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宗族观念与姓氏延续.docx
下载文档

ID:1165925

大小:29KB

页数:8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宗族 观念 姓氏 延续
宗族观念与姓氏延续 任向红 冉彬 摘   要:宗族观念来源于宗法社会制度,以姓氏的特征表现出来,宗族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中国西北之地的陇西李氏,历经千年,唐朝李氏当政极大地提升了李氏影响力,并以宗祠形式将天下李氏宗亲凝聚起来。陇西从地域名称固化为一种天下李氏归宗的文化符号,姓氏族谱将各支系连接在一起,成为思念先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纽带。 关键词:宗族;姓氏;陇西李氏;文化符号 中图分类号:K81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3074 Clan Concept and the Continue of Family Name Abstract Clan concept comes from patriarchal society and expresses as family name. Clan has had important influence on Chinese society. The family name Li appeared in Longxi of North China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ago, and became the royal family name in Tang Dynasty, thus greatly increased the influence of this family name. Ancestral Hall of Li was build in Longxi for clan affection and the place name of Longxi became a cultural symbol for all the Li family members in the world, the genealogies connect different branches together and the place is now an important link to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clan; family name; the family name Li in Longxi; cultural symbol 在古代社會,宗族是宗法制度、宗法社会的原生体。宗法思想和制度贯注在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中[1]。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宗族所产生的作用是其他社团所不可比较的。从皇室的宗庙到民间的祠堂,宗族与政权势力、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无一不有着密切的联系。亦或可以这样认为,中国之宗族好比种姓之于印度,其作用和地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社会变迁和历史进程。 姓氏是由历史上形成,源于宗族,被视为宗族符号。宗亲活动,亦是从古代宗族、祠堂活动演变而来,欲深入了解其活动轨迹变化,需要追踪宗族活动的历史、开展线索和演化趋势。作为社会群体的宗族,有三大根本要素:血缘、地缘和组织机构。本文所论“陇西李氏〞,即符合这三大因素聚合而成的宗亲组织,时至今日其活动依然活泼,是不可无视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 1   陇西李氏源流 关于李姓渊源,郑樵在通志卷二十八氏族略中言:“李氏凉武昭王有过二十年,高祖有天下三百年,支庶既蕃,子孙必众,然牒谱之议纷纷,不知何始。〞李姓起源较早,特别是唐代以后繁衍兴旺,支系众多。目前大概有“源出赢姓说〞“以官为氏说〞“指李为姓说〞“李树图腾说〞“源于老姓说〞“源于姬姓说〞“源虎图腾说〞等。而世人比较认同前两种说法。据新唐书卷七十宗室世系表载:“李姓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候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图二)通志·氏族略中“以官为氏说〞与此根本一致。 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看,陇西李氏的奠基人为秦陇西郡守李崇,文曰:“崇为陇西房,玑为赵郡房。崇字伯佑,陇西守、南郑公。〞但李崇仅在陇西为官,并未定居。李崇之孙李仲翔时,被任命为河东太守、征西将军,奉命讨叛羌于素昌,战死,于是“仲翔子伯考奔家丧,因葬之狄道之东川,遂家焉。〞此为李氏定居陇西之始。之后李伯考一系被称为“狄道房〞。李伯考之子李尚任成纪令,“因居成纪〞,遂从狄道房析出,称“成纪房〞。李尚即为“成纪房〞之始祖。随着李氏繁衍,李氏子孙迁徙各地,形成新的房系。自成纪为基点,李广十六世孙为西凉武昭王李暠(图十二),李暠的七世孙为唐高祖李渊①。李唐宗室嫡传世系,从西汉李广至唐初李渊,共23代。此期间约迁移三次,先由成纪迁至敦煌,继由李暠曾孙李熙率军镇守的武川,因以为家。后由李熙孙李虎从北周文帝家于长安。唐代陇西李氏定著四房,武阳、姑臧、敦煌、丹阳,出宰相10人,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下诏确认凉武诏王李暠子孙“隶入宗正寺,编入属籍〞,更有利于李氏宗族开展和对陇西郡望的认同(封面图)。 李氏子孙从秦汉至隋唐的近千年里(见图九),不断繁衍迁徙,遍布全国各地,不乏出现一些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在唐代到达鼎盛。新唐书卷七十一宰相世系表载:“唐为国久,传世多,而诸臣也各修其家法,务以门族相高。其材子贤孙不殒其世德,或父子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而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李氏在唐朝位高权重,使得李姓世人争相攀附,在以后寻根问祖过程中,皆以陇西李氏后裔自称。郑樵通志卷二十八氏族略中评论:“唐家有天下,必欲世系详明,然自成纪令之后,信以传信,自成纪令之前,疑以传疑,盖谱牒之家,疑信相半,尚为成纪令,因居之。其后随为陇西成纪人,故言李者称陇西。〞自宋以后,“故言李者称陇西〞便成为一个李氏宗族的自我认定标准(图三)。 作为姓氏符号,“陇西〞二字无疑成为大唐李氏家族的标识。李氏陇西郡望正是在唐朝奠定,史籍所见李氏郡望不下13个,以陇西和赵郡时誉最显,有“望出陇西〞之名,唐人吕才等撰姓氏谱有“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之说。唐一代,“陇西〞郡望,有其特有的地位和内涵。这里“陇西〞是古郡名,而非今县名,特指郡望陇西郡。历经迁徙融合之后的全国之陇西李氏,已是定称自己为陇西而概不别属。李氏源流自称“凡吾国各地所有李姓无不冠‘陇西郡三字,足证李氏家族肇始于陇西,殆无疑义。〞李姓、陇西已然合一,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宗族演变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氏族。这种合法性规那么的构建通过历史编撰与重新演绎,以此来到达集体记忆的重塑或重建,而这一构建和重塑的最重要的根底是基于对同一宗族的认同(图七)。 2   宗祠建立及文化意涵 李家龙宫亦称李氏宗祠(图四),1988年编修陇西县志记载,其名为“北极宫〞:位于北关下街路西头天门巷内,万历五年(1577年)由知县李汝相倡导筹资创立。顺治五年(1648年)局部建筑物被毁于米喇印兵火,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三十七年(1698年)吕高培任知县时,曾于任内在北天第一门上悬有“仰弥高〞竖匾额。同治五年(1866年)庙毁,清末民初陆续增修。原庙院外有北天第一门、第二门、第三门(图十一),庙院内前有戏台和5座楼,后部有庙宇建筑群并5座假山,所谓“前五楼,后五山〞。现“五楼〞、北天第二门、第三门均毁,3座假山夷为平地,只存殿宇11座,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假山2座。1958年改建四中时,将全部庙宇简易改修,拆去前墙换上门窗,抽换局部梁柱后,作为教室和办公室使用。建筑物主体屋架和屋顶、屋脊砖雕等,均仍完整保存。此为现仅存的一处庙宇建筑群,1981年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李氏文化研究丛书中对李家龙宫唐朝时的外观进行描绘,“称宫者,不但规模大,且规格也高于寺庙,宫内建筑分前、中、后三组,楼阁林立,殿堂巍峨,环境肃穆,颇为壮观。〞关于此番光景,已是痕迹难寻,无史可考的。对于其作用,在陇西县志中仅提到“三月初三日在北极宫(即祖师庙,在头天门巷)……等庙会,会祀都是烧香、演戏、供人游览。属于感恩图报的报賽性庙会。〞 [2]1993年以来,通过多渠道筹资,对李家龙宫西主殿、南北两侧殿、北殿、过庭、聚贤楼、郡公楼、戍边楼、荷花池和北天第一门等进行了恢复原貌的维修,并修建了围墙。2003年9月,陇西县旅游局在李家龙宫举行了“李家龙宫修复开放、宫藏书画展暨新闻发布会〞。至此,李家龙宫正式向游人开放(图十三)。2022年6月,香港李炬能先生回乡祭祖,捐款修建钟鼓楼。李家龙宫现在成为李氏宗亲举行大型祭祖仪式的场所。 假设要追溯,贞观年间,陇西已成为丝绸之路上名城重镇之一,朝廷重视在李氏发祥地的建立宗祠,以便全国各地李氏后裔祭祖和朝廷文武百官巡视,意在光显祖宗、威镇远方。礼记·祭法载:“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周礼〞中在采邑地设立宗庙以祭祖,唐代家庙主要集中于两京城内,官品为立庙标准,别于分封制下的采邑设立宗庙。第二种情形的家庙是建于故土兼及治所。建于故土家庙同宗族有很重要的关系,宗族始祖往往是有功德的先人,家庙所祀主人必然是其宗族始祖,家庙可能起到宗祠的作用,或向宗祠演变,继而开展成宗族祖庙,成为祖先崇拜和宗族活动中心。假设按这一说法,是唐朝皇帝开国前的治所,在此兴建家庙似乎也不无可能。 陇西籍李氏中重臣名士众多。北魏是陇西李氏成为北方高门的最重要时期,李氏子弟见诸史籍者93人,有官爵者83人[3]。陇西籍李氏名人有宰相李石、节度使李蔚、侍御史李中敏,文人李朝威、李公佐、李复言等,也成为唐代起在陇西建造李氏宗祠的缘由。隋唐以降,李氏家族支脉增多,唐代按照官爵上下官修牒谱和科举制度的实行,打破了昔日士族凭借谱碟世袭为官的特权,使得家族祖籍向着多元化方向开展。李家龙宫作为李氏祖庙所在地,在陇西李氏文化的形成和开展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宗族文化是传统文化之中不可忽略的一局部,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宗祠展现这种文化的载体(图五)。宗族认同核心之一即为对祭祖圣地的朝觐,为曾经祭祖圣地的最有利证据即为李家龙宫——李氏宗祠的存在。当前李家龙宫是举行大型祭祖仪式的场所,更是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既可作为宗亲寻亲的物质依托,也可作为当地文化建设的标志,特别是外乡祭祖人士的到来,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祖祠所在地的荣耀,更重要的是为这一地区的开展提供的契机与希望。血缘集团的起点那么是祖宗,子孙既然与祖宗骨肉相连,对祖先的祭祀就会使宗族的后人们加强认同感,祖宗能把整个宗族凝聚起来,使之更强有力,从而成了团结宗族的旗帜[4]。 但凡宗祠所建之处,必是家族和宗法形成之所。宗祠建立,宗法贯彻执行,必然得到政治势力的支持。政治势力和威望的消失,宗祠、宗法也随之解体。李家龙宫的几经曲折也恰恰说明了这个道理。随着历史演进和时代变迁,这种力量重新凝聚的依然是宗族认同。但至于“李家龙宫〞如何由来,为何又有“北极宫〞之名,一时难以说清。其发挥的作用从祭祖如何变成了庙会性质的烧香敬神,又演变成今天的大型祭祖场所,其中的历史变迁恐怕一时难以分辨明了。可以肯定的是,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李氏宗族系统起着主导作用。“陇西〞作为一个宗族的共同标识和世代相袭的郡望,其意义已远超出其地域概念的界限,“陇西李氏〞不仅是姓氏符号,更象征着具有特殊内涵的文化现象(图一)。 3   宗族观念固守与姓氏延续 宗族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局部,它结合地方文化,表达了每个地区独有的生活特征及历史特性。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维系整个家族的“根〞与“魂〞,在这其中深融着廉洁、仁义、忠孝等家风的核心意涵,成为整个家族的立足之本。很多文化特性都可从宗族上找到根源,宗族观念浸染于心,渐渐积淀成为文化心理。 宗族观念和思想的主要载体和依托有二:族谱和仪式。族谱直接展现出整个宗族的传承与开展脉络,仪式过程实践着整个宗族的宗法思想。 以下是李氏文化研究丛书中所记2023年祭祖仪式中的一段祭文(图三): 惟我李氏,始自皋陶,官为大理,辅佐帝尧,循人性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