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ppt
下载文档

ID:116669

大小:477KB

页数:63页

格式:PPT

时间:2023-02-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伤寒论 厥阴病篇
2023/2/24 伤寒论 1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广州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教研室 张横柳教授 2023/2/24 伤寒论 2 概说 一、厥阴生理 厥阴概念:从经而言,指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但从伤寒论厥阴病篇主要讨论肝的功能,故称肝为厥阴之脏,此外还涉及胃、肾的功能,心包经的功能根本没有讨论。厥阴之气:肝与相火功能综合体现,以及胃肾及其相应经脉配合下,保持肝之疏泄、藏血,胃脾升降,血脉通畅。2023/2/24 伤寒论 3 肝主疏泄 指情志:气血和平,心情舒畅 指消化:疏通胃肠,脾胃气机升降 指通利三焦:疏通水道,极少提及。主藏血 指促进血液运行不致瘀滞;指肝血不足 肝气横逆致吐血,血逆妄行极少提及。内寄相火 相火、三焦、脾阳一样,其气机来源于肾中的元阳(命门)相火有敷布阳气,化除阴寒以保持内脏 温养,并助肝之疏泄、藏血。2023/2/24 伤寒论 4 二、病因病机 少阴病误治转入厥阴 太阴病 三阳病 误治 传经而来 风寒直中厥阴本经自感(直中)肝郁化火,风火相煽 上热 肝失滋养 肝失疏泄 胃虚失降中虚 精亏,阳损及阴肾阴不足 少阴阳虚阴盛 下寒 上热中虚下寒,寒热错杂 为厥阴病病机。2023/2/24 伤寒论 5 三、厥阴病的特点 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厥者何也?歧伯曰:两阴交尽也”;从阴阳五行学说而言,物极必反,物穷则变,此即经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称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厥阴具有阳气来复机转。厥阴与少阳互为表里,孕育少阳的生发阳气的一面为其一;从厥阴肝体阴用阳,内寄相火。当厥阴阴寒极盛而转衰,相火由伤而转复则阳复,故厥阴病在病变中有阴阳胜复,厥热往来的机转及厥证特别多二大特点。2023/2/24 伤寒论 6 四、临床表现 上热中虚下寒,寒热错杂,证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吐蛔,乌梅丸为代表方。此外还有:寒厥证当归四逆汤 热厥证四逆散 胃肠病变白头翁汤 2023/2/24 伤寒论 7 五、治则 寒热错杂乌梅丸 寒者温之当归四逆汤 热者寒之四逆散 六、预后 阳回则生,阳亡则死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原文332、333可据)2023/2/24 伤寒论 8 第一节 厥阴病辨证纲要 原文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提要:述厥阴病提纲证 2023/2/24 伤寒论 9 分析:消渴 肾阴不足,肝失疏泄,肝火上炎,与阳明胃热不同。含义:机理: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 含义:机理:上 热 之 征 热气向心胸冲逆,胃脘灼热痛 肝气横逆 渴而欲饮 肝火上炎,消灼津液 饥而不欲食肝火犯胃,胃热脾虚 食则吐蛔脾虚肠寒,蛔随吐而出,若误下,胃气更虚,下利亦甚。2023/2/24 伤寒论 10 讨论:如何理解厥阴病的病机,即为什么上述诸证能反映上热、中虚、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从肝为厥阴之脏,又是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主疏泄,在病理状态下,风火相煽,风火消灼津液及肝气横逆则见上热证。从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在病理下,阴阳不相协调而各趋其极,故有“阳并于上则上热,阴并于下则下寒”,何故也?厥阴为两阴交尽也,厥者极也;从阴阳学说而言,物极必反,物穷则变,此即径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2023/2/24 伤寒论 11(续上页)故当阴阳对立双方发展到“极”阶段,往往向其相反方向转化,故云“阴尽阳生”明白此理,则提纲证中的诸证不但能揭示厥阴肝木为病,当然出现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也能反映厥阴病的厥热往来和厥证多的特点。“心中疼热,气上撞心”有人认为是厥阴心包经之火为患,是不切实际的。为什么?因为厥阴肝木犯胃乘脾致上热下寒,寒热错杂。阴阳胜复是肝内寄相火,阴寒与相火之胜负所定。如属心包之火,当应有心神障碍,但全篇均无心包功能失常表现。再言,伤寒六经与内经之六经名同实异。2023/2/24 伤寒论 12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原文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吐,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2023/2/24 伤寒论 13 提要:蛔厥的证治及脏厥鉴别 分析:蛔厥 脉微 厥而肤不冷 时静时烦 得食则呕 心烦 脏厥 脉微而厥 肤冷 躁而无休止 脏气败绝 阳虚阴盛 下寒 上热下寒,阴阳气不顺接 蛔虫内扰则烦,不扰则静 肝火犯胃 与虫扰及肝火上扰有关,属上热下寒,升 降失常,推之,应有腹绞痛,亦属时发时 止 阳虚阴盛,四末失温 阳虚肌肤失养 阳虚神形无主 2023/2/24 伤寒论 14 讨论:“脉微而厥”为蛔厥、脏厥皆有,反映两者皆有阳虚阴盛的机理。“当吐蛔”:当者,素也。一指有吐蛔史,二指素有蛔虫感染史,对诊断蛔厥证(今之胆道蛔虫绞痛)很有价值。“脏寒”:指中虚下寒,与太阴病“以其脏有寒故也”同义。2023/2/24 伤寒论 15 条文中有三个“烦”字:一是“静而复时烦”之“烦”字系由蛔厥证之发作,似腹痛加剧。一是“蛔上入其膈故烦”之“烦”字系由蛔上扰之蛔疼。一是“得食则呕,又烦者”之“烦”字指肝火乘心,即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之意 脏厥与蛔厥证之“厥”机理不同,表现不尽相同,前者手足持久性厥冷,后者则不能持久。施治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和胃安蛔 代表方:乌梅丸 2023/2/24 伤寒论 16 方义:乌梅入肝益胃生津,止泄安蛔 细辛干姜附子 黄连黄柏 当归人参米粉白蜜 饭前服 鉴别:脏厥与蛔厥 寒温并用 攻补兼施 脉微而厥 脏厥厥持续伴肤冷,燥无休止 蛔厥厥不持续性伴肤冷 燥有休止 辛伏 苦下 酸静 2023/2/24 伤寒论 17 与三泻心汤比较 两者均属寒热错杂证,针对这病机而采用寒热并用法,但其两者病机、表现各不相同,吴氏云:“泻心寒热并用,乌梅丸则寒热刚柔并用”又云:“乌梅则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叶氏在乌梅丸化裁刚药为主的椒梅汤,柔药为主的连梅汤,治温邪深入厥阴的证候。启发:“蛔厥者,乌梅丸主之”言乌梅丸是蛔厥证的主方因为蛔厥证属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病证故可用乌梅丸主治,但必须明确蛔厥证是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中的一个证型,二者不可相提并论。2023/2/24 伤寒论 18 厥阴病有三大证型,三大代表方,故把乌梅丸与厥阴病同等对待是不够妥善,准确来说乌梅丸是寒热错杂证的代表方。从本条文而言,乌梅丸可治三个病证,一是寒热错杂证,二是蛔厥证,三是久利证,推理后两者均属寒热错杂的病机。原文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叶,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提要:寒热相格的证治 2023/2/24 伤寒论 19 分析:本条文辩证要点(主证)是“食入即吐”。请看下列分析,则不难理解。本自寒下 即上热下寒(胃热脾寒)误吐下 轻 重 名为“寒格”上热下寒相拒 尤以上热为主“食入即吐”可据(依据:因于寒者,多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因于热者,多见食已即吐。)2023/2/24 伤寒论 20 治法:苦寒泻热,辛热通阳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义:芩连苦寒降泻上热 干姜辛热温中,守而不走 人参补中,脾旺则清热、祛寒之品各得其所。鉴别:本条与少阴戴阳证同属上热下寒证,但病机完全不同,表现不一,施治有异,前者上真热,下真寒,以上真热为主;后者为上假热,下真寒。2023/2/24 伤寒论 21 与黄连汤证亦属上热下寒证,但病机证治都不同。黄连汤证 干姜芩连 参汤证 上热下寒证 邪陷不触动胆火,再伤胃气致胃气 通降之上热下寒证,但寒热不格拒,由于脾胃升降紊乱,以腹痛欲呕为特征。素有上热下寒,误吐下后上热下寒 更甚,以上热为主,致寒热格拒,以 吐利为主,尤以吐为主。2023/2/24 伤寒论 22 应用:拟临床多见上消化道癌,贲门梗阻 二、厥阴病寒证 原文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原文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提要:肝血虚寒凝致厥的证治 2023/2/24 伤寒论 23 分析:治法:养血散寒,温经通脉当归四逆汤(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内有久寒素有胃寒加吴茱萸生姜 手足厥寒寒厥之征 血虚寒凝,血脉失运 脉细欲绝 推之应有四肢关节痛、麻木 2023/2/24 伤寒论 24 鉴别与启发:本条与脉微欲绝之通脉四逆汤证比较 为何寒厥不用姜附?寒凝是肝血虚之果 肝内寄相火,大辛大热之品恐扰动肝火 平素营血不足感寒致血脉运行不畅亦可用之,故仲景首冠“手足逆寒”。本证亦可视为营血不足致营卫不和,故仍以桂枝汤为方祖化裁。2023/2/24 伤寒论 25 原文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提要:肝寒犯胃,浊阴上逆的证治 分析:干呕肝寒犯胃 吐涎沫胃阳不布 头痛头巅顶痛,寒邪循经上逆 治法:同阳明、少阴 鉴别:阳明、少阴、厥阴病吴茱萸汤证比较 2023/2/24 伤寒论 26 三、厥阴病热证 原文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原文373: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提要:厥阴肝热下利的证治 分析:肝失疏泄化火 厥热往来阳复太过 肝热下迫大肠 肠络受伤“热利”来路 仲景之言 病机 2023/2/24 伤寒论 27 热利下重 治法:清热凉肝,解毒止利白头翁汤 方义:白头翁秦皮清热凉肝 黄芩、黄连清热解毒 热言:其病性 利言:其病位 下重 言其证候 具体为腹中急痛,肛门灼热 下利脓血 清彻木火 2023/2/24 伤寒论 28 鉴别:与黄芩汤证、葛根芩连汤证、小承气汤 同:实热证,病位皆属肠,口渴下利、可伴便脓血,舌红苔黄、脉数。异:厥阴肝热下迫,少阳胆热,阳明肠热,阳明燥热 下重 热结旁流 胆火征 喘汗出 2023/2/24 伤寒论 29 原文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提要:寒厥、热厥、厥热往来的概念 分析:先厥先见四肢厥冷,厥利并见阴寒胜所致寒厥 发热先见身热,热厥并见,但无下利阳复寒退热厥 先见厥利后发热厥但无下利,如此交替出现厥热往来。简言之,寒厥与热厥交替出现为厥热往来。2023/2/24 伤寒论 30 讨论:为什么厥阴病会有寒厥、热厥、厥热往来的特点?从生理上,肝为厥阴之脏,又是风木之脏,内寄相火,肝主疏泄 从病理上,厥阴阴寒与相火相争及厥阴阴尽阳生 厥热往来与少阳寒热往来有什么不同?厥阴病属阴证,病机以寒热错杂证,少阳病属阳证,病机以虚实相因以里实热证为主。可见两者虽互为表里,但病性完全不同。从病理而言:两者都是正邪相争的病理反映,此为其同之处。引起正邪相争的原因,前者为正气恢复时出现,而少阳病是正气不支的情况下处现。2023/2/24 伤寒论 31(续上页)正邪相争,若正不胜邪,厥阴病将出现亡阳或除中证,少阳病则转属少阴、太阴成为脾肾两虚证。这是两者同中有异之点。正邪胜负的关键在于胃气强弱而定,这又是两者异中有同点。临床意义:因厥热往来是阴阳胜复,正邪相争的反映,为此通过厥、热、利三症的内在联系,可以推论正邪斗争,阴阳消长,指导辨证论治及疾病的预后,参考336、342条原文。2023/2/24 伤寒论 32 原文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原文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原文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原文342: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提要:上述四条原文以厥与热多少推论正邪消长。2023/2/24 伤寒论 33 分析:336 厥五日 热五日 相等 病愈 342 厥四日 热三日 厥热 病进(阳退)341 厥三日 334 热四日 热厥 病退(阳气来复)病退 一是阳气来复病愈“其病当愈”(以341条为据)一是阳复太过 热迫津出汗出 热灼咽咽中痛 热灼肠络便脓血 2023/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