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小学低段学生问题意识与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doc
下载文档

ID:1167794

大小:124KB

页数:15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小学 学生 问题 意识 能力 培养 策略 研究
小学低段学生问题意识与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结 题 报 告 江山××小学课题组 执笔:略 内容提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段的学生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开展运用意识。〞本课题从培养小学低段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小学低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两个方面进行了策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学生在后继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根底,也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问题意识 解决问题 探索知识 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1、鲁宾斯坦在说明思维过程的心理本质时指出:“思维的最初时刻通常是问题情景,当人要了解某件东西的需要时,他开始思考,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可见问题是学生思维主体性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起点。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是一门以开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为目标的根底学科,所以我们认为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局部。学生能根据具体的情境与获得的信息,自觉地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关键。 2、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里的“过程〞包含了学生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成分,并对这些成分做符号化处理,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做进一步的抽象化处理,从符号一直到尝试建立和使用不同的数学模型,开展更为完善、合理数学概念框架。学生通过这个过程,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通过这个过程学习与运用数学。而对数学的系统学习是从小学低段开始的,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我们必须在小学低段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数学,在情景中体验数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的生存世界,发现和解决在这个世界中发生的问题,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提供着丰富的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时机。所以,我们必须从低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课题组长:略 课题成员:略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从“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低段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提高小学低段学生数学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很多教育专家非常主张通过问题意识让学生来掌握新知识,获得新知识,并学会学习,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教学〞体现了通过教师提出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产生疑惑,明确探索的目标或中心,教师带着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地体现学生认识的积极性,有利于开展学生的认识兴趣,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各种具体方法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另外,美国现代教育家布卢姆,教育家、心理学家巴特勒在这方面都很有建树,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就是教会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为此教学应转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应在“做〞中学;学生所学的应该是未来社会“实用〞的知识,即所谓的“问题教学法〞。在国内,如江苏洋思中学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进课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教育思想。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当前,已经有一些教育专家开始关注类似于本课题的研究,但是,至今未能深入研究。国外的教育经验不能都适合于国情,有的教学方法只强调某个方面,而无视另一个方面。国内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有关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缺乏具体有效的操作途径,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前瞻性。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与目标 1、界定 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培养是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并形成探索的理念,在教师引导、帮助、促进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学会学习。 2、目标 〔1〕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生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探索出培养低段学生问题意识的根本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以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学生根据具体情境或获得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好习惯。 〔2〕在教学中探索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根本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运用,以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在实施的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步骤、方法 1、研究对象:本校二年级全体学生 2、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① 准备阶段〔2023年4月——6月〕 主要任务是分析新课程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现状,为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作好充分准备,设计研究方案,建立课题研究小组,落实人员分工,明确职责,力争使研究工作标准化、科学化。 ② 实施阶段〔2023年9月——2023年7月〕 主要任务是按课题方案,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实施,运用科学方法、手段进行实施研究,从而为课题研究获得第一手材料。 ③ 分析总结阶段〔2023年8月——10月〕 主要任务是根据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写出研究报告,形成实验成果。 3、研究方法:互动教学研究法 具体操作如下: 根据我校实际,又考虑新课程在该年级刚开始实施,因此选择二年级。各个班数学学习情况差距较小,可比性较大。其中选择二年级段二〔5〕、二〔6〕班为重点研究对象,在教学中选择一些典型的、可操作性的内容进行研究,通过教师引导、师生间的相互活动,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师“带着问题走向学生〞的启动下,学生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通过师生的相互交流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认知目标。 具体将学生问题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习惯的培养〔时间二个月〕。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提问。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敢于面对问题,探究问题。 第二阶段:问题意识形成阶段〔时间为大约半年〕。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会不断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参与热情,发现了问题,就想去探索、解决,形成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学,推动学生自己学,具体做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景或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学生或师生互动交流,教师获得反响信息后的更高层面的综合交流,稳固练习,归纳总结。 第三阶段:自觉探究问题阶段。通过自主学习,不断增强问题意识,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独立性,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唯一,同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具体做法是将分阶段的做法逐渐转变为学生自觉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学习方式。 五、研究的措施及结果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策略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是,产生的一种疑心、困惑、焦虑、探究的心里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力图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从培养低段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 1、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 小学低段的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还没有遭受任何权威的压迫,在课堂上,只要老师引导的正确,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比拟高。教师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使学生的感官、思维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始终保持在不断探索新知的情感冲动中。我们对数学课堂做了“二可二不可〞的规定,即:有了自己的想法可以不用举手,不经老师的同意直接说,可以直接质问老师或者发言者;同学提出不合理问题时,不可以嘲笑,产生不同意见时不可以攻击对方。在这样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能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自觉地动脑筋,想问题,质疑问难。 2、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爱问。 大教育家皮亚杰称:童年期儿童的思维为“具体运算〞阶段,即小学低段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所以,我们在数学课的设计时,努力地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内容时,我们创设了“儿童乐园〞、“动物聚会〞、“回家路上〞等情境;在学习乘除法运用时,创设“运动会〞、“花园〞等情境;在计算多位数的连减时结合了“运白菜〞的情境……通过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画面和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探索故事中蕴藏的丰富的数学问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理解图意后,再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然后想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堂上我们常用的导语是“谁会用数学的眼光欣赏这幅画〔或看学生情境表演〕〞、“谁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刚刚他提出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简洁易懂,且背景丰富,这些情境中的常识性知识学生已经具备,在教师的引导下,往往很容易激起学生探求的欲望,活泼学生的思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比拟容易导向一段发现和活动的过程。给多少空间就有多少创造,课堂上我们把探索的时空还给了学生,学生的探索、发现是惊人的,他们不仅能根据具体情景提出了现实的、富有数学意义的问题,而且对同伴提出的数学问题也有极高的解决兴趣。 3、为学生做好问的示范,让学生会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提问并不容易。更何况小学低段的学生,他们的语言表达还不够完整、正确与到位,一开始让他们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肯定会有很大的困难,他们或许根本就不懂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也不会根据已有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更不要说能质疑问难了。所以,我们必须为他们做好示范,教会学生提问。如: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老师就说:“小朋友没有问题,老师倒有一个,看看你们能不能解决呢?〞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后,马上引导学生学着提出问题,师:哪位小朋友能像老师这样提问题呢?学生提出后,老师要及时评价、表扬。这样的教学重复几次后,就会有一局部学生会根据具体情境提出合理的、简单的数学问题,这时,我们不会放松其他学生,当有学生能按要求提出问题后,老师立即进行评价与鼓励:某某小朋友提的数学问题真有价值呢!与数学家提出的差不多,哪位小朋友也可以是小数学家,也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老师三番五次的示范、引导与鼓励下,学生不仅喜欢上了提问题,而且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完整、贴切,具有数学味。 4、持之以恒,不断强化与深化问题意识,形成问题习惯。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时,我们不能就此罢手,不再关注学生这方面的表现。而是要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在教学时,我们不会错过任何一个问题资源,组织学生进行提问,对同伴的意见进行质疑,大胆提出自己还想知道的问题。如今,这批学生已经上三年级了,在数学课上,他们已习惯了“老师,我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对同学的看法、想法有异议时,能大胆的问:“为什么〞,能提出“那如果……还这样吗?〞的质疑;在 “千克与克〞的课堂中,有学生会提出:老师,还有比千克大,比克小的质量单位吗? 另外,我们还建立了提问记录册。在学生小组的评价中,组长专门有一项为哪一项记录组员的提问情况,记录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次数,与学期的评定挂钩,这一举措,对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