及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生态德育观。  3.理论依据  生态德育观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依据。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一般只要它的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它就是有害的、造孽的。〞[1]在资本论中他认为“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及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2]由此可见,马克思是生态德育的先行者,他明确反对工业社会以来,人类为积累财富对自然界的无情掠夺。从后来人类所经历的种种自然灾害中,我们也能看出,人类自认为可以战胜自然,掠夺资源,但其实往往会受到自然灾害的报复,环境的污染,给后代子孙造成严重伤害。  二、高校实施生态德育的必要性  1.实施生态德育是时代开展的必然要求  回忆人类开展的历史,从刀耕火种的远古时代到农业社会时代,由于科学、科技开展的局限性,人类无法解释许多自然现象,对大自然是敬畏、崇拜的。到了工业革命时代,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开展,使得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大大超越以往任何年代的总和。人类自诩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疯狂地掠夺自然资源。然而一系列的生态问题随着社会的开展接踵而来,温室效应、大气污染、海洋污染、水资源枯竭、极端气候等,都让人类的生存和开展陷入困境,人类不得不开始认真思考自身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怎样才能实现人、人类社会、自然相互共存、和谐平衡。生态德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2.实施生态德育是大学生全面开展的需要  新形势下,生态道德观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应有素质,它为社会所接受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然而长期以来的人际德育,使大学生普遍缺乏生态道德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或对生活中遇到的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行为采取回避和漠视的态度,这都与新时期全面开展的大学生形象相去甚远。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精英群体,强烈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这一群体的显著标识之一。由此可见,无论对社会还是大学生自身,生态德育都是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唯有强化他们的生态道德观念,才能以此辐射影响整个社会,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荣,破坏自然环境为耻的荣辱观,这也是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一项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三、高校德育的反思  虽然高校历来重视教育工作,教育主管部门也经常以召开会议、下达文件的方式指导高校提高德育水平,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然而德育低效性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德育工作者。如清华大学机电系学生刘海洋动物园“火碱烧熊〞事件,随后发生的某名牌大学学生“微波炉烤小鹿犬〞等事件说明高校存在着生态德育缺失的问题。  1.德育环境的封闭  首先,长期以来,德育工作都以校园为环境进行,这让受教育者误认为道德标准是人与人、人与校园的标准,一旦离开即有环境容易造成言行不一。同时,生态德育环境的别离,让学生无法找到德育各要素的和谐与平衡。其次,封闭式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无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的辩证关系,认可既得利益,无视后代价值、隔代价值,易形成急功近利的心态。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