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浅谈我国当前收入分配的现状.docx
下载文档

ID:1165317

大小:42.59KB

页数:9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浅谈 我国 当前 收入 分配 现状
西南财经大学 浅谈中国当前收入分配 41122023 审计班 曹海天 一. 目前,中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总体收入水平过低,中等收入者比重过小,低收入者与高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非常明显。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健康运行和快速增长的制约因素。解决收入分配公平性问题不是对低收入者的同情、怜悯和恩赐,而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开展的战略选择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 关键词 分配政策 政策调整 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三. 当前我国分配政策简述 中国个人收入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政策。在以劳动收入为主体的前提下,国家依法保护法人和居民的一切合法收入和财产,鼓励城乡居民储蓄和投资,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在政策上保证了我国人民平等地取得收入、取得合理的收入。 四. 我国及社会主义国家分配制度的优越性 9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接近于绝对平均主义主张,即消灭阶级和剥削,实现全人类的平等和解放,但并不是在全社会主张绝对平等主义,而是在无产阶级内部主张绝对平等主义。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是不会主张平等主义的,而是要改造以致最终消灭之。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正是由于占有资本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阶级榨取工人(无产阶级)劳动的剩余价值而产生的严重的不平等。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竞争的加剧,资本家阶级不断地减少对无产阶级的报酬支付,于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日益加剧,最终无产阶级将在政治上联合组织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和争取革命的胜利。所以,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决定着社会利益集团(或阶级)的长期的政治利益。要消灭剥削和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就必须消除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的不平等,即最终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因此,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正义论不仅要求社会产品分配的绝对平等主义(现实阶段的按劳分配原那么和未来共产主义时期的按需分配原那么) ,而且还主张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平等主义。这在理论上适应了我国现有所有制结构,在制度上保障了人民取得收入的效率、公平、平等以及合理合法性。 五.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一〕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不利于启动民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其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深层的结构性问 题———收入差距持续扩大。1978 年,中国基尼系数仅为0.180 6,2023 年到达0.49,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财富集中度跃居世界第一位。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国收入分配结构逐渐扭曲为金字塔型,伴随着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中国民间消费和投资需求不断下降,经济开展过多地依赖政府投资和出口。20 世纪80 年代,中国最终消费率为62%,2023 年那么下降到48.6%,其中还包含着民间消费占GDP 的比重直线下降和政府开支占GDP 的比重直线上升,内需不振加之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需萎缩,使中国民间投资一路下滑,2023 年第一季度虽然有所上升,但仍比危机前的水平低了7 个百分点。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政府就提出要扩大内需,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国内消费占GDP 的比重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每年都在下降。由于收入差距过于悬殊造成的大多数人需要消费又无能力消费的问题,成为民需难以启动的根本原因。另外,农村根底设施薄弱,财政对农村转移支付力度较小,农民缺乏社会保障,不敢超前消费,总体承债能力偏低,流动资金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消费信贷在农村的“真空〞,制约了农村消费信贷的开展。碎片化、不可流转和不可接续等问题突出,难以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开展。由于收入差距持续拉大,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现象已成为现实,低收入群体不断扩大,他们的消费能力难以提升,致使相对于民间消费需求缺乏而言,消费品市场呈现供过于求,企业就会逐步缩减产量,这就导致就业岗位减少 和失业增加;失业的增加又会进一步降低有效需求,致使民间投资需求持续不振。 〔二〕分配格局严重失衡,抑制产业结构升级 当前中国分配格局无论在城乡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还是企业内部都存在着严重的失衡问题。1985 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1,2023 年那么上升为3.3∶1,其中差距最小的天津也到达了2∶1〔21 430 元,10 675 元〕,绝对差距超过1 万元;而差距最大的贵州省和云南省那么到达4.3∶1;2023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市〔28 838 元〕与最低的甘肃省之间的〔11 929 元〕绝对差距达16 909 元,其收入之比为2.4∶1;1992 年以来,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在中 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稳中有升,而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某些民营企业在改变组织行为惯性、突破路径依赖锁定、匹配企业开展战略以及整合组织结构 及组织流程等方面存在诸多难点,导致企业员工陷入低收入恶性循环。目前,房地产、电力、通信、能源、医药、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 倍,而在同一企业内部,不同岗 位、不同部门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相差少那么十倍,多那么上百倍。分配格局失衡的一个严重负效应就是抑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将依托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开展环节,实现从“加工〞到“制造〞再到“创造〞的跃升,逐步推进制造业开展模式转型升级。没有产业结构升级就没有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地区经济开展必将遭遇“天花板〞,并面临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双转移〞困境。而产业结构升级有赖于需求结构升级,需求旺盛的产业会实现持续的创新升级,而需求缺乏的产业将会呈现萎缩低迷。需求结构是由收入水平决定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结构会 不断地优化,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影响投资结构,由于中国分配格局长期失衡,中、低收入群体日益扩大,无法与高速开展的经济社会结构相匹配,他们的消费能力受到抑制,需求欲望难以得到满足,很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始终充满着市场,无法通过消费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实现落后产能的淘汰,产业整体素质不高,进而影响企业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分配格局不合理也制约了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三〕公平原那么缺失,难以激发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今世界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各国重要的开展战略。然而中国当前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世界排名中还处于中等偏下位置,技术创新能力远不符合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开展中国家的要求,这必将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开展,使中国经济在竞争更加剧烈的后危机时代处于劣势。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弱,科研机构效率低,除了科技投入缺乏之外,分配制度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中国在分配领域存在着诸多不利于技术创新的问题,如:垄断行业的企业不用努力经营和创新即可获得极高收入;从事创新的科研人员难以致富,能致富的人又很少需要进行创新;整个社会缺乏一种有效的分配监督与调节机制,个人收入上下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和创新奉献,而是取决于就业行业和企业类型。分配领域公平原那么缺失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创新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建立一套对创新主体构成鼓励的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已成 为加速技术创新、争取中国在世界经济新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的必要而紧迫的任务。 〔四〕中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严峻现实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首先,从初次分配的结果来看,目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远远高于世界兴旺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比112∶1~115∶1 ,即使一些经济不兴旺的开展中国家,差距也不像中国这样大。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从1983 年最低的117∶1 上升至2023 年219∶1、2023 年的3111∶1和2023 年的3122∶1。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3 - 2023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2023 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突破313 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到达了01496 的水平。如果进一步考虑城乡居民的金融资产存量差异,那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大。即使在这样的分配格局下,农村的资源数量还在源源不断地流失。据农业部统计: 从1952 年至1989 年“工农产品剪刀差〞累计7000 多亿人民币,1990 —1998 年间,国家通过财政渠道、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和金融渠道,又从农村汲取资金近2 万亿元。中国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目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到达甚至超过大多数已经完成工业化国家曾经经历的最大城乡差距。如果这种差距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并继续扩大,将给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开展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居民低收入群体普遍存在的直接后果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进而中国居民整体消费需求水平偏低,使最终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奉献份额下降,难以适应经济增长对消费需求扩张的要求。相关统计资料的分析发现,城市居民消费多年来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导致最终消费份额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农村居民消费份额的相对下降。20 世纪80 年代初,农民消费占城市居民消费的比重一直维持在60 %以上,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这一比例持续下降,2023 年下降到缺乏50 %。农村居民消费份额下降是造成全社会居民消费率偏低的重要原因,使最终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奉献份额也随之下降。1981 —1997 年, 中国居民消费率由5311 % 至4715 % ,2023 年继续降低为4512 %。著名开展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进行的一项实证研究说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 美元左右时,世界各国居民消费率一般为61 %。2023 年中国人均GDP 已超过1000 美元,但中国居民消费率比国际平均水平低16 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过低,使中国最终消费率也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估计,上世纪90 年代以来, 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高达80 %左右。2023 年中国消费率仅为5119 % ,其中,居民消费 率下降幅度极为显著,2023 年的3812 %为改革开放20 多年来的最低点。 六. 对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问题的解决 中国政府对收入差距的社会和经济后果是十分清醒的。过去两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连续强调要加快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的劳动收入;要让“消费者敢于消费〞,促使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向消费主导的方向转型。就整体政策而言,目前的分配政策主要强调减少低收入家庭的负担和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至于收入分配的核心结构性问题,那么较少涉及。减少低收入家庭的收入的主要方法是增加社会政策投资、加大保障力度和 减免税收。在过去七年中,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一直在快速持续增长。2023 - 2023 以及2023 - 2023 财政年度,在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三个方面的总支出增长到达了20%以上,成为支出项目中扩大最快的领域之一。最近的廉租房方案也获得了中央地方大量的投资。2023 年4 月提出的新医改也在顺利进行之中,预计将会大大提高政府补助水平、降低中低收入患者负担和扩大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过去几年,国家也大力投入高等教育,以奖学金和生活补助等方式帮助了大局部高校学生。.与此同时, 从2023 年开始, 国家 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障力度,通过立法形式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金融危机之后,各地方政府纷纷上调了最低工资。沿海地区的最低工资水平普遍已经超过ll00 - 1200 元,很多内地城市也超过800 - 900 元。预计今年各地在民工荒的市场压力下还会继续大幅度上调最低工资。提高劳动者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有了实质的经济动力和政策含义,而不再是一种政治口号。我国收入分配正迈出坚决的步伐。 七.总述 公平和效率是人类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 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广义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