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唯美的典范《峰山刻石》艺术简述.docx
下载文档

ID:1167326

大小:25.48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峰山刻石 2023 唯美 典范 艺术 简述
唯美的典范:峰山刻石艺术简述 翻开文本图片集 一、秦始皇东巡首刻 古人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其中所说的东山即指峄山,与泰山南北对峙,位于山东省邹城市东南10公里处,被誉为“岱南奇观〞。 峄山,古代也作绎山,群山连绵、络绎不绝的意思,现统称为峄山。峄山不高,海拔缺乏600米,但由于它距离儒家圣地仅30公里,所以在尚书和诗经中就有对峄山的记载,并在秦汉时期著称于世。在历史上,峄山以它独特的灵秀引来了许多帝王,诸如秦始皇、刘邦、拓跋焘、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乾隆等来朝拜,峄山刻石就是秦始皇第一次东巡时所遗留的历史珍迹。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10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韩、赵、魏、楚、燕和齐六个国家,建立起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一统的君主制王朝。赢政自称始皇帝,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秦灭六国以后,许多六国子弟多有不服,各处造反不断,秦始皇为彰显武力,压服群雄,并想在高山之巅和大海边立碑刻传,更想到东海求仙人药,以获长生,于是决定东巡。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共五次东巡,刻石七块。司马迁史记记载:“二十八年(前219),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峄山刻石为秦始皇东巡之首块刻石,朝廷上下非常重视,据传由当时丞相李斯书写。这就是峄山刻石的由来。 二、峰山刻石的刻本 统一六国的赢秦仅存在了15年,就被农民起义军和刘邦推翻。之后,峄山刻石在汉代还没有什么变故,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命途多舛,有了许多悲剧。唐封氏闻见记记载:尊孔且蛮横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到达山东邹邑,登上峄山,见此刻石,想起秦赢政“焚书坑儒〞的罪行非常气愤,立即着人把此碑推倒,然后去曲阜祭拜孔子,算是为儒家报仇雪恨。仆倒后的峄山刻石并没有严重损坏,但也无人问津。之后,重视文化的一些人发现了峄山刻石在文字学、史学和书法上的重要价值,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络绎不绝,峄山又成为文人和书法家的圣地。这时候意外出现了! 如果现在某地有一块名碑,当地人必定大张旗鼓,广为宣传,因为能带来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和商业效益。而当时没有市场观念,百姓和小官吏做拓片不但没有酬劳,还要赔上时间和金钱请来人吃饭送礼。长此以往,当地官民疲于送往迎来,心生怨恨。某一天,几个刁民便聚薪碑下,点起大火,把石头烧热,然后一盆凉水浇上去,从此秦峄山刻石荡然无存。 尽管没有了峄山刻石原石,但历代书法家对于峄山刻石的学习和继承从未间断。到了唐代,有人叹惜秦碑被毁,又将流传于世的拓片摹刻于枣木板上,只是字形偏于肥重,故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句。据此,唐时有摹刻峄山刻石原拓的“枣木传刻本〞,现已佚。 五代时南唐徐铉(917-992)以小篆著名江南,郑文宝(953-1013)为其门人。郑文宝曾亲至邹城峄山探访秦碑,一无所获,便于宋淳化四年(993)以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长安本〞。 自郑文宝依徐铉摹本刊“长安本〞后,历代翻刻甚多,皆翻自“长安本〞,其中峄山所在的邹县就有两种刻本。据清代李调元金石存·秦峄山碑记载,一个是在宋元祜八年(1093)县令张文仲刻,置绎阴堂,现已佚;第二个是在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县令宋德刻,三面刻字,另一面刻跋文,成四棱柱形,原在邹县县衙,后移至孟庙,现存邹城市博物馆。 除此数种外,还有青社本(1234)、绍兴本(1340)、江宁本(1343)、传李阳冰本和兖州本,以及传到海外的日本本和朝鲜本。 三、三个书法家 现在所传最好的峄山刻石为西安碑林的“长安本〞,它与三位著名书法家密切相关,他们分别是秦代李斯、南唐徐铉和北宋郑文宝。 李斯(?——前208)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同时,李斯还是中国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创新者,对汉字书法的开展起了先驱作用。中国文字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发生了同源异流的现象,各个地方的文字字形差异极大。这种极大的字形差异使得秦始皇的政令在公布过程中遇到了阻碍,针对这种情况,李斯提出了“书同文〞的主张,与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一同在全国严格执行。他参考秦国的外乡文字,借用六国的一些文字风格,整理出了方整谨严、风格流美的小篆;并组织编写文字教材,和赵高、胡毋敬等人分别撰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字学范本,供大家学习;还亲自书写秦始皇东巡刻石,以传天下,对于后世篆书和其他书体起了模范作用。李斯书写的刻石在字形上大小一致,章法上行列整齐,用笔上以中锋为主,为后世的隶书和楷书碑刻树立了形式上的典范,为中国书法树立了用笔上的典范。 徐铉是南唐、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与弟徐锴有文名,人称“二徐〞,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经他们校订增补的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宋史记载:“铉精小学,好李斯小篆,臻其妙,隶书亦工。〞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载:“昔徐铉在江南,以小篆著名,郑文宝其门人也,尝受学于铉,亦见称于一时。〞清代冯武书法正传称 “(徐铉)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曲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乃笔锋直下不侧,故锋常在画中。〞从这些品论中,可以看出徐铉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郑文宝是北宋人,宋史记载:“能为诗,善篆书,工鼓琴。〞从小师事徐铉,其书法为后世欧阳修、司马光所称赏,他所写的小篆小至手指甲大,颇具匠心。徐铉曾得意地向人夸耀说,篆字难于小而易于大,郑文宝的篆书小字胜过李阳冰,大字那么与之不相上下。除跟随徐铉学书外,郑文宝还遍访各地名师和历代名碑。当他见到老师徐铉根据古拓本所临写的峄山刻石后,知道了山东邹县有秦代峄山刻石,但不知早已被消灭,就心中挂念,彻夜难眠,遂长途跋涉来到峄山脚下,求访秦代刻石,“邀然无睹〞,心中怅恨不已,觉得世上没有峄山刻石是极大的文化损失。出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对峄山刻石的深厚感情,郑文宝在淳化四年于长安国子学用老师徐铉的摹本刻下了峄山刻石,并加了跋文: “秦相李斯书峄山碑,迹妙时古,殊为世重。故散骑常侍徐公铉,酷耽玉箸,垂五十年,时无其比,晚节获峄山碑摹本,师其笔力,自谓得思于天人之际。因是广求已之旧迹,焚掷略尽。文宝受学徐门,粗坚企及之志。太平兴国五年春再举进士,不中。东适齐鲁,客邹邑,登峄山,求访秦碑,邀然无睹。逮于旬决,险怅于榛芜之下,惜其神踪将坠于世。今以徐所授摹本,刊石于长安故都国子学,庶博雅君子见先儒之指归。淳化四年八月十五日,承奉郎宜都守太常博士、陕府西诸州水陆计度转运副使、赐绯鱼袋郑文宝记。〞 估计徐铉的摹本是剪裱本,而不是峄山刻石的原始面貌,郑文宝对于秦代刻石的形制也不清楚,就刻成了当时社会通行的碑的形制,碑阴、碑阳都有字,世称“长安本〞,现藏西安碑林第五室。 四、书法价值 对于这个刻石,众家评说纷纭,宋代欧阳修首先提出质疑,在集古录跋尾中说: “余家集录>别藏泰山李斯所书数十字尚存,以较摹本,那么见真伪之相远也。〞 他说这是一个拙劣的伪作,直接否认了徐铉和郑文宝的奉献,其后有许多人附和。 历代也有对“长安本〞的赞誉,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说:“予有徐常侍摹本,其门人郑文宝于淳化四年刻之长安,精神奕烨,常侍自谓得思于天人之际,良非过也。〞清代侯仁朔侯氏书品说:“宋人郑文宝摹峄山碑于长安,小篆风格得再见关中。碑字雄浑温雅,无一笔开后人恶道,石鼓后无可比肩,汉印之传于后者,皆步其轨蹰。〞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辩证地看待。 峄山刻石经过徐铉的临摹,又经过郑文宝摹勒上石,不禁让人产生疑问:目前的面貌与李斯书写面貌有多大差距?现存李斯所书的刻石还有泰山刻石(残,现存泰安岱庙)和琅琊刻石(残,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泰山刻石与琅琊刻石用笔沉着老到、一任自然,气质凝重、古厚浑朴,而峄山刻石用笔那么显得细劲疏朗、柔婉刚媚;而峄山刻石在结构上保持李斯篆书平行、平均、对称的格局,这点与泰山刻石和琅琊刻石相同。通过比较可以看到,峄山刻石遗失了李斯的局部古意,而增加了后世的妍美风貌,把“篆尚婉而通〞的小篆书风发挥到了极那么,形成另一种唯美的艺术特点。这一书风开启了后来细劲一脉的“玉箸篆〞书风,影响深远。 五、对后世书法的影响 汉代篆书追求质朴浑厚,但有些方面也继承了秦代篆书的风格,许多小篆作品与峄山刻石异曲同工。例如新莽嘉量和袁安碑在字形结构上保持平行、对称和均匀,特别在一些汉代碑额中,更是完全继承了峄山刻石的唯美书风并有所开展,例如孔宙碑额王舍人碑额和尹宙碑额等,对线条及结构予以夸张、美化,形成装饰化的艺术风格。 唐代篆书以李阳冰为第一,他初师李斯峄山刻石,以瘦劲取胜,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缺乏也〞。其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其代表作有三坟记城隍庙碑等,风格与峄山刻石相类,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 宋代篆书名家释梦英(948-?)篆隶楷行草,无所不能,尤精篆书.西安碑林现存其所书篆书千字文和篆书说文目录偏傍字源碑,后人谓“阳冰死而梦英生〞。 清代由于对小学的重视,出现了大批篆书名家,其中严格继承李斯衣钵并有所开展者有钱坫、邓石如、吴让之等人。钱坫(1744-1806)工篆书,自负非凡,尝刻一石章日:“斯、冰之后,直至小生。〞邓石如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遍临秦汉名帖,其篆书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邓石如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艺术的开展作出不朽奉献。其代表作白氏草堂记既继承了李斯篆书的平正之美,又纵横捭阖、独开小篆新面。邓石如的再传弟子吴让之诸体皆擅,而篆隶功力尤深,其圆劲流美的小篆为世人所重。吴让之师法邓石如及秦汉篆法,“有守而不泥其迹,自放而不逾其矩〞。其代表作吴均帖崔子玉座右铭流畅优美,重心上移,有“气贯长虹、刚毅有力、咄出新意〞之态,开创唯美新境,与李斯篆书遥相照应。 民国张宗祥书学源流论中准确表达了李斯篆书一脉的概况: “篆自李斯而下,胡毋敬、赵高、扬雄、曹喜、班固、崔瑗、许慎、蔡邕皆称能乎,然尽守小篆之法而不变。晋及六朝善小篆者,盖不多见,至李阳冰而复昌,其篆之中兴乎!自李而下绝少概见,盖篆者与小学相依以为盛衰者也。及乎清初,汉学大昌,时那么有钱坫、孙星衍诸人,皆确守小篆之法,故篆之统系,当以小篆为大宗矣。〞 (作者单位:张爱民曲阜师范大学;何效义陕西省书法家协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